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簪花之語
-
2 # 碧伶居士
太年輕,談傳承還太早,要談也得先從他師父老郭那兒談起,先看看老郭從自己的師父那兒承了些什麼,然後再看看傳給他什麼。
-
3 # 岑詮
兩點:一個民間藝人、在沒有任何官方扶持、憑藉一己之力將成千上萬的年輕女孩從“泡吧”吸引到表演傳統曲藝的劇場,這在曲藝界應該是前無古人了吧。其二,幾十萬粉絲及圍觀觀眾、在藝人影響下自發參與學唱傳統曲藝戲劇,唱得如何擱一邊,能“動”起來就是對傳統文化的最好傳承。
所以,簡單的說,張雲雷在相聲及曲藝的傳承和創新中砥礪踐行。“非遺在身邊”不是一句口號喊喊便罷、也不是光靠抒發情懷,重在藝人的身體力行和老百姓熱情的參與。傳承不是讓藝術成為小眾文化、而是進入老百姓生活中。
許多地方戲劇——如豫劇、川劇、粵劇等——本身受眾區域就限制在當地,加上年輕一代對流行娛樂文化的追崇和對家鄉戲劇的摒棄,日漸衰弱為僅剩當地老年人聽眾、成了“公園文化”。
而在幾天前,張雲雷粉絲七站聯合發起的“跟張雲雷學曲藝”活動中,許多年輕女孩也嘗試著學唱了在心中早就定義為“老古董”的本地戲劇、才發現原來也沒那麼難懂和難唱。也許唱得不那麼好聽、沒那麼專業和古韻古色,但只要有心關注、參與並學唱,對地方戲曲的傳承就是一份綿薄之力、就是一種幸事。
其實,不僅地方戲劇,就連北方的一些傳統曲目、即使當地老百姓也都茫然不知,造成這種局面的有很多歷史因素,其中最直接原因是這些曲藝消失舞臺和熒屏太多年了。張雲雷走紅之後,許多北方年輕人、甚至50後60後叔叔阿姨輩的觀眾,才發現自己生長的土地上居然存在這麼多好聽的唱段和曲種。
體制內相聲界、乃至曲藝界,但凡有遠慮和大局觀的演員及藝術家,其實應該感謝郭德綱和張雲雷、甚至整個德雲社,有他們的“引流”才致使傳統曲藝——包括相聲——得以大眾化、受到越來越多的非相聲迷的喜歡和追捧,而不至於沉寂下去。
至於什麼“三俗”、“相聲偶像化”等質疑之音,其實沒必要老調重彈,觀眾明是非、懂善惡,有自己的觀賞價值取向。德雲社相聲真就那麼俗不可耐,觀眾也不會掏錢買票。每場演出都是“滿坑滿谷”、票價動輒上千,說明觀眾熱愛——存在便是合理。
張雲雷遠沒有一些鐵粉吹捧的那麼出神入化和神聖使命感,但他清楚自己在作什麼、初心在哪裡、根在哪裡。有唱腔的天賦、有師父郭德綱的挖掘,不辜負祖師爺賞飯,用脆弱的身軀和渾身的藝術造詣,在舞臺上綻放傳統文化的魅力,這就足矣。至於身後事,只能說: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了。
-
4 # 蘭竹ZLZ
現在張雲雷有個稱號叫:戲曲界的領軍人!當一位京劇界的學者,在四處奔走呼籲京劇是中國的傳統民間美德,願意京劇後繼有人時,且學京劇的藝術人才卻僚僚無幾的當口,張雲雷在相聲表演中演唱了大量的曲藝包括京劇,被更多觀眾關注和喜愛。
張雲雷用了說相聲的方式傳遞出了曲藝的精彩魅力,很多觀眾在看他相聲的時候,跟著張雲雷一句句的唱起來,更多人感覺曲學藝術,是如此的美好和感動。那些年輕人放棄了原有的玩耍,跟隨著張雲雷學唱起了小曲兒。
我想那位四處講座的京劇名家,對張雲雷用這種方式表達曲藝的形式展現,也是驚乎不已。原來讓百姓重新感受和認知中國的曲藝,會如此簡單和新奇。張雲雷喜歡程派藝術,演唱的隨說欠點火候,但也恰到好處。
有點仙氣有點妖的超高顏值的張雲雷,那動作那身段實在難得,昨兒我搜了他的小調《探清水河》讓他用各種方式演唱得有些疼痛又想哭,真是有一種:“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碳賤願天寒”之感。
不管用什麼方式進行了傳承,小辨兒都該是頭功者之一,他在相聲表演中,帶給大家曲藝的分享是那麼的值得回味與期待,張雲雷“閒靜如嬌花照水,行走時弱柳扶風”很讚賞。
回覆列表
我一直迷惑於是傳統文化給了他與眾不同的魅力呢?還是他的魅力給了傳統文化更好的傳承呢?這二者也許早已融合在一起,水乳般不分彼此了吧。
看他眼含熱淚演唱的《探清水河》;看他一招一式盡顯名家風範的《百山圖》;看他風流倜儻的《照花臺》;看他婉轉幽咽的《鎖麟囊》無不給人以美的感受,覺得臺上的他熠熠生輝,璀璨奪目。
可是這一切卻不是他的初衷,他的願望就是希望更多的人能透過他多瞭解一些我們老祖宗一代一代流傳下來的文化瑰寶。所以在《國風美少年》的導師表演環節,他在明知唱《春秋亭》不會得高分的情況下,還是為了心中的願望唱了這一段。
當然他的苦心沒有白費。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進了劇院看戲劇;專場演出時幾千人的戲曲大合唱;前段時間粉絲自發的曲藝大賽……無不是與他的初心相契合。
他在發揚與傳承傳統文化方面真的是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