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sdadasd32424

    叫魂舊時漢族的一種叫魂儀式。流行於全國各地,方法因地各異。在上海浦東地區,若小孩白天受到驚嚇,晚上睡覺驚哭時,便以為小孩的魂魄被驚走,於是舉行豎筷叫魂儀式,由家中年長婦女(孩子的祖母或母親)向灶神供香燃紙、磕頭禱告,求灶神左右。爾後取碗一隻置於灶臺上,內盛半碗清水,再取筷3枝併攏,放在碗中垂直豎立,一面口中呼喚小孩的魂魄回來,一面從碗中抓水從上而下澆注筷子,至筷子在碗中穩立不動時,便以為小孩的魂魄已喚回,即捧碗走到小孩床頭,在其頭上轉3圈,取出筷子放於小孩的枕頭旁。民間以為如是孩子即可安穩睡覺。  叫魂  亦稱“喊驚”、“喊魂”等。舊時漢族信仰民俗。流行於全國大多數地區。古代認為,人有疾病將死,魂魄離散,須招魂以復其精神,延其年壽,因而有“招魂”之俗。  《楚辭》中《招魂》篇,即與此俗的關。後世嬰孩兒童若驚嚇所致,以致魂不附體,此時即須叫魂收驚,使魂魄歸來,除病消災。各地方式不一。  近代廣東東莞風俗,於簷下、床頭或受嚇的地方,燒幾支香及冥紙,將孩子衣服在火焰上方前後擺動,手拿菜刀或剪,在地上拍響,再將米粒撒向四方,口中呼喊:“東方米糧,西方米糧,南方米糧,北方米糧,四大五方米糧。某月某日某某(小孩名)童年來歸啊!請到九天玄女、接魄童郎,畀返某某肚膽來歸啊!”等等。  上海朱家角地區,則以小孩的年紀月生(八字)寫在紅紙上,置於灶臺,紙上放一碗水,並點香燭叩頭。然後取一個鬥,遮以包袱,點火尋覓社腳下的蟢蛛,並連喊“某官(老大為大官,老二為二官)歸來!”直至找到二三個蟢蛛,放在鬥中,捧至小孩枕這,邊走邊喊,放下蚊帳後畢。數分鐘後,方可揭開帳子。  東北、華北、南京等地,則由家人認定其驚悸失魂之處。一人持呼孩童之名,一人叫“回來吧!”一呼一喊,行至彼處。持衣履者張開衣履,"象徵性地一張一閉,然後挾於腋下,高呼孩童之名,另一人則答以“回來了!”表示魂魄已被繫住。一路上覆呼應一遍,則認為靈魂已經復體。此類均自古代傳承而來。  “叫魂”的心理學依據  叫魂是母親的專利,一般都在晚飯前後。叫魂前先上三炷香。香點燃之後就開始喊,喊的時候要帶上孩子的名字,如小名為狗娃的孩子就喊:“狗娃嚇掉魂回來了沒有?”狗娃媽門外喊,狗娃爹在睡房裡答“狗娃嚇掉魂回來了。 ”門外的人喊一聲,睡房的人應一腔,一般要喊上十數八腔。喊聲由低到高,悠揚高昂,顯示出父母對受驚嚇的孩子關切的心情。  這一切做法是否真正有效,有什麼科學根據?從心理學角度,又該如何解釋?  “叫魂”體現了大人對孩子的關懷之情,對孩子而言,是一種徹底的安全感中華民族很早就注意到了幼年經驗對人的個性和心理疾病均有重大影響從心理分析的角度講“叫魂”,我們中華民族早就注意到了幼兒時期受到的心理創傷,如果當時沒有及時有效地治療,可能會影響他的人格健康發展,這種創傷的影響會潛伏在他內心深處,可能導致成為日後神經症疾病的根源。  孩子和大人在認識水平上是有很大差別的。所以幼年期心理創傷並不是出自成年人的評判,並非以成年人的體驗為標準的,而是從兒童眼裡看的,是幼兒的自我評價,有些事在我們成年人來看是非常幼稚可笑的,在幼兒眼中卻非同尋常。被狗嚇了一跳,對大人來說,根本不會當一回事,在小孩心裡,卻留下難以磨滅的痕跡。中國自古便有“三歲看七歲,七歲看終生”的說法。幼年的創傷經驗若當時沒有得到及時治療,就會被潛抑到無意識中成為日後患病的癥結或根源。  “叫魂”是用一種兒童化的語言,以消除孩子的恐懼心理“叫魂”這種民俗現象,剔除其不合科學的成分,並發展,便可把它轉化為一種科學的兒童心理治療方法了。這樣對於受到意外驚嚇的幼兒,我們可以採用請幼兒父母或幼兒最信賴的人,站在兒童的角度,用一種兒童化的語言,科學地來解釋這類事件,並輔以最親切的安慰,以消除孩子的恐懼心理,並且在日後遇到同類事件時,不但不怕,並知道如何去應付。如果所受創傷程度比較嚴重,可以在醫生的建議下,輔以較輕量的藥物治療。或找心理醫生進行心理治療,以消除健康人格成長過程中的絆腳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柏樹哪個品種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