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這個問題,我先從人類歷史上最早的人工隧道說起,然後切入到一個與曹操有關的傳說,對傳說可靠性進行考證,就能比較好的回答這個問題。
-------------------------------------------
李白詩曰:蜀道難,難以上青天。
面對崇山峻嶺,古人跟我一樣,也採用修棧道、挖隧道的方式溝通天塹。
陝西漢中歷代是進入蜀地的咽喉要道。漢中有一條傳說中修了數千年的褒斜棧道,褒斜棧道連線關中平原和漢中平原!
東漢的時候在褒斜棧道南端咽喉位置,開鑿人類歷史上最早的一條人工隧道:石門洞,
所以,石門洞在古代,是咽喉之地中的咽喉,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因為其地理位置重要,工程艱辛,巧奪天工,景色宜人,在隧道兩壁以及河兩岸懸崖上,都鑿有大量古人題詠和記事磨牙石刻。
懷古詠歎,是中國文學的永恆主題,綿延數千年,多如牛毛!
石門洞摩崖石刻,其中最著名的有十三處,也就是所謂的《漢魏十三品》,可以說是漢代以來摩崖石刻中藝術成就最高的。
在古代,很多英雄人物文武皆通,六藝俱全,上馬打仗,下馬治國,是儒家君子的理想狀態。
可以說在古代「不想當將軍的書法家,不是好的文學家」。
建安七子、初唐四傑、蘇東坡、辛棄疾都是這樣的人。王羲之最大的追求不是多寫幾幅《蘭亭》,而是帶兵打仗,收復失地,一雪前恥,打回山東老家祭祖先。
而《漢魏十三品》中,就有一副曹操唯一流傳下來的手書真跡:「袞雪」。
曹操是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之一,他有多牛叉,自然是不必多言!
但是關於這個「袞雪」為什麼沒有三點水,有一段故事:
網上也有不少文章這樣解釋:
--------------------------------------------------------
-----------------------------------------------------------
【袞】和【水】的金文分別是:
二者組合起來就是【滾】的【今金文】:
「滾」的【今篆】:
回答這個問題,我先從人類歷史上最早的人工隧道說起,然後切入到一個與曹操有關的傳說,對傳說可靠性進行考證,就能比較好的回答這個問題。
-------------------------------------------
李白詩曰:蜀道難,難以上青天。
面對崇山峻嶺,古人跟我一樣,也採用修棧道、挖隧道的方式溝通天塹。
陝西漢中歷代是進入蜀地的咽喉要道。漢中有一條傳說中修了數千年的褒斜棧道,褒斜棧道連線關中平原和漢中平原!
《華陽國志》引《蜀志》稱其始通於三皇五帝時代。《讀史方輿記要》稱:“褒斜之道,夏禹發之。看來「基建狂魔」的歷史很久遠。東漢的時候在褒斜棧道南端咽喉位置,開鑿人類歷史上最早的一條人工隧道:石門洞,
所以,石門洞在古代,是咽喉之地中的咽喉,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因為其地理位置重要,工程艱辛,巧奪天工,景色宜人,在隧道兩壁以及河兩岸懸崖上,都鑿有大量古人題詠和記事磨牙石刻。
懷古詠歎,是中國文學的永恆主題,綿延數千年,多如牛毛!
石門洞摩崖石刻,其中最著名的有十三處,也就是所謂的《漢魏十三品》,可以說是漢代以來摩崖石刻中藝術成就最高的。
在古代,很多英雄人物文武皆通,六藝俱全,上馬打仗,下馬治國,是儒家君子的理想狀態。
可以說在古代「不想當將軍的書法家,不是好的文學家」。
建安七子、初唐四傑、蘇東坡、辛棄疾都是這樣的人。王羲之最大的追求不是多寫幾幅《蘭亭》,而是帶兵打仗,收復失地,一雪前恥,打回山東老家祭祖先。
而《漢魏十三品》中,就有一副曹操唯一流傳下來的手書真跡:「袞雪」。
曹操是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之一,他有多牛叉,自然是不必多言!
但是關於這個「袞雪」為什麼沒有三點水,有一段故事:
袞在水邊,何以缺水?漢建安24年(公元219年),曹操駐兵漢中褒谷口運籌國事,見褒河流水洶湧而下,撞石飛花,揮筆題寫“袞雪”二字。隨從提醒:袞字缺水三點。曹操撫掌大笑:一河流水,豈缺水乎!遂成千古美談。後刻於河中巨石上流傳至今。網上也有不少文章這樣解釋:
--------------------------------------------------------
那「袞在水邊」這個傳說可信嗎?一點都不可信,為什麼?因為「滾」這個字在曹操時代還沒有造出來,他絕不可能是如此取意,少寫【三點水】。曹操這樣寫,只是寫標準字型罷了。你要問:你憑什麼這樣說,我當然是言必有證呀!「滾」和異寫字「滾」,東漢成書《說文》沒有收錄,最早始見於宋代字書《集韻》。《集韻》:「滾,大水流貌。」「滾」字在最早是用通假字「渾(混)、涫」表示:《說文》:涫,也。從水,官聲。傳抄古文字編(綫裝書局),冊頁.行:下1131.1、下1100.4「滾」字的隸書、篆書是絕對找不到的,或者說都是今篆、今隸。我翻遍幾十種字典都沒有找到。我在以前的回答中經常說:假借只跟讀音有關,那麼不同時代就有可能用不通的假借字。漢代以前用「渾、混、涫」,漢代之後就借用「袞」字來表示,後來為了精確表意,就在「袞」字上加「三點水」造「袞」字,這樣「袞」「滾」二字就分化了。目前來看,或者說我看到的資料,「滾」的分化應該在唐宋時代。文字是約定俗成的,曹操當時就不可能寫出「滾雪」。「袞」「滾」的分化其實跟「象、像」、「舍、捨」一樣,加旁造字,分擔母字的假借義,於是就產生分化,和職務分工。-----------------------------------------------------------
那「袞」的本義是什麼?「袞」是一個形聲字,從衣,公聲,本義帝王祭祀祖先的時候,穿的比較正式的禮服,上面秀有龍。比如:萬曆皇帝的穿的袞冕禮服:袞,禮服,冕,帽子。綜上所述,既然「滾」的篆書和隸書都沒有,肯定也就沒有金文。但是,我們仍然可以按照古文字的形態新造一個「滾」字的金文:【袞】和【水】的金文分別是:
二者組合起來就是【滾】的【今金文】:
「滾」的【今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