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430558932451

    浮生,典出《莊子·外篇·刻意第十五》“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墨客對浮生進行描述,南朝宋鮑照的“浮生急馳電,物道險絃絲”《答可》,唐元稹的“自言行樂朝朝是,豈料浮生漸漸忙”《酬哥舒大少府寄同年科第》,唐李涉的:“終日混混醉夢間,忽聞春盡強登山。因過竹院逢僧話,偷得浮生半日閒”《題鶴林寺僧舍》,北宋蘇軾的:“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鷓鴣天·林斷山明竹隱牆》,清李密庵的:“看破浮生過半,半之受用無邊。半中歲月盡幽閒,半里乾坤寬展”《半半歌》等等。清乾隆、嘉慶年間的普通文人沈復更是取李白“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之意,記錄自己日程生活的點點滴滴。我很早就知道有這樣一本書,由於過去的閱讀只注重名著和一些比較感興趣的專業書籍,一直未把這本書納入閱讀計劃,近期在閱讀王澍的《造房子》時,提到這部書,在知乎上看到張佳瑋回答網友提問時提到這本書,還在一篇文章中看到林語堂曾將此書翻譯成英文,一下子將我閱讀興趣提了起來。春節假期逛書店迫不及待的買了一本回來閱讀。 按照一般的解釋浮生就是一生的意思,但我總覺得浮生跟一生相比更恣意、更自我、更接近人性,一生給人的感覺太嚴肅了。按照此書光緒初版序的說法,這部書並不是作者自己拿來出版的,而是獨悟庵居士楊引傳在郡城冷攤偶然得到,讀後覺得非常不錯,由楊引傳拿來出版的。楊引傳得到時六記已缺其二,只剩四記,猶作者手稿,作者名字也是由文中記載來推斷的。由此可見,這部書不過是清乾隆、嘉慶年間居於蘇州滄浪亭畔,一個普通文人記載自己、家人、朋友浮生瑣事的一本筆記。作者生於乾隆癸未年,即1783年,作《浮生六記》的時間是嘉慶十三年,即1808年,作者因不是名人去世時間不可考,本書初版時間是光緒三年,即1887年,本來沒有想過出書流傳,但卻在作者離世幾十年得於出版,這本書能夠流傳至今實屬偶然。從初版至今又過去了100多年,喜歡本書的人一直綿延不斷,從我在廣州購書中心買此書時,同時有4、5個版本可選擇,也能說明當今喜愛這本書的人也還是比較多的。 書一開篇首先介紹作者自己的情況,接著以“東坡雲:‘事如春夢了無痕",苟不記之筆墨,未免有辜彼蒼之厚。”說明寫作的緣由。讀罷我深以為然,每一個人都是一顆孤獨的星球,每一個人的一生都是獨一無二的,普通人的一生如何留下痕跡,著書是非常好的手段。看了幾十年的書,從去年開始,每讀一本就寫一篇讀書筆記,我的初衷也就是想給自己的人生留下一點痕跡,不為傳世、不為出版,只為當自己老眼昏花,記憶衰退之時能有一個追憶似水年華的鑰匙,也可為自己的後人追尋前人的足跡留下清晰的線索。 《浮生六記》本來是六篇,即《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中山記歷》、《養生記道》,後兩篇已經佚失,僅存目。沈復的一生從世俗的角度看,是很失敗很落魄的一生,身為文人在那個以獲取功名為衡量一個男人成功與否的年代,他沒有取得任何功名,也沒有一個穩定長期的謀生職業和技能,一生都在靠父親、朋友和自己短暫的就業維持生計,中年喪妻、老年喪子,在人生艱難時刻喪父。但是,他確實是一位非常有生活情趣的人,浮生雖然說不上過的很快樂,卻是很充實、很有雅趣。除了《坎坷記愁》中將其一生不幸進行集中的描述外,其餘三篇都是在談論生活細節、為歡之事、閨房之樂、詩酒之樂、遊玩之樂。從他因思《關雎》冠三百篇之首,而將《閨房記樂》列為首篇來看,沈復對於功名利祿並不是很重視,更在乎的是清淡嫻雅情致,所以,他一生雖然坎坷,但並不落魄。對於僅存的四記中,這部書兩位著名的譯者林語堂和張佳瑋都推崇《閨房之樂》為精華所在,認為其妻芸又是核心中的核心。我個人認為雖然這篇細寫沈復夫妻之間琴瑟和鳴的生活趣事,讀來確實很溫馨,但我更喜歡《閒情記趣》這一篇。對於我們身在婦女能頂半邊天,從小接受的是與男性完全一致的應試教育的當代女性來說,對中國傳統的琴棋書畫的瞭解是非常有限的,能透過閱讀來補充這方面的不足,非常有必要。在這一篇中,沈復對鬥蟲、養花、插花、盆景製作、園林建造、美食等都有描述,雖不是土豪,也沒有什麼大手筆,但很有情致。沈復雖不是園林建造專家他所說的造園要小中見大、大中見小的原則,被王澍在《造房子》中推崇為造園的基本道理。其實作為一本生活瑣記,不同的人會讀出不同的感悟很正常。我個人感覺喜歡這部書的人應該是那些注重生命過程,淡泊名利,隨意而安的人,有宏大志向,立誓要出人頭地的估計會不屑這樣的浮生。 2017年月3日2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WWE都有哪些選手算是“開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