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現下面情況,“terrible two”來啦!
所謂“可怕的兩歲”,其實時間不一定侷限在兩歲。範圍從一歲半到三歲多,一般來說,幾乎沒有哪個孩子在三歲以前沒有鬧過,兩歲多的孩子每週發脾氣一到兩次是正常的。而且,越是身體健康、精力充沛、自我意識強的孩子,“造反”程度越強。
這個時期,寶寶的自我意識萌發,導致他們覺得自己是世界的主宰,當事物發展不順心、不順利時,情緒會突然爆發。加上孩子兩歲的時候,對身體的支配度趕不上心智發展,也就是“能想到卻未必能做到”,這種身心不一致的沮喪感,常常會以一種突然的、強爆炸般的形式表達出來。
語言表達:喜歡說:不,我就要。
親子關係:喜歡按照自己的意願來做事,最明顯的表現是不跟家長合作,甚至故意和家長作對。
行為模式:力圖擺脫對父母的依靠,衣食住行都不願意聽從家長的主張,更不想有求於人,自己的事自己做主。
不被認可後:感到委屈、失望,通常以哭鬧的形式來反抗。
處於“terrible two”的孩子,發展能力有限,無法較為全面的分析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因此被拒後情緒反彈的比較厲害,要麼爭吵,要麼哭泣。面對性情大變的孩子,家長也經常方寸大亂,不知如何是好。那麼究竟該如何正確應對“可怕的兩歲”,防止踩雷呢?
兩歲的孩子有這麼多“討厭”的行為,讓很多媽媽忍不住去吼孩子。沒過幾天就會發現,你越是發脾氣,孩子的脾氣也越大!借用網上的一句話:孩子就是父母的鏡子。孩子越是情緒不穩定的時候,我們越要保持情緒穩定,因為我們是孩子的榜樣,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
如果你的情緒升級,孩子的情緒也會升級。不要嘲笑孩子,或者針鋒相對的批評甚至指責孩子。相反,可以暫時“忽略”他,不要和他有眼神接觸,平靜的做自己的事情,等孩子冷靜下來。這樣才能確保家長沒有“強化”孩子的不良行為。
待孩子的脾氣結束之後,提供安慰和指導。嘗試用放鬆的語氣和他說話,教給他如何用語言向他人表達感受,而不是發脾氣。做這些的同時,要保證孩子知道你愛他,然後繼續下一個活動。
“我不!”“不要!”,兩歲寶寶的媽媽們看到這倆字,肯定心有慼慼焉!這簡直是兩歲寶寶的口頭禪。媽媽們怎麼做都不對,寶寶就是硬著脖子表示不滿意,哪怕這件事是寶寶的要求,媽媽們做完了寶寶依舊抗議,把媽媽們氣得想揍娃。其實,這是因為嬰兒期的孩子還沒有自我意識,不能區分自己和外界,對他來說,自己和母親是一體的。而到了兩歲左右,孩子明確意識到“我”的存在,也意識到“我”是有著自己的想法、願望,和他人不同。這時孩子最喜歡說的話,首先就是“不!”。
但,這並不意味著什麼都依著寶貝。媽媽可以給寶貝們提供2—3個選擇。比如說,讓寶貝自己決定用紅色的還是藍色的毛巾洗澡,這既給了寶貝們“做主”的感覺,又避免了寶貝隨心所欲地做決定。
孩子無法完成他認為自己應該能夠獨立完成的任務而感到沮喪,這常常會引發孩子發脾氣。最令人沮喪的是,初學走路的孩子(一歲多)往往因為沒有足夠的語言技能,來表達他們的感受而疲憊不堪。在每個孩子經歷的成長過程中,發脾氣是正常的,到了4歲左右,一旦運動和語言能力基本發展完善了,這種發脾氣的情況,就會減少。
他們經常試圖自己做一些事,以此來證明自己的能力。
比如:看他吃飯慢,忍不住舀一勺喂他的時候,他忽然發現不是自己的勺舀的,馬上吐出來,自己重新舀來吃;喜歡自己按電梯,要是爸爸媽媽幫忙按了,他能氣哭;或者是明明尿急的不行,還一定要自己脫褲子,堅決不讓別人幫忙。
家長要做的就是給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的、讓他能隨意“鬧”的空間。他要自己穿衣服就自己穿;他想在地上滾就讓他滾著;他把玩具弄亂,那就亂著吧……
但是一定要注意,制定一些必要的原則,比如不能碰“插頭”,不能進廚房等等。但是不要拒絕讓他們嘗試一些東西,妨礙他們自主能力的發展。
親愛的媽媽,孩子的terrible two階段,也是你的“變身”時間。你應該從娃兩歲之前的“僕人”角色,變身為為第二養育季的“權威”角色,甚至是成為“兼職母親”——逐漸把孩子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歸還”給孩子,比如如廁、喝水、吃飯、穿衣、上床睡覺等。讓孩子獨立自主才是開啟幸福生活大門的鑰匙。
孩子出現下面情況,“terrible two”來啦!
所謂“可怕的兩歲”,其實時間不一定侷限在兩歲。範圍從一歲半到三歲多,一般來說,幾乎沒有哪個孩子在三歲以前沒有鬧過,兩歲多的孩子每週發脾氣一到兩次是正常的。而且,越是身體健康、精力充沛、自我意識強的孩子,“造反”程度越強。
這個時期,寶寶的自我意識萌發,導致他們覺得自己是世界的主宰,當事物發展不順心、不順利時,情緒會突然爆發。加上孩子兩歲的時候,對身體的支配度趕不上心智發展,也就是“能想到卻未必能做到”,這種身心不一致的沮喪感,常常會以一種突然的、強爆炸般的形式表達出來。
孩子頻繁出現下面情況,“terrible two”來了!語言表達:喜歡說:不,我就要。
親子關係:喜歡按照自己的意願來做事,最明顯的表現是不跟家長合作,甚至故意和家長作對。
行為模式:力圖擺脫對父母的依靠,衣食住行都不願意聽從家長的主張,更不想有求於人,自己的事自己做主。
不被認可後:感到委屈、失望,通常以哭鬧的形式來反抗。
處於“terrible two”的孩子,發展能力有限,無法較為全面的分析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因此被拒後情緒反彈的比較厲害,要麼爭吵,要麼哭泣。面對性情大變的孩子,家長也經常方寸大亂,不知如何是好。那麼究竟該如何正確應對“可怕的兩歲”,防止踩雷呢?
用“管教”代替“懲罰”,教孩子表達感受兩歲的孩子有這麼多“討厭”的行為,讓很多媽媽忍不住去吼孩子。沒過幾天就會發現,你越是發脾氣,孩子的脾氣也越大!借用網上的一句話:孩子就是父母的鏡子。孩子越是情緒不穩定的時候,我們越要保持情緒穩定,因為我們是孩子的榜樣,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
多倫多大學兒科教授弗裡德曼這樣告訴家長: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重要的是保持冷靜,避免無意中強化這種行為!如果你的情緒升級,孩子的情緒也會升級。不要嘲笑孩子,或者針鋒相對的批評甚至指責孩子。相反,可以暫時“忽略”他,不要和他有眼神接觸,平靜的做自己的事情,等孩子冷靜下來。這樣才能確保家長沒有“強化”孩子的不良行為。
待孩子的脾氣結束之後,提供安慰和指導。嘗試用放鬆的語氣和他說話,教給他如何用語言向他人表達感受,而不是發脾氣。做這些的同時,要保證孩子知道你愛他,然後繼續下一個活動。
用“選擇”代替“命令”,提供合理選項“我不!”“不要!”,兩歲寶寶的媽媽們看到這倆字,肯定心有慼慼焉!這簡直是兩歲寶寶的口頭禪。媽媽們怎麼做都不對,寶寶就是硬著脖子表示不滿意,哪怕這件事是寶寶的要求,媽媽們做完了寶寶依舊抗議,把媽媽們氣得想揍娃。其實,這是因為嬰兒期的孩子還沒有自我意識,不能區分自己和外界,對他來說,自己和母親是一體的。而到了兩歲左右,孩子明確意識到“我”的存在,也意識到“我”是有著自己的想法、願望,和他人不同。這時孩子最喜歡說的話,首先就是“不!”。
但,這並不意味著什麼都依著寶貝。媽媽可以給寶貝們提供2—3個選擇。比如說,讓寶貝自己決定用紅色的還是藍色的毛巾洗澡,這既給了寶貝們“做主”的感覺,又避免了寶貝隨心所欲地做決定。
用“原則”代替“拒絕”,給孩子充足的空間孩子無法完成他認為自己應該能夠獨立完成的任務而感到沮喪,這常常會引發孩子發脾氣。最令人沮喪的是,初學走路的孩子(一歲多)往往因為沒有足夠的語言技能,來表達他們的感受而疲憊不堪。在每個孩子經歷的成長過程中,發脾氣是正常的,到了4歲左右,一旦運動和語言能力基本發展完善了,這種發脾氣的情況,就會減少。
他們經常試圖自己做一些事,以此來證明自己的能力。
比如:看他吃飯慢,忍不住舀一勺喂他的時候,他忽然發現不是自己的勺舀的,馬上吐出來,自己重新舀來吃;喜歡自己按電梯,要是爸爸媽媽幫忙按了,他能氣哭;或者是明明尿急的不行,還一定要自己脫褲子,堅決不讓別人幫忙。
家長要做的就是給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的、讓他能隨意“鬧”的空間。他要自己穿衣服就自己穿;他想在地上滾就讓他滾著;他把玩具弄亂,那就亂著吧……
但是一定要注意,制定一些必要的原則,比如不能碰“插頭”,不能進廚房等等。但是不要拒絕讓他們嘗試一些東西,妨礙他們自主能力的發展。
美國家庭心理學家約翰.羅斯蒙德建議,採用“介入程度低”的養育方式,促進孩子獨立性的發展。親愛的媽媽,孩子的terrible two階段,也是你的“變身”時間。你應該從娃兩歲之前的“僕人”角色,變身為為第二養育季的“權威”角色,甚至是成為“兼職母親”——逐漸把孩子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歸還”給孩子,比如如廁、喝水、吃飯、穿衣、上床睡覺等。讓孩子獨立自主才是開啟幸福生活大門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