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津海之聲河北旗艦店

    國際上對聽力損失兒童一貫執行三早原則:早發現、早診斷、早干預。去年6月1日起,衛生部頒發的《新生兒疾病篩查管理辦法》在全國正式施行,其中規定:診療科目中設有產科或者兒科的醫療機構,應當按照《新生兒疾病篩查技術規範》開展新生兒疾病篩查,如不具備條件者,應告知監護人到有條件的醫療機構進行新生兒疾病篩查血片採集及聽力篩查。可見,新生兒聽力篩查成為其中一項重要內容。

    家長也能發現孩子聽力異常

    “在臨床中常常遇到一些令醫生扼腕嘆息的憾事,不少家長因為孩子到了兩三歲還不會說話,或者五六歲口齒還不清楚,這才慌了手腳,往往延誤了診療的最佳時機。”,雖然從專業角度來說,新生兒聽力篩查需要一定的技術標準和裝置,但對於普通家長來說,除了帶孩子去醫院進行新生兒聽力篩查,還可以透過細心觀察發現孩子的聽力是否異常———

    孩子剛一出生就能聽到聲音,雖然他們不會做出主動的反應,但他們卻能在聲音的刺激下產生下意識的反射活動,比如避開他的視覺在他耳旁敲擊物品產生聲音,他會做出眨眼、身體抖動等動作;四個月之後,孩子就有了主動尋找聲源的能力,聽到強的聲音刺激後會用眼神或轉動頭去尋找。一歲左右的孩子,就能聽懂一些簡單的話,按照語言命令做出一些簡單的動作;兩週歲時能聽懂簡單的語言。如果在哪個年齡段發現孩子的反應不相符,就應該對孩子是否有聽力障礙產生懷疑了。

    “一旦發現孩子聽力異常,應及早到正規醫院確診治療。”

    新生兒2-7天時可做聽力篩查

    衛生部規定,新生兒2-7天可做聽力篩查。介紹,常用新生兒聽力篩查方法有兩種,一種稱為耳聲發射法,就是將很小的耳塞插入新生兒外耳道,然後播放一定強度和頻率的卡嗒音。正常的聽覺器官(耳蝸)能對這種聲音產生迴音,後者能被耳塞內的接收器捕獲和記錄,經過儀器內的微電腦分析並作出判斷。只要孩子安靜,整個檢查過程可在1-2分鐘內完成。另一種方法為自動腦幹聽覺誘發電位檢測,基本方法是:將多個小電極置於孩子的頭部和頸部,並透過耳塞播放經過特殊設計的卡嗒音,然後利用計算機記錄耳蝸後聽覺通路(腦幹及鄰近區域)的電位變化(對聲音的反應),經過計算機分析後得出結論。其中前者更為常用。

    一旦自己的寶寶不能透過聽力篩查,父母往往會產生焦慮和不安。“家長需要對聽力篩查結果有個正確的認識。”一般來說,不能透過聽力篩查僅僅表示聽力學意義上可能存在異常,可能存在耳蝸的異常,也可能由於耳道狹小或堵塞影響了聲音的傳導(如在新生兒早期,羊水或胎糞等可能堵塞耳道),還可能是環境噪音過大或孩子配合不佳(活動或哭吵)所致。另外,檢查人員缺乏經驗有時也可能對結果造成影響。因此,聽力篩查只是篩查,並不是詳細的聽力學評估,篩查報告單上一般也不會寫上正常或異常,而是表達為“陰性”或“陽性”,“透過”或“未透過”等。如果首次篩查不能透過,父母不必過分擔心,但必須進一步複查。若經過2-3次複查仍無法透過,則應採用腦幹聽覺誘發電位檢查,爭取在出生後3個月內作出明確診斷。

    有聽力障礙1歲前干預最好

    3歲以前特別是1歲之前,是孩子語言中樞發育的關鍵時期。如在此前出現聽力損傷,將不能獲得正常的語言能力,甚至一輩子都不會說話。只有少數患兒可透過手術或藥物治療恢復或提高聽力,大部分患兒只能靠佩戴助聽器來進行聽力補償。而重度聾和全聾患者即使佩戴助聽器也無濟於事,可以透過植入人工耳蝸,並配合聽功能訓練、語音治療以及語言訓練等,能使患兒逐漸認識聲音,避免聾啞殘疾的產生。開始干預的時間最好在出生6個月甚至更早,具體步驟需要在專科醫生指導下完成。

    研究表明,如果孩子在出生時就發現有聽力損傷,經康復語言訓練,到3歲時可以掌握300個到700個單詞;如果到兩歲時才發現有聽力損傷,即使進行康復訓練,到3歲時也僅能掌握不到100個單詞。

    “對於不能治療的聽損兒童,可教孩子做早期發音練習,並及時佩戴助聽器,儘早開始聽覺語言訓練,時間越早效果越好。”,經過語言訓練,能使患兒正常地與人交流,做到聾而不啞、殘而不廢。

  • 2 # 常州海之聲

    新生兒聽力篩查是上世紀9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項醫學實用技術,是目前早期發現聽力障礙患兒最有效的方式,是對一個特定群體透過簡單快捷的測定方法,並根據特定指標來區分或發現其中有高度可疑病態的個體或亞群,並需要進一步進行確定診斷或追蹤觀察。

  • 3 # 海之聲助聽器沙市中心

    新生兒聽力篩查是上世紀9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項醫學實用技術,是目前早期發現聽力障礙患兒最有效的方式,是對一個特定群體透過簡單快捷的測定方法,並根據特定指標來區分或發現其中有高度可疑病態的個體或亞群,並需要進一步進行確定診斷或追蹤觀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動物吃魚缸的魚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