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看遍山川
-
2 # 滿樓書坊
關於馬嘎爾尼下跪這事,不要不服氣,下面有系列證據可以證明。
簡單說,馬嘎爾尼不但跪了,而且品種花樣還挺多,有單膝下跪,也有雙膝下跪,行的三叩九拜禮,和常人無異。
當然,作為當事人,馬嘎爾尼在日記中對此事實一字未提,不過在後來的《乾隆英使覲見記》中,他詳細地談到了這次的禮儀之爭。
據其所說,雙方折中為英使覲見時行單腿下跪禮,也就是說,馬嘎爾尼之承認自己是單膝下跪。
擔任英國使團副使斯當東記載了八月初十日乾隆在萬樹園接見英使的情形,其中雲:
“特使馬嘎爾尼……至寶座之旁拾級而上,單腿下跪,簡單致詞,呈書信於皇帝手中,皇帝親手接過,並不啟閱,隨手放在旁邊。……”
斯當東的兒子、當年13歲的小斯當東則在八月十三日乾隆壽誕時的記載為:
“我們聽到莊嚴的音樂,隨著一聲令下,我們單膝下跪,俯首向地。我們與其他大員和王公大臣連續九次行這樣的禮,所不同的是他們雙膝跪地而且俯首觸地。”
至於八月初十日的覲見,小斯當東則說:“(乾隆皇帝)坐在十六個人抬的金黃色轎子裡,當他從我們面前經過時,我們單膝下跪並俯首向地。”
對此,細心的法國漢學家蓋廷傑發現,在小斯當東日記中的“單膝下跪並俯首向地”一句中,最初的“觸地”被劃去而改成了“向地”。
明確記載馬嘎爾尼曾雙膝下跪的是英國使團秘書溫德的說法:
“當皇帝陛下經過時,有人通知我們走出帳篷,讓我們在中國官員與韃靼王公對面排好隊伍,我們按當地方式施了禮,也就是說,跪地,叩頭九下。”
作為補白的是,一位名叫安迪生的團員在事後記載說:“其時所行之禮,凡目睹盛者,皆嚴守秘密,疑其中必有不可告人之事也。”
至於中方這邊,當時負責接待的大臣不是別人,正是和珅和大人。在其報告中,明確記載了馬嘎爾尼使團在乾隆壽誕之日行三叩九拜禮:
“臣和珅謹奏:竊照英吉利國貢使到時,……臣等即令該貢使等向上行三跪九叩禮,畢。其應入座之王公大臣以次入座,帶領該貢使於西邊二排之末,令其隨同叩頭入座。俟皇上進茶時,均於座次行一叩禮。”
此外,關於馬嘎爾尼曾下跪還有一個旁證,就是當時隨扈行在的軍機處章京管世銘曾寫了一首詩,曰:
“獻琛海外有遐幫,生梗朝儀野鹿腔;一到殿廷齊膝地,天威能使萬心降”。
詩下,管世銘特別附註曰:“西洋英吉利國貢使不習跪拜,強之,止屈一膝。及至引對,不覺雙跽俯伏。”
很明顯,這就是雙腿跪地了。
嘉慶年間,英國阿美士德使團再次來華時,同樣因為禮儀問題發生衝突,嘉慶即說:“乾隆五十八年爾使臣行禮跪叩如儀,此次豈容改異?”
這大概也算一個旁證吧!
由此或可推測,馬嘎爾尼使團在八月初十萬樹園招待會時行單膝跪地禮,而八月十三日乾隆壽誕時行的三叩九拜禮。
當然,英華人確實不習慣跪拜,做得大概也很不規範,當時同樣在場的北韓使臣才會說他們“不知禮數”吧!
不過,即便再不規範,馬嘎爾尼畢竟還是跪了,但這麼丟臉的事,事後不出意料的被馬嘎爾尼有意隱去了。
乾隆與英國馬戛爾尼的使團的會面,因禮儀之爭不歡而散,乾隆的顢頇自大對中國近代的影響毋庸多言。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乾隆作為一個精明的統治者,其表現也不完全是事出無因。
回覆列表
馬戛爾尼這次中國之行有點懵,他自認為自己是作為使臣來中國和政府平等談判的,本身又有勳爵身份,擔任過駐俄國聖彼得堡使臣,印度馬德拉斯總督,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外交官。
可沒想到一踏上中國的領土,自己就被來個身份轉換,船隻被插上“英吉利貢使”字樣的旗幟,帶的禮品被貼上“貢物”標誌。雖然在馬戛爾尼眼裡中國此時的一切顯得是那樣的落後,英國早已淘汰的刀槍弓箭,士兵寬大的著裝跟本就沒法打仗。
但那幫官老爺成天自詡天朝大清,背地裡宣稱這些“英吉利貢使”如何對天朝的物產豐富歎為觀止,佩服地五體投地。大清的官無法理解馬戛爾尼此行的目的,中英貿易因中國是個嚴重自給自足的經濟體系,巨大的貿易逆差迫使英國政府派遣馬戛爾尼訪華,請求清政府進一步開放市場。
當馬戛爾尼的使團到達承德,中國的官員向馬戛爾尼提出了一個讓他無法接受的要求,要他們對乾隆皇帝行三拜九叩之禮。對於英華人來講,這是個天方夜譚似的要求,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被馬戛爾尼嚴詞拒絕。
訊息傳到乾隆皇帝那裡,他自然是龍顏不悅,但想到馬戛爾尼一行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向他祝壽,也就格外開恩,以“蠻夷不化”為名,允許他們單膝跪拜行禮,雙方這才達成一致。看來“阿Q”精神還是有傳統的。
乾隆58年八月(1793年),馬戛爾尼率領使團在熱河行宮覲見了乾隆皇帝,英國畫師按描述繪製了當時的場面,圖中馬戛爾尼和他的侍童小斯當東都是單膝下跪遞交國書和接受皇帝的饋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