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東家APP

    夏日畢竟是夏日。大地上充斥著熱浪,人世間宛如一個大蒸籠。正是韓愈所寫:“如坐深甑遭蒸炊”。

    面對這樣的毒辣的天氣,正面交鋒必定要吃虧,人們只能採用迂迴戰術,避免正面交鋒。《易經》中小暑的卦象為“遁”,即退避、隱居,正如清代李漁所言:應夏藏,閉門謝客。

    “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

    想到冷氣和冰箱問世不到一百年,古人沒有這些消暑神器,炎炎長夏,一定更難熬吧?

    可是八百年前的《東京夢華錄》,是這樣描寫北宋洛陽人的夏天。“都人最重三伏,蓋六月中別無時節,往往風亭水榭,峻宇高樓,雪檻冰盤,浮瓜沉李,流杯曲沼,苞鮓新荷,遠邇笙歌,通夕而罷。”

    相約到水邊、乘涼,喝酒吃冰塊冰過的瓜果,一直玩到天亮,想要多嗨就有多嗨。

    古人的消暑小吃很多。水鵝梨、荔枝膏、沙糖綠豆、水晶皂兒、冰雪涼水、細索涼粉等數十種,光看名字,就直冒著涼氣

    對於古人來說,儲存冰塊並沒我們想象中困難。他們很早以前就有冬季採冰以供夏用的做法。周王的宮廷中,就有專人為王室提供冰塊。不過在宋朝之前,那是皇家貴族才能享有的專利。市場上雖然有夏冰出售,也是頂頂貴的奢侈品。

    到了宋代,除了朝廷還保留著“三伏日,又五日一賜冰”的慣例,消夏的冰塊已經成為了尋常市民也能享用到的商品。

    冰盆浸果”是宋人夏日享受的細節。一首宋詩:“房青子碧甘剝鮮,藕白條翠冰堆盆。”說的也是夏季吃冰鎮果子的愜意事。

    盛夏六月的汴京街頭,販賣水果的商販學會了用冰塊來給水果保鮮。巷陌路口、橋門市井,皆賣“芥辣瓜兒、義塘甜瓜、衛州白桃、南京金桃、水鵝梨、金杏、小瑤李、紅菱、沙角兒、藥木瓜、水木瓜、冰雪涼水茘枝膏”等水果(或水果製品)。

    南宋時期的臨安街上還有很多“冷飲專賣店”,主打各色“雪泡水”,如綠豆水、滷梅水、漉梨漿、梅花酒等,還有用水果、牛奶、冰塊等混合調製的“刨冰”......

    詩人楊萬里是不折不扣的吃冰愛好者,吃得開心,又要作詩一首:“似膩還成爽,才凝又欲飄。玉來盤底碎,雪到口邊消。”

    真是會享受的宋朝人啊,是我們多慮了。

  • 2 # 生猛歷史

    又到了炎熱的夏季。人們都吹著風扇,喝著冷飲,但還是覺得夏天不好過。躲在房裡吹空調的同時人們不免會同情古人,因為他們的夏天沒有空調、風扇、冰箱。其實,古人的夏天遠沒有人們想的那麼難熬,他們也有很多度夏良方。

    古人的房子確實沒有空調和風扇,但是它的降溫功能照樣很強大。古人想盡辦法利用冰、水等增加居所的清涼度。早在周代,人們就學會了將寒冬的冰儲藏在專門的冰庫中,供酷暑使用。將一大桶冰放在室內,溫度自然就會就會降低了。有條件的人家還會專門建設“涼屋”,這種屋子一般靠近水源,人們先將水引上屋頂,水再從屋頂上流淌下來,形成水簾,屋子的溫度自然降低了。

    為了住得更舒心,古人還會配備各種降暑器具。最基礎就是竹製的涼蓆、透風且防蚊的紗帳,還有冰涼的玉枕、瓷枕。另外就是 “竹夫人”,此物用竹篾編成,中間鏤空,一般為圓柱形。古人夏天多抱著它入眠,估計也是因為竹製品比較清涼。

    在穿著上,古人同樣力爭涼爽。古代的女子夏季多穿的是抹胸加長衫,而這長衫多由薄紗製成,透氣性極好。至於男子嘛,行為豪放者乾脆就光著膀子、露著肚子了,王羲之就曾袒腹臥於東床,外人來了還泰然自若。

    此外,古人還會吃冷飲降溫。前面提到過古人有專門的貯冰處,製作冰飲自然也成為可能。《楚辭》所言“挫糟凍飲”,就是冰凍過的酒。宋代的夜市上有各種冷飲出售,比如說冰綠豆湯、冰水果、冰茶水等等。夏夜本就比白天涼爽,吃了冷飲就更涼了。夏夜乘涼這事古人很有經驗,孟浩然夏夜就在水邊乘涼,水面上吹來的風還帶有荷花的香味。陸游也是一邊聞著池蓮的香味一邊欣賞月光的,“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好不快活!

    不同與前面的兩位詩人,白居易是用過靜心來降溫的。“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此時身自保,難更與人同”,看來心靜確實能自然涼啊。

    參考資料:

    黃建如:《跟著古詩學避暑》

    楊敏:《古人避暑大法:風扇、冷飲、竹夫人》

    《古人避暑絕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船的基本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