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生活的大劉

    大棚吊袋木耳出耳階段主要管理要點如下:

    一、檢查憋芽現象,,遇到憋芽的菌袋一定要用桌布刀劃開“|”口,把芽放出來,否則時間久了,袋內耳芽越長越大,就會造成袋料分離,遇到高溫天氣袋內原因就會因高溫死亡,造成細節、綠黴感染。劃口裡注意儘量只劃塑膠袋不要傷害木耳原基。劃口的方向是從上到下劃豎線口,長度為原基的總長,位置是在木耳憋芽頂端向下保留5毫米距離,目的是要防止澆水時菌袋內進水。

    二、及時排放袋內積水,大棚吊袋木耳如果發現袋內有積水要及時用桌布刀將積水(液)排出,如果排水不及時,就容易感染綠黴、青苔。

    三、清理青苔、青黴、綠黴感染袋,發現一袋摘下一袋,拿到大棚外面放到一這管理。因為逐漸進入高溫期,雜菌感染、傳染速度非常快,大棚吊袋是規模化、集約化生產,處理不及時就會造成今天綠一點,明天綠一袋,後天綠一串的結果。

    四、檢視水管佈局是否合理,主要看整個大棚內的木耳生長狀態是否均一,如果長勢不勻就是水管佈局不合理,這種情況下就要適當調整水管位置,增加噴頭數量。正常情況是8米寬大棚,7×2排吊杆,8條過道,每條過道寬60釐米,每個大棚安裝8根水管,每個過道正上方排放一根水管比較合理。“G”型噴頭1.5米遠一個噴頭。靠大棚兩邊的過道上吊杆下放塑膠布,留一條過道,然後再鋪塑膠布。以利於防止水分滲漏,不澆水時塑膠布上的水分還會向棚內蒸發以增加棚內溼度。如果積水時間長,水質變綠、黃就要及時將水排除。

    五、勤澆水、勤通風,每天下午澆第一次水的原則是要澆3分鐘左右即可,目的是要降袋溫,預溼耳片。停10-20分鐘再澆第二次水,需要澆透,澆到黑木耳子實體耳片完全舒展開為止,等到耳片沒有光澤度,展現出灰黑色,即可再澆一下次水,保持幹、溼交替的保溼原則進行大棚出耳期管理。當棚內溫度高於20度就要採取大通風,可以將塑膠捲起大棚脊樑固定好,室外溫度不高於25度時遮陽網也可以全部收到大棚脊樑,當溫度達到25度時將遮陽網放置棚肩位置(高溫時的正午Sunny不直射菌棒為宜)。通風的目的是降低溫度,增加黑木耳子實體需要氧量,加快耳片內水分蒸發,在耳片內水分蒸發的過程中增加了棚內空間溼度,有利於沒有長大的小芽開片長大,沒有長出袋外的小耳基發芽。透過蒸騰作用,促進耳片吸收培養基內水分的同時也吸收大量的營養物質。因此在大棚吊袋木耳出耳階段的管理重點之一是勤澆水,勤通風。儘量保持木耳生長期間的溼度在15-20這之間,低溫狀態下生長出來的木耳耳片厚實,質量好。如果透過澆水、通風的手工手工措失也不能把溼度降到20度以下時,白天溫度高時就把大棚膜兩邊開到最高位置,增大通風量,使木耳儘快乾透。讓黑木耳耳片在高溫時停止生長。到了傍晚(夜間)溫度低的時候再澆水催耳。

    六、適時採收,木耳耳片展開,即將要彈孢子之前即可採收,採之前10小時停止澆水,加大通風,採摘時一定要採大留小,採摘時注意不要碰掉旁邊的小芽。建議以鮮耳片3-5釐米採摘為宜。耳片過大影響木耳商品質量,耳片過水又影響黑木耳產量。

    七、轉潮管理,第一潮耳採收結束曬兩天袋,這裡說的曬袋不是把菌袋暴露在太陽下毒曬。曬袋的木耳是要讓袋內菌絲恢復營養生長的狀態,原則上是要使袋內耳基幹縮以保障袋內外空氣可以流通即可達到曬袋的目的。然後繼續澆水,保持15-20度進行低溫催耳。正常情況下7-10天一潮耳。

    八、出棚進地 採摘結束的木耳菌棒挑選沒有雜菌感染,沒有軟腐嚴重的可以進行地擺秋管。

    以上方法僅供參考,祝您生活愉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劉姥姥進大觀園,眾人為什麼“先還發怔”?後來為什麼上上下下哈哈大笑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