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米瑪塔爾的幻想雜談
-
2 # 大道泛論
我看見雲,
像鳥、像大象、像羔羊,
如果我沒見過鳥、大象、羔羊,
我怎麼會看雲像鳥、像大象、像羔羊?!
因為我先前見了、知了、被施入了,
所以如今再見、再知才會意會原見,
《西升經》:何以知邪?為物所傾!
-
我們先見、先知、先學、先施入的是因,
我們後來所看見的、知道的一切是果,
皆是“條件放射”。
-
人即是如此。
《西升經》:生道非一類,一切人非人。
我們人,並不是人,
你自己也不是自己,
那是什麼?
是被施入意識的皮囊。
-
就像一臺專用電腦,
有安裝機床控制功能的,
有繪畫的功能的,
有音影片製作功能的,
被安裝了什麼程式就是什麼電腦。
就是這麼簡單的道理。
-
一個醫生看到任何人,
都會檢視思考這人有什麼病,
一個教師看到任何人,
都會從教育的角度審視這人,
幹銀行看人有沒有錢,
干將軍的看人能不能打仗,
淫鬼能看到某人脫了衣服是什麼樣子,
殺狗的人看狗能出幾斤肉,
愛狗的人看狗如同類,
所以,人就是個被施入的皮囊。
《道德經》: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
-
《道德經》: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知必病,不知則不病。
-
我心有一,所知所見皆一,
我心有二,所知所見有二。
-
《西升經》
生置章第十七:
老君曰:
生我於虛,置我於無。
生我者神,殺我者心。
夫心意者,我之所患也。
我即無心,我何知乎!念我未生時,無有身也,直以積氣聚血成我身爾。
是以聖人無常心者,欲歸初始,返未生也。
人未生時,豈有身乎?無身當何憂乎?當何欲哉!故外其身,存其神者,精耀留也。道德一合,與道通也。
-
人活著,就是這個簡單,
施入何道則歸於何道,
故,《道德經》:道可道,非常道。
常有欲以觀其徼,常有必繳之。
-
人活著,就是這麼簡單,
被施入注入了什麼就是了什麼。
所以,觀人,
觀其所為,知其所施,
觀其果,明其因。
-
看孩子什麼樣,
就知道其父母什麼樣。
如果有人發脾氣,
又是誰施入其不欲了呢?!
有些不欲是即來即去,
而常常不欲又常常去,
常常不欲於人,去了又回來不欲,
此人必然惡性迴圈,成惡人。
-
再細化,
我看見雲,
像狗,像貓,
證明我看見過狗,看見過貓,
他看見雲,
像火,像樹,
證明他看見過火,看見過樹。
-
《西升經》
行道章第九:
老君曰:
子若行吾道,當知上慧源。
智亦不獨生,皆須對因綠。
各有行宿本,命祿之所聞。
同道道得之,同德有德根。
-
《道德經》
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
我心有一則見一,
我心有二則見二,
因我心有見,
故我心執其見。
大道虛無混沌,
若有則去,
若無則歸。
我心若虛無清靜,
見一是一,
見二是二,
莫執著,
隨所見,
見是所見,非常見,
道可道,非常道。
-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
-
相關內容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首詩是什麼意思?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你對這句話怎麼理解?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有沒有哪位大師能夠進行詳細解釋?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體現了什麼樣的人生境界?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本詩真意何在?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你的理解是什麼?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什麼意思啊?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什麼意思,我要簡單明瞭的答案,多謝?
- 菩提本無樹,明境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什麼意思?
白話文翻譯: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