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是個體在行為上的內部傾向,它表現為個體適應環境時在能力、情緒、需要、動機、興趣、態度、價值觀、氣質、性格和體質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動力一致性和連續性的自我,是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給人以特色的心身組織。
這個定義揭示了人格具有整體性、穩定性、獨特性及社會性等四個基本特徵。
人格的整體性人格包括動力、特徵、調節等子系統,是由能力、需要、動機、興趣、態度、價值觀、氣質、性格等各種成分構成的有機整體。這些成分在人格系統中密切聯絡,協調運作,表現出生機蓬勃的整體的人。人格的整體性喪失,個人心理的和諧統一性受到破壞,就會出現自我調節不良,社會適應力差,亦即個人心理和諧及其個人與環境的和諧關係被打破,便可能出現各種疾病,甚至變態。比如一個脆弱的人受到重創,可能對社會產生仇恨或懼怕等情緒,就會給人格造成某些缺陷造成。
人格的穩定性人格具有跨時空的持續一致性,它經常地、一貫地體現在一個人的心理和行為上,表現為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乃至明天的我在不同情境下穩定的心理和行為特徵,展示穩定的自我。人格的穩定性並不排斥人格的發展變化。隨著年齡的增長,人格隨著社會環境因素和個人實踐的變化而發生相應的不同程度的變化。完整地說,人格是穩定性和可變性的統一。比如一個人善良的本性不變,同時又學到好多美好的品行,不斷完善自己,終究培養出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眼中的“聖賢人格”。
人格的獨特性人格是個人獨特的心理和行為的整合。不同的人,其人格構成的內容和結構具有其獨特性。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個人。人格的獨特性源於個人先天的生理基礎和人格形成發展的環境的差異,及這些因素其作用內容、程度的差異。人格的獨特性中也包含著人格的共性。人類文化造就了人性,同一民族,同一階層,同一時代的人們總是有著一些相同或相似的人格特徵。因此,人格是獨特性和共同性的辯證統一。豪放的李白、沉鬱的杜甫、曠達的蘇軾,這些歷史人物,他們各有特點,從他們身上都可以看到民族文化的強烈痕跡。
人格的社會性人格是個人在生理素質的基礎上,透過社會化過程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人格的形成受個人先天素質的制約,又受社會環境的巨大作用,個人的先天素質是人格發展的基礎,為一個人人格的發展提供範圍和潛力。社會化過程是人格形成的決定因素。社會化即個人在與他人、社會交往中學習和掌握社會規範、社會文明,獲得自我的過程。正是在這個過程中,在複雜的社會化內容,諸如文化傳統、民族習慣、社會制度、個人家庭及其個人生存的自然和社會環境等作用下,個人獲得了需要、能力、價值觀、性格等人格特徵。人格既是社會化的物件,又是社會化的結果。社會剝奪,將使人喪失人性,不能形成人格。社會性是人格的本質屬性。從整體來講,美華人熱愛自由,而華人講求禮儀,這是傳統文化延伸的產物,是社會發展的結果。
人格和個性常常作為同義詞使用,但這是兩個概念是有區別的,比如,個性是指人的個別差異,是從差別的角度來看一個人不同於他人的特點。人格則是對一個人的總的描述,個性僅表達人格的獨特性,人格還有整體性等特點。又比如,個性是相對於共性而言的,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有個性,人也有個性。人格只是對人而言的。它既包含個人與他人共同的或相似的特徵,即共性,又包含個人獨特的特性。所以人格概念比個性概念具有更多的內涵和外延。
從人格與氣質的關係來看,氣質是個人生來就具有的心理活動的動力特徵,它是一種依賴於生理素質的人格特徵。氣質與人格有密切的聯絡,氣質是先天稟賦,是人格形成的原始材料之一。人格的形成不可能離開氣質,它使個人的全部心理活動染上獨特的色彩。同時,人格的形成除了氣質、體質等先天稟賦作基礎外,社會環境的影響起著決定性作用。
如此而言,人格是個人各種穩定特徵或特質的綜合體,它顯示出個人的能力、思想、情緒和行為的獨特模式。個性是指人格的獨特性,氣質是人格發展的先天基礎,性格乃是個人後天形成的道德行為特性。因此,這些術語雖有區別,但它們都屬於人格,是人格的組成部分。
人格是個體在行為上的內部傾向,它表現為個體適應環境時在能力、情緒、需要、動機、興趣、態度、價值觀、氣質、性格和體質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動力一致性和連續性的自我,是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給人以特色的心身組織。
這個定義揭示了人格具有整體性、穩定性、獨特性及社會性等四個基本特徵。
人格的整體性人格包括動力、特徵、調節等子系統,是由能力、需要、動機、興趣、態度、價值觀、氣質、性格等各種成分構成的有機整體。這些成分在人格系統中密切聯絡,協調運作,表現出生機蓬勃的整體的人。人格的整體性喪失,個人心理的和諧統一性受到破壞,就會出現自我調節不良,社會適應力差,亦即個人心理和諧及其個人與環境的和諧關係被打破,便可能出現各種疾病,甚至變態。比如一個脆弱的人受到重創,可能對社會產生仇恨或懼怕等情緒,就會給人格造成某些缺陷造成。
人格的穩定性人格具有跨時空的持續一致性,它經常地、一貫地體現在一個人的心理和行為上,表現為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乃至明天的我在不同情境下穩定的心理和行為特徵,展示穩定的自我。人格的穩定性並不排斥人格的發展變化。隨著年齡的增長,人格隨著社會環境因素和個人實踐的變化而發生相應的不同程度的變化。完整地說,人格是穩定性和可變性的統一。比如一個人善良的本性不變,同時又學到好多美好的品行,不斷完善自己,終究培養出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眼中的“聖賢人格”。
人格的獨特性人格是個人獨特的心理和行為的整合。不同的人,其人格構成的內容和結構具有其獨特性。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個人。人格的獨特性源於個人先天的生理基礎和人格形成發展的環境的差異,及這些因素其作用內容、程度的差異。人格的獨特性中也包含著人格的共性。人類文化造就了人性,同一民族,同一階層,同一時代的人們總是有著一些相同或相似的人格特徵。因此,人格是獨特性和共同性的辯證統一。豪放的李白、沉鬱的杜甫、曠達的蘇軾,這些歷史人物,他們各有特點,從他們身上都可以看到民族文化的強烈痕跡。
人格的社會性人格是個人在生理素質的基礎上,透過社會化過程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人格的形成受個人先天素質的制約,又受社會環境的巨大作用,個人的先天素質是人格發展的基礎,為一個人人格的發展提供範圍和潛力。社會化過程是人格形成的決定因素。社會化即個人在與他人、社會交往中學習和掌握社會規範、社會文明,獲得自我的過程。正是在這個過程中,在複雜的社會化內容,諸如文化傳統、民族習慣、社會制度、個人家庭及其個人生存的自然和社會環境等作用下,個人獲得了需要、能力、價值觀、性格等人格特徵。人格既是社會化的物件,又是社會化的結果。社會剝奪,將使人喪失人性,不能形成人格。社會性是人格的本質屬性。從整體來講,美華人熱愛自由,而華人講求禮儀,這是傳統文化延伸的產物,是社會發展的結果。
人格和個性常常作為同義詞使用,但這是兩個概念是有區別的,比如,個性是指人的個別差異,是從差別的角度來看一個人不同於他人的特點。人格則是對一個人的總的描述,個性僅表達人格的獨特性,人格還有整體性等特點。又比如,個性是相對於共性而言的,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有個性,人也有個性。人格只是對人而言的。它既包含個人與他人共同的或相似的特徵,即共性,又包含個人獨特的特性。所以人格概念比個性概念具有更多的內涵和外延。
從人格與氣質的關係來看,氣質是個人生來就具有的心理活動的動力特徵,它是一種依賴於生理素質的人格特徵。氣質與人格有密切的聯絡,氣質是先天稟賦,是人格形成的原始材料之一。人格的形成不可能離開氣質,它使個人的全部心理活動染上獨特的色彩。同時,人格的形成除了氣質、體質等先天稟賦作基礎外,社會環境的影響起著決定性作用。
如此而言,人格是個人各種穩定特徵或特質的綜合體,它顯示出個人的能力、思想、情緒和行為的獨特模式。個性是指人格的獨特性,氣質是人格發展的先天基礎,性格乃是個人後天形成的道德行為特性。因此,這些術語雖有區別,但它們都屬於人格,是人格的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