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龍堂Vlog
-
2 # 萬畝福田
“斷”比較合理。因為根據五絕的平仄規則,其中一種句型為: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括號的地方,表示可以靈活,不一定拘泥)
宋之問的這首《渡漢江》,剛好嚴格遵守這一句型,請看:
嶺(仄)外(仄)音(平)書(平)斷(仄),
經(平)冬(平)復(仄)歷(仄)春(平)。
近(仄)鄉(平)情(平)更(仄)怯(仄),
不(仄)敢(仄)問(仄)來(平)人(平)。
另外,用“斷”字,也比用“絕”字更意思準確,因為用斷,有被外力所隔斷之意,作者貶居嶺外,顯然有非主觀意願的外力原因,所以書信因而“斷”了,從崇山竣嶺的隔斷,到音書的隔斷,再到內心的隔斷,這是層層遞進的心理活動。
而絕字,則表示完全和外界隔絕,這就表達不出作者和家鄉人“似斷不斷”的那種思鄉、卻又無力的情緒。
以上只是筆者的淺陋之見。
宋之問這人一直被抨擊人品不佳,而且有口臭,不過他對詩歌的貢獻倒是不小。
唉。。。
-
3 # 索彥聊詩詞
這首詩是宋之問的《渡漢江》
嶺外音書絕,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切,不敢問來人。有的書上也把第一句寫作“嶺外音書斷”。至於作者當初寫這首詩時,第一句的最後一個字寫的是“斷”還是“絕”,現在已經沒人知道了。不過就從五言絕句的格律來說,這兩個都可以用,而且都很形象貼切。
這首詩的第一句是仄起仄收,不入韻的。所以第一句最後一個字無論是“斷”還是“絕”,都不影響整首詩的格律。
這首詩的韻腳壓的是:春、人。因為在古聲《平水韻》中,這兩個字都屬於“十一真·平聲”。
在我們現在用的《中華新韻》中,也還是把en、 in(ien)、un(uen)也都歸為“九·文en”裡面,所以大家在學寫詩詞的時候,要清楚這其實都是一個韻。
-
4 # 太宗講藝
嶺外音書絕,絕字也做斷。猶如白雲深處有人家的深也做生。究其原因是作者推敲用字的結果,從音韻上講都說得通,意思又接近,只是那一個更貼近想表訴的意境而已。絕字現在是二聲,屬於平聲字,再過去是入聲字,屬於仄聲字。用斷字有之所以收不到信,是被種種原因隔阻的意思,而絕就不說原因,就是斷的徹底,一點訊息都沒有,和後面的近鄉情更怯的怯字更適合,所以作者可能最初用斷,最後選擇絕,但是在推敲過程中,因為拿不準也和朋友交流過,就都因為朋友的理解不同,都流傳了下來。
回覆列表
那麼為什麼“嶺外音書絕”有的也寫成“嶺外音書斷”呢,其實這兩種寫法,都是可以的,都是可以表達詩人被貶居嶺南之時的那種悲苦的境遇,因為和自己的家人音訊隔絕,互相不知道對方的訊息,他只能等待,等了一年又一年,等著冬天走了,春天來了,這樣年復一年,心裡那種感受,是可想而知的!
所以,正因為“絕”和“斷”都可以表達作者當時那種對家人刻骨的思念之情,雖然一直音訊全無,但是他心中依然抱有希望,那就是思鄉的遊子回家的渴望,但是他在即將回到家鄉時,又怕所看到的一切,不是他心中所想的那樣,所以就有了“近鄉情更怯”這樣複雜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