-
1 # 杜坤維
-
2 # 信託者
先分析下問題
1信託風險大嗎?
2 風險在什麼地方?
3 安全性 和資管比如何?
回答第一個問題
2018年集合信託總髮行數量15090款,房地產信託數量4881款,政信類信託數量2411款;2018年出現延期的信託總數量為77款,房地產7款,政信10款;去年總違約率0.5%,房地產信託違約率0.14%,政信類信託違約率0.41%。
2018年發生違約問題的信託專案中,投向工商企業的信託專案53個,投向金融6個,投向基礎產業10個,投向房地產的7個。
所以信託投資 也是有風險的,但相對於而言 總違約率在0.5%, 風險整體可控。
第二個問題 風險在什麼地方
其實信託本身,可以再細分為2個詞——信託機構和信託專案。
第一,信託機構
信託作為一種載體——信用中介連線資金和資產。那資金的安全與否,取決於信託機構是否風控到位,讓資金真正流向資產。時下資金最大的風險就是道德風險——資金挪為他用。
第二,信託專案
信託專案的好壞,優劣才是真正決定 本息能否收回並且能否獲取超額收益。
在實際專案運作中可能遇到的風險主要包括: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 操作風險、法律風險、合規風險、聲譽風險等。
而時下,信託投資者 最大的常見的風險應該是 道德風險,市場風險和流動性風險。
第三個問題——安全性和資管比如何?
這個比較 好比 蘋果和梨誰更好吃。不在統一的標準下,其實是沒法比較的。
我就拿出 2者各自發行主體的專業性 做個比較,以供參考。
信託——信託機構,資管——券商,基金子公司,保險機構,期貨公司可以發行。
(資管新規出臺後,資管產品 在市面上極少。)
其實大家發現,券商和基金子公司的 主攻方向在一二級市場。
期貨公司 是在期貨,保險機構是在保險領域。
而信託也好,資管產品也罷,更多還是非標業務,底層資產更多是債,在上述機構中,真正耕耘於非標業務的 還屬信託——不論從前期的資產質量把控,中間環節的風險管理 ,後期的資產變現 都有幾十年的行業經驗 和完整的產業鏈,而其他幾者,更多是通道業務。 在這一點上,我的的確確站隊信託!!!
回覆列表
金融市場有一句話說的是高淨值人士死於信託,言外之意就是信託產品風險很大,因此信託產品投資門檻非常高,要求最低申購資金就是100萬元。
有100萬元資金申購信託投資產品,應該是高淨值人士無疑了,可以承擔風險的能力是很高的。
但是信託產品風險一定很大嗎,就會大於債券嗎,
18年對於債券市場投資者而言是一個難以忘懷的災難之年,123只違約債券、1198.51億元的違約金額,一年250個交易日,相當於每兩天一隻債券違約,讓投資者血本無歸。
18年債券違約在數量方面出現同比暴增,123只違約債券的數量比之前4年(即2014年~2017年)的總和122只還多;金額方面,1198.51億元比之前4年的總和859.85億元,還要多出39.39%。
可見打破剛性兌付以後,債券違約事件出現爆發式增長。19年債券到期要比18年多一點,2019年全部非金融類信用債總到期量將超過6萬億,相比2018年5.34萬億元的總到期量增加10%~15%左右,可是1月份M1增速位於絕對低位,企業現金流和現金儲備令人堪憂,債券違約還會發生。
2018年的信託專案違約事件的發生的頻次遠高於去年,金額亦較去年出現較大增長,信託業發生的踩雷專案77個,涉及金額296.58億元,其中投向工商企業的信託專案53個,涉及金額181.57億元。信託違約金額大約是債券違約的三分之一,數量上看大約是債券違約的60%,可見信託風險並沒有比債券大。
信託產品主要投向房地產、基礎設施和地方平臺,但是房地產類信託和基礎產業類信託產品的風險事件發生的情況相對較少,分別是7款和10款,涉及金額分別是23.8和33.3億元。這是因為地產行業有房子和土地作為擔保。基礎設施行業很多具有政府背景,另外現金流和籌資能力較強。
實際上信託產品都會有對應的資產擔保,另外也會有大股東提供信用或者股權、資產擔保,沒有大股東擔保,也會有其他信用資產良好的擔保人提供擔保。所以信託產品並像一般人理解的那樣風險很大。
信託未來主要風險是地方平臺,因為地方債嚴格控制,地方平臺舉債得到嚴格控制,融資渠道收窄,另外某些地方平臺為了節省財務費用降低融資成本採用短債長投,資金期限錯配較為嚴重,在地產景氣度下滑下,部分地方資金排程越來越困難,不排除某些地方平臺信託產品出現違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