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我一直認為,孩子面對自然、社會、學習,應該會經常提出問題,然後去假設,去思考,這樣鍛鍊自己的思維能力。可孩子在上學以後,反而不像學前那樣問這問那了?有什麼辦法去激發?另外,人為什麼會主動提問,找到這個原因可能就好解決了。
10
回覆列表
  • 1 # 教育秀秀看

    這個問題問的非常好,孩子對所有未知的事物,都應該是感興趣的,與生俱來的感興趣,有求知的慾望的,這是孩子的本能。但是為什麼上了學以後就沒有了呢?我們可以仔細想想,上學以後我們是否接觸社會接觸自然的這種時間、空間、環境就會少了呢?當我們如果以一種每天兩點一線上學的模式,那麼這個孩子慢慢的就會失去他原有的對社會、對自然、對科學的一種興趣點。這個興趣點慢慢的被現實所磨滅,也就是他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去應對目前的課業壓力,所以我們的孩子可能不會像上學之前,問這問那的好奇心了。但我們作為家長來說,一定會擔心,如果孩子連對學習這些東西沒有興趣點的話,沒有好奇心的話,未來他的學習模式就成了一種任務性的學習。他認為他在給老師學,或者是給家長學,被動式的學習都是不得已而學之,那我們怎麼辦?

    還是那句話,我們無論如何,家長要騰出時間,找出空子,多陪孩子進入大自然當中,讓孩子有機會去觀察,去提問。在大自然當中,孩子才是那種全自然的一種觀察的狀態。如果此時的孩子仍然不去提問,我建議我們的家長要把問題丟擲來,引導孩子去剖析問題。所以在家庭當中,無論是學習還是對未來的學科,都要對他保持一種求知和好奇的心態跟孩子去互動。我們要經常性地向孩子詢問,這個蝴蝶他怎麼會變成這麼美麗?那個蝴蝶為什麼是那個顏色?這個蝴蝶為什麼是這樣?我們可以示弱的模式,去反問孩子。當孩子有意識去回答我們的問題的過程中,其實這個問題已經生根了,發芽了,未來他遇到問題的時候,也會用這樣的模式去思考問題。所以跟孩子在語言互動的過程中,也一定要多用一些反問句和疑問句,讓孩子有機會思考,這樣可以激發孩子永遠保持著好奇心和探索的慾望。而不是經常性這個不該你問。或者是這個我也不知道全部用一種陳述句或者是句號的模式啊,就是。我說完了,不可以再說別的話,否則我們的孩子將來真的就沒有好奇心滿沒有探知的這種慾望。

    總之第一方面,我們要多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重新的去體驗自然的奇妙。第二,無論學習和生活當中,與孩子互動的模式,要用提問式或者是反問式的模式。第三作為家長要學會示弱。讓我們的孩子有機會去動動腦,有機會動動嘴巴給我們做一些解釋。第四多帶孩子到科技館裡去感受,培養相關對科學的一些興趣。第五,多給孩子購買一些關於自然的、地理的、歷史的一些圖書。三年級之前階段,正是孩子對歷史、地理、社會、自然最感興趣的階段,那我們相應的繪本圖書幫孩子購買過來,我們跟他一起去研討和閱讀,相信孩子會重新有這樣的興趣點的。最後一點有機會讓孩子參與到動手操作的一些活動當中去,多參與社會性的活動,對孩子的學習是有直接的幫助性作用的。

    馬秀老師:長頸鹿幼兒園園長,兒童心理行為諮詢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土茯苓的作用和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