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開,各個產茶區也都如火如荼的趕製新茶。這其中最炙手可熱的當然還是我們的綠茶皇后——西湖龍井。端起一杯龍井茶時,我們對它的瞭解真的夠多麼,不妨跟著我們一起來深入探尋西湖龍井的前世今生。
01
西湖龍井茶的名稱
西湖龍井茶在上世紀80年代前一般均稱為龍井茶,其產地也僅限在現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西湖街道範圍以內。從《茶經》和南宋臨安三志記述來看,現杭州龍井茶區在唐宋期間,按照產茶地分為三種:“白雲茶”、“香林茶”、“寶雲茶”,基本上位於現在靈隱、天竺及葛嶺一帶。
\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的《西湖遊覽志》記載“龍井之上為老龍井,其地產茶為兩山絕品”,這是目前發現最早的龍井產茶的記載。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的《錢塘縣誌》則更詳細的記載了龍井茶的情況“出老龍井者,作豆花香,色清味甘,與他山異”,認為老龍井所產武林第一,並記載了寺廟僧人以次充好的情況。
明中晚期後,龍井茶的名字逐漸確定下來,這一時期對龍井茶的香型、滋味、品第等也有了詳細的描述,與現在基本一致。而“寶雲茶、香林茶、白雲茶”等歷史名茶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據修於明崇禎年間的《杭州上天竺講寺志》中對白雲茶的記載已經是“今久不種”。明代以後,龍井茶的種植面積逐漸擴大,據1935年統計,當時面積已達到2970畝,年產量1188擔。
02
西湖龍井茶的字號
大約從清末民初開始,就出現了傳統的獅、龍、雲、虎四大字號,“獅”字號為獅峰山、胡公廟、棋盤山一帶, “龍”字號為龍井、翁家山一帶,“雲”字號為雲棲、五雲山一帶,“虎”字號為虎跑一帶所產,後梅家塢面積增加,梅字號從雲字號單列,所以又有後來的獅、龍、雲、虎、梅五個字號。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為簡化品類,將原有的獅、龍、雲、虎、梅五個字號合併為獅峰龍井、梅塢龍井、西湖龍井,後來將這三個品類又統一稱為西湖龍井。
03
西湖龍井茶的產區情況
根據《關於加快發展西湖區第三產業的會議紀要》(市委辦〔1985〕7號),1985年,市委、市政府同意將與龍井茶產地西湖鄉同屬一座山、一條溪、又有相應制作技術的十幾個自然村,都可以生產西湖龍井茶。2001年《杭州市西湖龍井茶基地保護條例》正式明確西湖龍井茶原產地範圍為168平方公里,並根據基地保護等級,劃分為基地一級保護區和基地二級保護區。
2002年,《原產地域保護產品 龍井茶》(2008年更名為《地理標誌保護產品龍井茶》)釋出,正式確定浙江省內18個區縣市所產茶葉可稱為龍井茶,分西湖、錢塘和越州三個產區。而只有產於西湖產區的才能稱為西湖龍井茶。目前西湖龍井茶整個產區約2萬餘畝茶園,其中西湖風景名勝區約近6800畝,一級保護區春茶年產量約120噸。目前整個西湖龍井茶產量約佔浙江省龍井茶的3.5%。
04
西湖龍井茶的真偽
西湖龍井茶自成名以來,因量少、價高、難鑑別等原因,一直以來就存在“真偽”現象。明代高濂《遵生八箋》“杭之龍泓,茶真者,天池不能及也。……而龍井之山,不過十數畝,外此有茶,似皆不及。附近假充,猶之可也。至於北山西溪,俱充龍井,即杭人識龍井茶味者亦少,以亂真多耳”。明代馮夢禎所著的《快雪堂漫錄》記載,“昨同徐茂吳至老龍井買茶。山民十數家各出茶,茂吳以次點試,皆以為贗,曰真者甘香而不冽,稍冽便為諸山贗品。得一、二兩以為真物,試之,果甘香若蘭,而山人及寺僧反以茂吳為非,吾亦不能置辨,偽物亂真如此”。清末程淯《龍井訪茶記》記載“以茶名天下,在杭州曰本山。言本地之山,產此佳品,旌之也。然真者極難得,無論市中所稱本山,非出自龍井。即至龍井寺,烹自龍井僧,亦未必果為龍井所產之茶也”。1939年吳覺農著《浙江茶業瞻望》一文中指出: “龍井茶雖冠以西湖之名, 而其產區實包括杭州附近如杭縣、 餘杭、 臨安、富陽,乃至於潛、昌化及紹屬各縣”。
05
西湖龍井茶的鑑別
西湖龍井茶的鑑別主要靠感官對色香味形進行鑑別。一是從幹茶外形上看:扁平、緊實、挺直、光滑、芽鋒顯露,不帶或幾乎不帶茸毫;高檔茶大多數一芽一葉到一芽二葉,群體種因品種的原因外形比龍井43整齊性略差。二是從幹茶色澤看:幹茶顏色嫩綠光潤、綠中帶黃,高檔獅峰龍井糙米色;梅塢龍井略偏綠。茶葉湯色嫩綠鮮亮、清澈不渾濁。三是從香氣分析:清香型(注:傳統的西湖龍井茶的香型不是板栗香或炒豆香,有些炒過頭的茶葉可能有高火香,並不是西湖龍井茶本身特有香型),高檔獅峰龍井茶具有特有的豆花香,香氣馥郁持久。四是從滋味方面:鮮醇甘爽,入口滑潤,回甘明顯。
春暖花開,各個產茶區也都如火如荼的趕製新茶。這其中最炙手可熱的當然還是我們的綠茶皇后——西湖龍井。端起一杯龍井茶時,我們對它的瞭解真的夠多麼,不妨跟著我們一起來深入探尋西湖龍井的前世今生。
01
西湖龍井茶的名稱
西湖龍井茶在上世紀80年代前一般均稱為龍井茶,其產地也僅限在現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西湖街道範圍以內。從《茶經》和南宋臨安三志記述來看,現杭州龍井茶區在唐宋期間,按照產茶地分為三種:“白雲茶”、“香林茶”、“寶雲茶”,基本上位於現在靈隱、天竺及葛嶺一帶。
\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的《西湖遊覽志》記載“龍井之上為老龍井,其地產茶為兩山絕品”,這是目前發現最早的龍井產茶的記載。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的《錢塘縣誌》則更詳細的記載了龍井茶的情況“出老龍井者,作豆花香,色清味甘,與他山異”,認為老龍井所產武林第一,並記載了寺廟僧人以次充好的情況。
\
明中晚期後,龍井茶的名字逐漸確定下來,這一時期對龍井茶的香型、滋味、品第等也有了詳細的描述,與現在基本一致。而“寶雲茶、香林茶、白雲茶”等歷史名茶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據修於明崇禎年間的《杭州上天竺講寺志》中對白雲茶的記載已經是“今久不種”。明代以後,龍井茶的種植面積逐漸擴大,據1935年統計,當時面積已達到2970畝,年產量1188擔。
02
西湖龍井茶的字號
大約從清末民初開始,就出現了傳統的獅、龍、雲、虎四大字號,“獅”字號為獅峰山、胡公廟、棋盤山一帶, “龍”字號為龍井、翁家山一帶,“雲”字號為雲棲、五雲山一帶,“虎”字號為虎跑一帶所產,後梅家塢面積增加,梅字號從雲字號單列,所以又有後來的獅、龍、雲、虎、梅五個字號。
\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為簡化品類,將原有的獅、龍、雲、虎、梅五個字號合併為獅峰龍井、梅塢龍井、西湖龍井,後來將這三個品類又統一稱為西湖龍井。
03
西湖龍井茶的產區情況
根據《關於加快發展西湖區第三產業的會議紀要》(市委辦〔1985〕7號),1985年,市委、市政府同意將與龍井茶產地西湖鄉同屬一座山、一條溪、又有相應制作技術的十幾個自然村,都可以生產西湖龍井茶。2001年《杭州市西湖龍井茶基地保護條例》正式明確西湖龍井茶原產地範圍為168平方公里,並根據基地保護等級,劃分為基地一級保護區和基地二級保護區。
\
2002年,《原產地域保護產品 龍井茶》(2008年更名為《地理標誌保護產品龍井茶》)釋出,正式確定浙江省內18個區縣市所產茶葉可稱為龍井茶,分西湖、錢塘和越州三個產區。而只有產於西湖產區的才能稱為西湖龍井茶。目前西湖龍井茶整個產區約2萬餘畝茶園,其中西湖風景名勝區約近6800畝,一級保護區春茶年產量約120噸。目前整個西湖龍井茶產量約佔浙江省龍井茶的3.5%。
04
西湖龍井茶的真偽
西湖龍井茶自成名以來,因量少、價高、難鑑別等原因,一直以來就存在“真偽”現象。明代高濂《遵生八箋》“杭之龍泓,茶真者,天池不能及也。……而龍井之山,不過十數畝,外此有茶,似皆不及。附近假充,猶之可也。至於北山西溪,俱充龍井,即杭人識龍井茶味者亦少,以亂真多耳”。明代馮夢禎所著的《快雪堂漫錄》記載,“昨同徐茂吳至老龍井買茶。山民十數家各出茶,茂吳以次點試,皆以為贗,曰真者甘香而不冽,稍冽便為諸山贗品。得一、二兩以為真物,試之,果甘香若蘭,而山人及寺僧反以茂吳為非,吾亦不能置辨,偽物亂真如此”。清末程淯《龍井訪茶記》記載“以茶名天下,在杭州曰本山。言本地之山,產此佳品,旌之也。然真者極難得,無論市中所稱本山,非出自龍井。即至龍井寺,烹自龍井僧,亦未必果為龍井所產之茶也”。1939年吳覺農著《浙江茶業瞻望》一文中指出: “龍井茶雖冠以西湖之名, 而其產區實包括杭州附近如杭縣、 餘杭、 臨安、富陽,乃至於潛、昌化及紹屬各縣”。
05
西湖龍井茶的鑑別
\
西湖龍井茶的鑑別主要靠感官對色香味形進行鑑別。一是從幹茶外形上看:扁平、緊實、挺直、光滑、芽鋒顯露,不帶或幾乎不帶茸毫;高檔茶大多數一芽一葉到一芽二葉,群體種因品種的原因外形比龍井43整齊性略差。二是從幹茶色澤看:幹茶顏色嫩綠光潤、綠中帶黃,高檔獅峰龍井糙米色;梅塢龍井略偏綠。茶葉湯色嫩綠鮮亮、清澈不渾濁。三是從香氣分析:清香型(注:傳統的西湖龍井茶的香型不是板栗香或炒豆香,有些炒過頭的茶葉可能有高火香,並不是西湖龍井茶本身特有香型),高檔獅峰龍井茶具有特有的豆花香,香氣馥郁持久。四是從滋味方面:鮮醇甘爽,入口滑潤,回甘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