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兵
-
2 # 黃石金戈鐵馬
1894年,奧地利檢測員薩姆弗拉格發現:當被攝體平面、膠片平面、鏡頭平面這三個面的延長面相交於一直線時,即可得到全面清晰的影像,這個發現被稱作“薩姆定律”,後被廣泛用於技術攝影領域。這有別於縮小光圈所獲得的景深,而是即便在最大光圈下,得到的也是全清晰的影像。
十多年前有次給廣告公司拍廣告,其中有一塊電腦主機板要求從45度角斜俯拍,而每個元件和印刷電路板上的字跡全部都得清晰。我用遍了能找到的各種鏡頭,光圈收到最小還是辦不到。而客戶方拿出的日本的畫冊的確是全清晰的。在那個連攝影書籍都難得買到的年代,哪裡知道它是用技術相機拍攝的啊......這事兒以後就成了我的一個心結,以至於當知道還有種相機叫做“技術相機”後,毫不猶豫地買了我的第一臺4x5雙軌機——CROWN格拉菲,題圖照片就是當年用4x5反轉片拍的。直至今日,我還收藏著林好夫和富士680技術相機。
大、中畫幅技術相機均有平移和偏擺調整功能,它利用的是鏡頭像場的邊緣部分的斜角透視,因此可選用鏡頭的像場要足夠大。平移功能能夠改變景物的透視關係,因而廣泛地運用於建築攝影中矯正樓體下大上小等狀態,而偏擺功能則主要用於“薩姆拍攝”,獲得“全景深”的影像。
當數碼相機全面取代了一般膠片相機,而大畫幅數碼後背又是我等貧民所不敢奢求的,在普通單反數碼相機上實現這些技術調整就成了一個夢想。我也曾買過大畫幅相機的135數碼轉接板,還是因為麻煩而放棄了。曾一起玩過大畫幅而主攻建築攝影的老哥L君更是花1.3萬大元買來了佳能24mmTS-E移軸 鏡頭 。
“讓普通鏡頭搖頭”——網路讓這個願望實現起來竟然是這麼容易。近來一種移軸接環在淘寶等銷售。它介於鏡頭和機身之間,具備平移和搖頭功能,讓普通鏡頭變成了移軸鏡頭。最貴的當屬哈蘇的, 價格3.9萬元,其次是德國的MiREX,價格是3、4千元;同時具備平移和搖頭功能的中國產品牌接環需要1800元左右,而單獨具備平移或者搖頭功能的,則只需要幾百元。平移功能所取得的改變透視效果在後期ps裡很容易實現,而全景深的效果是目前為止還沒有哪個軟體能夠做到的。我選擇了單一功能的搖頭接環。
用轉接環實現技術調整有兩個前提:一是所用鏡頭的像場要大於相機的CCD(CMOS),二是鏡頭的像面距要大於機身的法蘭距。也就是說:135全幅機身上必須用120畫幅的鏡頭,這個比較麻煩了,120鏡頭解析度一般都不及135鏡頭,畫質好的康泰時645和哈蘇的蔡司鏡頭都價格不菲。另一個選擇是135全幅的鏡頭用在APSC畫幅機身上,接環的距離加上鏡頭的像面距,也只有單電相機可以承接了。 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EOS轉SONY NEX的接環,這樣可以說通吃我手頭的大部分各種卡口的鏡頭了。接環回來只在桌上和室內試拍了一下,還沒拿出去實地拍攝呢,今天天氣不錯,便到湖邊試拍了幾張:
機身sony nex5c,鏡頭vivitar28mm2.8,還是從桌面的試鏡開始吧:上圖沒用搖頭功能,光圈f2.8,只有中間部分的字跡是清晰的,上下兩端模糊了。下圖向下偏擺鏡頭,邊調整焦距,直至全清晰:
接環是可以360度旋轉的,每30度有定位。以下上圖為反向偏擺,故意虛化左右影像;下圖為向左偏擺,直至畫面全清晰:
室外換了賓得77mm1.8“二公主”,光圈f2.8,前者焦點調在人身上,近景的花兒全糊了;後者向下偏擺鏡頭,同時調整焦距,直至前後景全清晰:
向右偏擺接環,柱子基本全清晰:
向左偏擺接環,只要中間的清晰:
回到vivita28mm2.8,仍然全開光圈,前者向下偏擺,全清晰,後者還原偏擺角度,只有近景清晰:
這排欄杆在畫面中是斜向排列的,於是採用了向左下角斜向偏擺接環,前者為偏擺的,後者是取消偏擺的:
初試接環,還沒有摸到調整規律。與大畫幅相機不同的是,技術相機多半可以鏡頭平面和膠片平面同時調整,而這種接環只是讓鏡頭搖頭偏擺了。在實際拍攝中,要用薩姆定律獲得全景深的影像,在偏擺調整後,自然還是要收縮光圈的,因而細微的誤差並不要緊。
回覆列表
沙氏定律原理其實很簡單,當年主要是為了用於航空攝影,解決其不用成像較差的小光圈還能拍攝出高畫質晰、大景深的航空照片來,而發明了這項校正技術。發明者是上世紀初的奧地利陸軍上蔚西多爾·沙姆夫祿格,簡稱沙姆定律或者沙氏定理。拍攝時只要當被攝體平面(景物)、影像平面(焦平面)、鏡頭平面這三個面的延長面相交於一點時,即可得到全面清晰的影像,從近處的小草沙礫,到最遠處的山石灌木都能確保持纖毫畢現,這對於普通的照相機和鏡頭而言,即使是最小光圈也無法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