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家大院現在是山西著名的旅遊景點,在山西眾多大院中,喬家大院是知名度最高的一個。素有“皇家有故宮,民宅看喬家”之說。它位於山西省祁縣喬家堡村。是清代晉中地區著名的商人喬致庸的宅第,始建於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大院裡珍藏著5000多件文物,當時我去遊覽的時候,專門看了喬家的史料,大致瞭解了一下喬致庸的發家史。
喬家能成為晉中地區最富有的家族是經過三代人經商慢慢積累下來的結果。創業者是喬致庸的爺爺喬貴發,喬貴發因父母雙亡,很小時候成了孤兒,四處為人打零工為生。
喬貴髮長大後為了生計走西口謀生,路上喬偶遇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小秦,二人同病相憐結為異性兄弟。到了口外,二人開始先在當鋪做夥計,稍有積蓄,見口外糧食豐收,二人趁糧價低時購存一批黃豆,次年黃豆歉收,二人乘機把黃豆高價出售,獲利頗豐。這是走西口二人賺下的“第一桶金”。
二人有了本金,把店搬到了繁華地段,起了個響噹噹的名號——廣盛公,主要經營米、面、客棧等業務。喬、秦二人當上了財東。
到嘉慶時,廣盛公生意十分興隆,但好景不長,有道是“商海如戰場,投資有風險”一次倒賣“買樹梢”虧大了。所謂“買樹梢”就是當農民急於用錢時,將其青苗作抵押,商號借錢給農民。廣盛公這次“買樹梢”蝕本,幾乎倒閉,幸當地往來業戶支援,商定將廣盛公欠款緩期三年歸還,使廣盛公得以苟延殘喘。到三年結賬時,廣盛公不但還清了債款,而且大有餘利。秦、喬認為此乃復興基業起點,便把廣盛公改名“復盛公。”
復興公的生意越來越大,業務擴充套件經營酒、衣服、當鋪等,收入多了,喬家子弟恪守祖訓,不吸大煙,不玩女人,而秦家子孫卻五毒俱全,慢慢的秦家子孫逐漸把股權賣給了喬家,過了十幾年,喬家擁有了復興公的全部股權了。這是喬致庸的爺爺喬貴發掙下的家產。
喬致庸的爺爺喬貴發共有三子:
長子全德,子嗣後繼乏人,故家族生意較遜色。
次子全義,生子致遠,致遠生二子。長子喬嶸,次子喬超五。喬超五是咸豐九年(1850)舉人,故追求功名。對經商不感興趣。喬姓這一支,父子、叔侄、爺孫、兄弟、舅甥多有科名。
三子全美,全美生二子,長子致廣,英年早逝;次子致庸(1818一1907),是喬家中一位出類拔萃人物,喬家祖業在他的精心經營下得到很大發展,人稱致庸為“亮財主”。
喬致庸生有六子,過繼長子景岱,景岱的兒子,喬致庸的孫子喬映霞在以後主持喬家生意。
透過查資料對比,喬貴發是名副其實的創業者,其三子,也就是喬致庸的爸爸喬全美是家族的守業者,到了第三輩喬致庸就是開拓者,第四代喬岱直接忽略不計,第五代喬映霞是喬致庸的接班人,家族產業的看護者。喬致庸打破了家族富不過三代的咒語。
為什麼說喬致庸是家族事業的開拓者呢?
喬致庸一改家族傳統守舊做法,他提出經營理念是“人棄我取,薄利廣銷,維護信譽,不不弄虛偽”。他經商處世之言“信為重,義為先,三為利”。看電視劇《喬家大院》我們可以領教他的用人知道和經商之道,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抽時間看看。
總的來說,喬致庸去世的時候,是喬家生意最好的時候。”其實這也不難理解,清政府越是薄弱,越是要依靠地方財政的支援。同治、光緒年間恰好是山西票號短暫的春天。
到了第四代, 喬致庸對自己的6個兒子都不滿意,覺得沒有一個人能夠擔當起喬家的產業來,(喬致庸活的年紀最大,直接淘汰了他的兒子,在孫子中尋找接班人)他在喬家第5代的11個男丁中,他親自挑選出喬映霞來做自己的傳人。
喬映霞繼承了祖父性格中桀驁不馴、不拘禮俗等特性。除了保持了固有的“中庸仁義信用”等祖訓外,他也是個銳意改革、力爭上游的人物。 不過個人能力再強,也抵擋不住歷史的潮流。
在喬致庸親自挑選出來的接班人喬映霞手中,喬家的產業開始走下坡路。但這一切和其本人沒有直接關係,是社會鉅變和動盪造成的。
光緒年間,外國資本進入,加上戶部也成立官商銀行,民間票號受到了嚴重的衝擊。喬家的生意就是從這時候開始緩慢下滑。
接下來的30年間,軍閥混戰,大家都在打喬家大院的主意。光是馮玉祥的軍隊為了籌集軍晌,就累計從喬家攤派300萬公斤糧食、150萬兩白銀。日本軍隊侵佔包頭後,又霸佔了“復盛公”在包頭的錢莊、當鋪。在眾多打擊之下,喬家從此一蹶不振。
1945年抗戰勝利,各錢鋪紛紛申請復業,獨“復興公”商號多數職工相繼離號,另組商號者有之,轉入其他行業者有之,“復字號”已名存實亡了。
到了1950年,公私合營的大潮當中,喬家後人喬鐵民、喬子珍等在包頭把油房、面鋪以廉價讓給職工接辦,把大部分房產平價出售給國家使用;並把部分房產分贈給各號執事的掌櫃居住。房產售價均按股批分。喬家與百年“復字號”從此脫離關係, 喬家祖業就此消亡。
喬家大院現在是山西著名的旅遊景點,在山西眾多大院中,喬家大院是知名度最高的一個。素有“皇家有故宮,民宅看喬家”之說。它位於山西省祁縣喬家堡村。是清代晉中地區著名的商人喬致庸的宅第,始建於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大院裡珍藏著5000多件文物,當時我去遊覽的時候,專門看了喬家的史料,大致瞭解了一下喬致庸的發家史。
喬家能成為晉中地區最富有的家族是經過三代人經商慢慢積累下來的結果。創業者是喬致庸的爺爺喬貴發,喬貴發因父母雙亡,很小時候成了孤兒,四處為人打零工為生。
喬貴髮長大後為了生計走西口謀生,路上喬偶遇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小秦,二人同病相憐結為異性兄弟。到了口外,二人開始先在當鋪做夥計,稍有積蓄,見口外糧食豐收,二人趁糧價低時購存一批黃豆,次年黃豆歉收,二人乘機把黃豆高價出售,獲利頗豐。這是走西口二人賺下的“第一桶金”。
二人有了本金,把店搬到了繁華地段,起了個響噹噹的名號——廣盛公,主要經營米、面、客棧等業務。喬、秦二人當上了財東。
到嘉慶時,廣盛公生意十分興隆,但好景不長,有道是“商海如戰場,投資有風險”一次倒賣“買樹梢”虧大了。所謂“買樹梢”就是當農民急於用錢時,將其青苗作抵押,商號借錢給農民。廣盛公這次“買樹梢”蝕本,幾乎倒閉,幸當地往來業戶支援,商定將廣盛公欠款緩期三年歸還,使廣盛公得以苟延殘喘。到三年結賬時,廣盛公不但還清了債款,而且大有餘利。秦、喬認為此乃復興基業起點,便把廣盛公改名“復盛公。”
復興公的生意越來越大,業務擴充套件經營酒、衣服、當鋪等,收入多了,喬家子弟恪守祖訓,不吸大煙,不玩女人,而秦家子孫卻五毒俱全,慢慢的秦家子孫逐漸把股權賣給了喬家,過了十幾年,喬家擁有了復興公的全部股權了。這是喬致庸的爺爺喬貴發掙下的家產。
喬致庸的爺爺喬貴發共有三子:
長子全德,子嗣後繼乏人,故家族生意較遜色。
次子全義,生子致遠,致遠生二子。長子喬嶸,次子喬超五。喬超五是咸豐九年(1850)舉人,故追求功名。對經商不感興趣。喬姓這一支,父子、叔侄、爺孫、兄弟、舅甥多有科名。
三子全美,全美生二子,長子致廣,英年早逝;次子致庸(1818一1907),是喬家中一位出類拔萃人物,喬家祖業在他的精心經營下得到很大發展,人稱致庸為“亮財主”。
喬致庸生有六子,過繼長子景岱,景岱的兒子,喬致庸的孫子喬映霞在以後主持喬家生意。
透過查資料對比,喬貴發是名副其實的創業者,其三子,也就是喬致庸的爸爸喬全美是家族的守業者,到了第三輩喬致庸就是開拓者,第四代喬岱直接忽略不計,第五代喬映霞是喬致庸的接班人,家族產業的看護者。喬致庸打破了家族富不過三代的咒語。
為什麼說喬致庸是家族事業的開拓者呢?
喬致庸一改家族傳統守舊做法,他提出經營理念是“人棄我取,薄利廣銷,維護信譽,不不弄虛偽”。他經商處世之言“信為重,義為先,三為利”。看電視劇《喬家大院》我們可以領教他的用人知道和經商之道,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抽時間看看。
總的來說,喬致庸去世的時候,是喬家生意最好的時候。”其實這也不難理解,清政府越是薄弱,越是要依靠地方財政的支援。同治、光緒年間恰好是山西票號短暫的春天。
到了第四代, 喬致庸對自己的6個兒子都不滿意,覺得沒有一個人能夠擔當起喬家的產業來,(喬致庸活的年紀最大,直接淘汰了他的兒子,在孫子中尋找接班人)他在喬家第5代的11個男丁中,他親自挑選出喬映霞來做自己的傳人。
喬映霞繼承了祖父性格中桀驁不馴、不拘禮俗等特性。除了保持了固有的“中庸仁義信用”等祖訓外,他也是個銳意改革、力爭上游的人物。 不過個人能力再強,也抵擋不住歷史的潮流。
在喬致庸親自挑選出來的接班人喬映霞手中,喬家的產業開始走下坡路。但這一切和其本人沒有直接關係,是社會鉅變和動盪造成的。
光緒年間,外國資本進入,加上戶部也成立官商銀行,民間票號受到了嚴重的衝擊。喬家的生意就是從這時候開始緩慢下滑。
接下來的30年間,軍閥混戰,大家都在打喬家大院的主意。光是馮玉祥的軍隊為了籌集軍晌,就累計從喬家攤派300萬公斤糧食、150萬兩白銀。日本軍隊侵佔包頭後,又霸佔了“復盛公”在包頭的錢莊、當鋪。在眾多打擊之下,喬家從此一蹶不振。
1945年抗戰勝利,各錢鋪紛紛申請復業,獨“復興公”商號多數職工相繼離號,另組商號者有之,轉入其他行業者有之,“復字號”已名存實亡了。
到了1950年,公私合營的大潮當中,喬家後人喬鐵民、喬子珍等在包頭把油房、面鋪以廉價讓給職工接辦,把大部分房產平價出售給國家使用;並把部分房產分贈給各號執事的掌櫃居住。房產售價均按股批分。喬家與百年“復字號”從此脫離關係, 喬家祖業就此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