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A鬼股先生
-
2 # 大鵬談骨論筋
第一個問題,是不是越來越少?NO!
第二個問題,本身不成立,沒有任何一個醫院會放棄使用聽診器,它在很多時候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可以預言,永遠都不會放棄“聽診”這種診斷方法!
請回答我的問題:
近些年來吃飯多的人是不是越來越少?為什麼有些大城市已經幾乎放棄了這種生存方法,為什麼會這樣?
請開始你的表演!
-
3 # 懶道人
聽診器使用目前在臨床確實存在使用頻率遠不如以前那樣高頻了,但是並不意味著就可以放棄這種診斷方法。這樣的現象出現和存在的原因比較複雜,但是如果我們從聽診器的發明本質來看就比較好理解了。
1816年,法國醫生Laēnnec在接診一位貴族小姐時,不好意思採用直接將自己的耳朵匍匐在女士身上來直接聽診,他找來一張硬紙,捲成一個圓筒,一頭按在病人的胸部,另一頭緊貼在自己耳朵上,順利的完成了聽診。這就是聽診器的雛形,後來經過多次嘗試和實驗,在聽診器的材質方面做了改進,於是我們現在醫學界比較公認第一代聽診器是在1817年3月8日由法國醫生Laēnnec發明的,那時候的聽診器外形有點類似於一個橡木棒,一頭連線醫生的耳朵,另一頭則放置在病人身體表面。當然後來隨著材料的逐漸改進,這才有了我們今天這樣外觀特徵的聽診器。
從聽診器的發明我們可以知道,醫生為什麼要用聽診器呢?是為了要採集病人身體的一些資訊資料。隨著檢查裝置的發展更新,我們現在醫院裡常見到的B超、X光機、CT、磁共振等都豐富和發展了醫生採集病人資訊的能力範圍和深度,因此聽診器這種透過患者身體的一些聲音資訊來採集的裝置,自然而然地會被那些先進的檢查裝置所部分或者完全替代。
說到這裡,可能會有很多醫生會強調聽診必不可少,甚至還有很多會列舉臨床一些鮮明的被先進檢查裝置忽略或誤診而最終經聽診器確診的病例。我不否認臨床確實存在這樣的例子,但是隨著技術的發展,這樣的例子總體來說會越來越少,甚至隨著人工智慧介入醫療領域,先進檢查裝置的準確度會越來越高,從技術層面聽診器終將會被淘汰的。
另外,為什麼聽診器會被淘汰,這當中存在一個診斷證據公示問題。隨著醫療的進展,保險支付將會介入醫療過程,因此對於疾病的支付賠付都必須以一定可重複、可公示、可留存的診斷依據,而聽診器採集的資料基本無法留存公示,這顯然是不利於醫療規範性的。
當然目前我們的輔助檢查裝置還沒有那麼普及,並且輔助檢查也是需要花費一定金錢的,所以廉價便捷的聽診器一時半會兒還是不會淘汰的。
-
4 # 言宜慢心宜善183560560
一直在用,只是不同科室不同專業使用頻率不同。當然聽診只是醫生對客觀事實的主觀表現。必須要輔助檢查證實,不然病歷不完善,一旦有糾紛,沒有依據證明醫生聽診時正確否,真假否。
回覆列表
聽診器最早的發明和使用是法國的一個醫生在給一個女性患者聽心跳呼吸時為了避免尷尬。
後來被廣泛應用於各個科室,原理很簡單,因為健康的臟器蠕動跳動時的聲音和出現問題時有很大的區別,醫生透過這種細微的聲音變化就可以對疾病做一個初步的診斷。
聽診依然存在,只不過手段更為高階隨著科學的進步,越來越多的現代化儀器開始取代人工。比如聽診器被取代的幾個領域。
一.外
比如胸膜摩擦音,炎症等。
二.內
1.氣管,支氣管等呼吸道方面的問題
2.肺部的雜音,回聲
3.心率,心音
4.腸道,腸鳴音
5.肝脾,協助測定水腫腹水等
6.血管,頸動脈斑塊,腎動脈狹窄雜音,血壓等
7.孕婦,胎兒
現在去醫院裡,直接來個心電圖,超聲,X光,核磁共振,彩超等等,比當年的人工聽診可要優越多了,還準確有圖,方便快捷。
所以聽診器慢慢被一些更高階的裝置取代了。
拿量血壓為例我們簡單對比下最常見的量血壓,看看為什麼新產品會取代老方法,以點帶面。
1.病人太多,時間不夠。
2.要求環境安靜,不能嘈雜。
3.數值單位為2,不夠精準。
4.擼胳膊挽袖子,麻煩。
5.長時間專門量血壓對醫師耳朵傷害太大。
6.對設施有要求,需要至少一個桌子兩把椅子。
7.需要專門練習才能給別人量。專業程度和經驗起很大的作用。
而電子血壓計的出現,不僅對醫師沒有過高的要求,也對場地沒有要求,更方便,更快捷,更精確,同時減少了患者很多麻煩,減少了醫師聽力的損害。
雖然對於我個人來說還是更傾向於人工,但是對於醫院來說,電子高科技裝置無疑更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