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37度暖爸

    每一個行為背後都有相應的心理動機,或許是被植物傷害過,或許是在看或觸控植物的時候,因為其他的刺激,建立了和植物間的:“恐懼”連結。

    我個人認為:不建議帶寶寶接觸、觀看花和植物

    華生恐懼實驗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華生,曾用8個月大的小艾爾伯特做過“恐懼實驗”,給孩子放出來白鼠、白兔,當孩子要觸控的時候,就敲出刺耳的聲音,直到最後,孩子開始對這些動物恐懼。甚至,延伸對白色的東西恐懼,例如:戴著白鬍子的聖誕老人。

    不能說艾爾伯特是對兔子和白鼠恐懼,而是刺耳的聲音,讓艾爾伯特和動物之間建立了恐懼的聯絡。

    那麼,你的孩子是否也無意中經歷過類似情況,當然不一定是聲音,也許是其他方式的聯絡。

    做負向強化

    在行為主義學派裡,強化物也分為正強化和負強化,華生的實驗裡,刺耳的聲音就是強化物。

    關於題主的孩子,可以做負強化,具體操作如下:

    1、帶孩子在一個他能接受的範圍或距離內玩耍,這個範圍和距離內要有他害怕的植物或花

    2、儘可能的利用玩耍吸引他的注意力

    3、如果孩子表現出恐懼不情願,要適當增加距離

    4、給孩子做負強化,非常考驗依戀關係,個人認為:如果是安全型依戀關係可以這樣做

    5、隨著時間推移,不斷地一點一點縮短與植物之間的距離,直到最後不在恐懼

    6、行為主義的方法相對來說時間較長,尤其題主的孩子年齡還小,需要有極大的耐心,做好長期堅持的準備

    7、非安全型依戀型別,不建議這樣做,可能會加劇孩子對於家長的不信任

  • 2 # CHI最憶是杭州

    回憶一下孩子有與植物和花有關的不舒適經歷麼?

    我個人覺得沒什麼,不喜歡就不喜歡吧,這也不是什麼問題。

    孩子都是要發展的,以後怕的越來越多,老師,學校,考試,工作,老公,老婆,丈母孃,婆婆……是吧

    家長還是關注下孩子怕花激發了你自己什麼感受,為什麼如此緊張?

    是孩子因為怕花草影響了什麼,還是家長對孩子怕花草不能忍受

    心理學有句話:家長要時刻反思不要拿自己的需求來覆蓋孩子的需求。

    個人經驗分享一下,我41歲了,兒童遊戲治療師,我從小討厭金屬,不帶首飾,不帶金屬錶帶的手錶,家裡能不用金屬的就不用,儘量用陶瓷,木,代替,除了廚具幾乎沒有金屬。但是,生活我中別處接觸金屬我也可以承受,我也不會看見金屬就失控,不乘車不過橋啥的。

    這是個發展的問題,很多問題不用讓它消失不見,耐受也可以呀,共存也可以呀,您說呢

  • 3 # 懶人沒情趣

    小孩子的行為都是和心理有關係,一方面是家長的心理,在小朋友小的時候,有的家長怕孩子過敏,或者怕花花草草對小朋友造成傷害,在或者怕破壞了別人家的花草,等等心理,控制小朋友接觸大自然,所以就會讓小朋友潛意識裡覺得我要遠離他,時間長了,就變成了不喜歡、懼怕;另一方面就是小朋友的心理,可能小的時候真的被花花草草傷害過,或者有破壞花草行為被批評過,所以潛意識裡把這個不愉快儲存了下來。不管是啥因素,找到原因後要及時疏導,平時多帶孩子接觸大自然,可以多看看花花草草的科普,看看有關自然的漫畫,讓孩子感官上覺得舒服,然後可以去觸控,多做美好的體驗,這樣孩子慢慢就會接受,當然過程中也要適當提醒孩子有一些還是存在危險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