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時期
歐內斯特·海明威出生於奧克帕克,他在瓦隆湖接受了洗禮儀式。海明威的童年時光大多在瓦隆湖的農舍中度過,小時候喜歡讀圖畫書和動物漫畫,聽各型別的故事。喜歡模仿不同的人物,對縫紉等家事亦很感興趣。海明威的母親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在音樂上有所發展,但海明威卻承襲了父親的興趣,如打獵、釣魚、在森林和湖泊中露營等。因此從小在瓦隆湖的農舍中度過的海明威,很熱愛大自然。
1913年到1917年間,接受高中教育的海明威,學業、體育上成績優越,在英語方面天賦突出。在初中時,為兩個文學報社撰寫文章的他有了首次的寫作經驗。升上高中後,他更成為了學報的編輯。有時他會使用“Ring Lardner Jr.”這筆名寫作,以紀念他心目中的文學英雄拉德納(Ring Lardner)。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不顧父親的反對的海明威,辭掉了記者一職,並嘗試加入美國軍事以觀察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鬥情況。海明威由於視力缺陷導致體檢不及格,只被調到紅十字會救傷隊擔任救護車司機。前往義大利前線途中,他在德國炮火轟炸之下的巴黎逗留。他並沒有在安全的旅館停留下來,反而儘量接近戰場。
海明威在義大利前線目睹了戰爭的殘酷:米蘭附近的一座彈藥庫爆炸,一個臨時停屍場中的女屍多於男屍,令海明威極為震驚。1918年7月8日,海明威在輸送補給品時受傷,並把義大利傷兵拖到安全地帶,被義大利政府授予他銀製勇敢勳章。後來,海明威在米蘭一個美國紅十字會的醫院工作。他早期小說《永別了,武器》的創作靈感來源於此。海明威把自己當作小說中的主人公,進行本色創作。
1920至1921年間,在芝加哥北部附近居住的海明威為一所小報社工作。1921年,海明威娶了他的第一任妻子——哈德莉·理察遜(Hadley Richardson),並在9月遷到了芝加哥北部的三層公寓居住。到12月,海明威一家遷出國外,再沒有回到那裡居住。在巴黎安頓的海明威,給星報進行關於希土戰爭(1919年-1922年)的採訪。回到巴黎之後,安德森引導了海明威參與“巴黎現代主義運動”。
1923年,海明威的處女作《三個故事和十首詩》,在巴黎出版。海明威的第一個兒子出生後,由於要支援整個家庭的開支,海明威辭去多倫多星報的工作。
1925年,短篇故事系列《在我們的時代裡》出版,顯示出簡潔的寫作風格。1926年,海明威的小說《太陽照常升起》出版。1927年,海明威與哈德莉·理察遜離婚,另娶第二任妻子寶琳·費孚(Pauline Pfeiffer)。 並出版《沒有女人的男人》。
1928年,海明威離開了巴黎,居住在美國的佛羅里達州和古巴,過著寧靜的田園生活。他經常去狩獵、捕魚、看鬥牛。在陸續幾年中,海明威的二兒子與三兒子出生。
1931年,海明威遷往基韋斯特(他在那裡住的房子現為博物館),併為《午後之死》和《勝者一無所獲》積累素材。1932年,《午後之死》出版。尊奉美國建築師羅德維希的名言“越少,就越多”,使作品趨於精煉,縮短了作品與讀者之間的距離,提出了“冰山原則”,只表現事物的八分之一,使作品充實、含蓄、耐人尋味。
1933年秋天,海明威隨一隊狩獵的旅行隊到了非洲,他根據在非洲的見聞和印象,於1935年出版了《非洲的青山》《乞力馬扎羅山的雪》《弗朗西斯·麥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
1937年至1938年,他以戰地記者的身份奔波於西班牙內戰前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作為記者隨軍行動,並參加瞭解放巴黎的戰鬥。在此期間,海明威寫的散文《告發》於1969年附《第五縱隊與西班牙內戰的四個故事》出版。1940年,海明威與費孚的結束婚姻,在這段期間,身體健康問題接踵而至,對海明威造成很大困擾。
同年,海明威發表了以西班牙內戰為背景的反法西斯主義的長篇小說《喪鐘為誰而鳴》,1950年,以二戰後的威尼斯為背景的《過河入林》出版,馬爾克斯就曾表示:“沒有《過河入林》,就沒有《老人與海》。”
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海明威立即將自己的遊艇改裝成巡艇,偵察德國潛艇的行動,為消滅敵人提供情報。上世紀90年代中期,前克格勃人員亞歷山大·瓦西里耶夫獲准進入蘇聯情報機關檔案館。結果他驚訝地發現,海明威竟然曾於1941年被招募為克格勃間諜,代號:阿爾戈。可惜沒有天分,沒有獲得任何有價值的情報。
1944年,海明威隨同美軍去歐洲採訪,在一次飛機失事中受重傷,但痊癒後仍深入敵後採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他獲得一枚銅質獎章。1948年,海明威與瑪莎離婚,並與戰時通訊記者瑪麗·維爾許·海明威(Mary Welsh Hemingway)結婚,不久重返古巴。
1961年7月2日,海明威用獵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享年62歲。
早年時期
歐內斯特·海明威出生於奧克帕克,他在瓦隆湖接受了洗禮儀式。海明威的童年時光大多在瓦隆湖的農舍中度過,小時候喜歡讀圖畫書和動物漫畫,聽各型別的故事。喜歡模仿不同的人物,對縫紉等家事亦很感興趣。海明威的母親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在音樂上有所發展,但海明威卻承襲了父親的興趣,如打獵、釣魚、在森林和湖泊中露營等。因此從小在瓦隆湖的農舍中度過的海明威,很熱愛大自然。
1913年到1917年間,接受高中教育的海明威,學業、體育上成績優越,在英語方面天賦突出。在初中時,為兩個文學報社撰寫文章的他有了首次的寫作經驗。升上高中後,他更成為了學報的編輯。有時他會使用“Ring Lardner Jr.”這筆名寫作,以紀念他心目中的文學英雄拉德納(Ring Lardner)。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不顧父親的反對的海明威,辭掉了記者一職,並嘗試加入美國軍事以觀察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鬥情況。海明威由於視力缺陷導致體檢不及格,只被調到紅十字會救傷隊擔任救護車司機。前往義大利前線途中,他在德國炮火轟炸之下的巴黎逗留。他並沒有在安全的旅館停留下來,反而儘量接近戰場。
海明威在義大利前線目睹了戰爭的殘酷:米蘭附近的一座彈藥庫爆炸,一個臨時停屍場中的女屍多於男屍,令海明威極為震驚。1918年7月8日,海明威在輸送補給品時受傷,並把義大利傷兵拖到安全地帶,被義大利政府授予他銀製勇敢勳章。後來,海明威在米蘭一個美國紅十字會的醫院工作。他早期小說《永別了,武器》的創作靈感來源於此。海明威把自己當作小說中的主人公,進行本色創作。
1920至1921年間,在芝加哥北部附近居住的海明威為一所小報社工作。1921年,海明威娶了他的第一任妻子——哈德莉·理察遜(Hadley Richardson),並在9月遷到了芝加哥北部的三層公寓居住。到12月,海明威一家遷出國外,再沒有回到那裡居住。在巴黎安頓的海明威,給星報進行關於希土戰爭(1919年-1922年)的採訪。回到巴黎之後,安德森引導了海明威參與“巴黎現代主義運動”。
1923年,海明威的處女作《三個故事和十首詩》,在巴黎出版。海明威的第一個兒子出生後,由於要支援整個家庭的開支,海明威辭去多倫多星報的工作。
1925年,短篇故事系列《在我們的時代裡》出版,顯示出簡潔的寫作風格。1926年,海明威的小說《太陽照常升起》出版。1927年,海明威與哈德莉·理察遜離婚,另娶第二任妻子寶琳·費孚(Pauline Pfeiffer)。 並出版《沒有女人的男人》。
1928年,海明威離開了巴黎,居住在美國的佛羅里達州和古巴,過著寧靜的田園生活。他經常去狩獵、捕魚、看鬥牛。在陸續幾年中,海明威的二兒子與三兒子出生。
1931年,海明威遷往基韋斯特(他在那裡住的房子現為博物館),併為《午後之死》和《勝者一無所獲》積累素材。1932年,《午後之死》出版。尊奉美國建築師羅德維希的名言“越少,就越多”,使作品趨於精煉,縮短了作品與讀者之間的距離,提出了“冰山原則”,只表現事物的八分之一,使作品充實、含蓄、耐人尋味。
1933年秋天,海明威隨一隊狩獵的旅行隊到了非洲,他根據在非洲的見聞和印象,於1935年出版了《非洲的青山》《乞力馬扎羅山的雪》《弗朗西斯·麥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
1937年至1938年,他以戰地記者的身份奔波於西班牙內戰前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作為記者隨軍行動,並參加瞭解放巴黎的戰鬥。在此期間,海明威寫的散文《告發》於1969年附《第五縱隊與西班牙內戰的四個故事》出版。1940年,海明威與費孚的結束婚姻,在這段期間,身體健康問題接踵而至,對海明威造成很大困擾。
同年,海明威發表了以西班牙內戰為背景的反法西斯主義的長篇小說《喪鐘為誰而鳴》,1950年,以二戰後的威尼斯為背景的《過河入林》出版,馬爾克斯就曾表示:“沒有《過河入林》,就沒有《老人與海》。”
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海明威立即將自己的遊艇改裝成巡艇,偵察德國潛艇的行動,為消滅敵人提供情報。上世紀90年代中期,前克格勃人員亞歷山大·瓦西里耶夫獲准進入蘇聯情報機關檔案館。結果他驚訝地發現,海明威竟然曾於1941年被招募為克格勃間諜,代號:阿爾戈。可惜沒有天分,沒有獲得任何有價值的情報。
1944年,海明威隨同美軍去歐洲採訪,在一次飛機失事中受重傷,但痊癒後仍深入敵後採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他獲得一枚銅質獎章。1948年,海明威與瑪莎離婚,並與戰時通訊記者瑪麗·維爾許·海明威(Mary Welsh Hemingway)結婚,不久重返古巴。
1961年7月2日,海明威用獵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享年6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