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速攝像頭可以測到反方向的車。但一般鏡頭焦點主要是對著同向的車道,且有時對向車道會由於車輛或行人或綠化植物等的阻擋,造成拍攝效果較差,所以一般都拍攝同向車道的違章車輛,現在在較寬闊的國道和高速公路上,就是採用同時拍攝的方式的。測速攝像頭實際上在路口的攝像頭拍照駕駛員闖紅燈可以透過許多種技術實現,在這方面並沒有統一的標準和方法,完全取決於中標的設計施工單位。通常情況下可以透過雷達觸發拍照、感應線圈觸發拍照,或透過影象識別觸發拍照的方式。在使用雷達觸發方式時,當紅燈亮時,在停車線前形成一個雷達區,當有車透過時啟動電子快門照相。這時雷達測速探測器有可能工作。在採用感應線圈觸發拍照時,在道路施工時,在路面下埋有感應線圈,當有車闖紅燈時,感應線圈啟動電子快門拍照。在使用影象識別技術時,以地面白線為警戒區,當有車闖紅燈時,地面白線被遮擋後觸發照相。由於採用的技術不同,所以沒有任何一種裝置可以完全預報闖紅燈拍照。不同於測速只有採用雷達或鐳射技術,因此雷達測速探測器可以完全預報測速探測。 在國內最常見的雷達測速攝像頭通常安裝在高速路、環線的上方,叫做單車道雷達測速抓拍系統。通常會在所要探測的道路上方架設一個雷達探頭,在距離雷達前方的道路上形成一個5米長1.6米寬的警戒區域,為了減少誤報(通常要求系統的誤報率小於5%),所以雷達的功率不會太強,以免產生誤報。根據當時在路面行使車輛的狀況不同,雷達測速探測器的預警距離也會不同。 手持式雷達測速儀的特點是價格便宜,靈活性強,可以移動操作,所以手持式雷達測速器也是警察最常用的裝置。根據發射功率的不同有效測速距離在300-800米之間,但是由於手持式雷達採用的是模糊瞄準,所以根據道路車輛狀況的不同,警察並不會在很遠的距離測速,在高速路通常會在150-300米範圍測速,在城際公路、國道的測速範圍在100-200米左右。如果警察沒有測速不會產生雷達訊號,雷達測速探測器也不會報警。 車載式雷達測速抓拍系統,可以全天候工作,操作方便工作更舒適,越來越廣泛地裝備給警察部隊和高速路管理機關。為了提高抓拍的準確度,雷達會在雷達的前方100米左右形成警戒區,對於超速的駕駛員拍照。所以使用雷達測速探測器的使用者要注意,當行使在空曠地帶接受到報警訊號時(如國道、環線和高速路),90%是雷達測速。 關於雷達測速在使用上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大類固定式和手持式,固定式通常和攝像機聯合使用構成抓拍系統。固定式在使用時會持續地產生探測電波,可是由於攝像機的要求和避免誤報,雷達的觸發區域距離會很近,通常在30米左右,但是並不代表探測電波只走30米,由於地面的反射,測速探測器會在更遠的距離接收到電波併發出報警。對於手持式雷達並不持續地產生探測電波,只有在按住按鈕時才產生探測電波,可是手持式雷達採用的是模糊瞄準,所以需要更多的時間。另外,是探測器先接到電波,然後雷達才接到反射回來的電波並開始計算速度,可是測速雷達需要接受到8個連續的反射訊號才能算出速度,所以,在你發現被測速並及時調整速度就可以避免罰單。 普遍上認為雷達測速探測器的靈敏度越高越好,但是考核雷達測速探測器的指標除了靈敏度外,還要考核雷達測速探測器的誤報率。因為,在我們的周圍存在許多電訊號,隨著靈敏度的提高,誤報的比率也會提高。單純在高速路行使還好,一旦進入城市就如同草木皆兵,到處都響,而城市的邊緣是個模糊的概念,所以使用City模式會變得複雜。因此,並不是靈敏度越高越好,重要的是能夠提供足夠的預警距離,根據實際使用狀況100-400米的範圍就可以滿足使用要求,從100公里減速到0通常需要60米左右的距離,而超速時並不需要加速到0,只要減速到正常水平有2、3秒時間就足夠了,所以駕駛員也需要不斷地提高使用技巧。 電子眼抓拍大解密,有車的朋友可以進來看看,實用。。。現在很多地方設了電子眼,看到公司一輛又一輛公車私車接到違章處罰單,真是鬱悶啊。偶得一網友指點逃避電子眼的方法,特發給各位同仁。以供參考。祝大家一路平安! 電子眼拍的違章照片是儲存在電子眼底下的儲存卡里頭,3天取一次。外包給某公司,照片先送到某公司,檢查違章證據是否充足(三張照片齊備才能全證),然後再提交交管局。第一招:你注意看,有電子眼的路口在警戒線前後,都挖的有菱型的槽子,裡頭埋的就是感應線圈。但是你要記住,紅燈亮後三秒種電子眼才啟動!還有,開車你壓線,照了第一張,不管是前輪後輪過線了,都不要動了,千萬不要動,一動就又要觸發線圈照第二張照片!要三張才有效,照相的取證規則是這樣的。一般取證照片是這樣的:第一張是前輪過警戒線第二張是後輪過警戒線第三張是你過對面路口的警戒線這三張齊備才能遞交pol.ice,然後給你發罰款通知。
測速攝像頭可以測到反方向的車。但一般鏡頭焦點主要是對著同向的車道,且有時對向車道會由於車輛或行人或綠化植物等的阻擋,造成拍攝效果較差,所以一般都拍攝同向車道的違章車輛,現在在較寬闊的國道和高速公路上,就是採用同時拍攝的方式的。測速攝像頭實際上在路口的攝像頭拍照駕駛員闖紅燈可以透過許多種技術實現,在這方面並沒有統一的標準和方法,完全取決於中標的設計施工單位。通常情況下可以透過雷達觸發拍照、感應線圈觸發拍照,或透過影象識別觸發拍照的方式。在使用雷達觸發方式時,當紅燈亮時,在停車線前形成一個雷達區,當有車透過時啟動電子快門照相。這時雷達測速探測器有可能工作。在採用感應線圈觸發拍照時,在道路施工時,在路面下埋有感應線圈,當有車闖紅燈時,感應線圈啟動電子快門拍照。在使用影象識別技術時,以地面白線為警戒區,當有車闖紅燈時,地面白線被遮擋後觸發照相。由於採用的技術不同,所以沒有任何一種裝置可以完全預報闖紅燈拍照。不同於測速只有採用雷達或鐳射技術,因此雷達測速探測器可以完全預報測速探測。 在國內最常見的雷達測速攝像頭通常安裝在高速路、環線的上方,叫做單車道雷達測速抓拍系統。通常會在所要探測的道路上方架設一個雷達探頭,在距離雷達前方的道路上形成一個5米長1.6米寬的警戒區域,為了減少誤報(通常要求系統的誤報率小於5%),所以雷達的功率不會太強,以免產生誤報。根據當時在路面行使車輛的狀況不同,雷達測速探測器的預警距離也會不同。 手持式雷達測速儀的特點是價格便宜,靈活性強,可以移動操作,所以手持式雷達測速器也是警察最常用的裝置。根據發射功率的不同有效測速距離在300-800米之間,但是由於手持式雷達採用的是模糊瞄準,所以根據道路車輛狀況的不同,警察並不會在很遠的距離測速,在高速路通常會在150-300米範圍測速,在城際公路、國道的測速範圍在100-200米左右。如果警察沒有測速不會產生雷達訊號,雷達測速探測器也不會報警。 車載式雷達測速抓拍系統,可以全天候工作,操作方便工作更舒適,越來越廣泛地裝備給警察部隊和高速路管理機關。為了提高抓拍的準確度,雷達會在雷達的前方100米左右形成警戒區,對於超速的駕駛員拍照。所以使用雷達測速探測器的使用者要注意,當行使在空曠地帶接受到報警訊號時(如國道、環線和高速路),90%是雷達測速。 關於雷達測速在使用上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大類固定式和手持式,固定式通常和攝像機聯合使用構成抓拍系統。固定式在使用時會持續地產生探測電波,可是由於攝像機的要求和避免誤報,雷達的觸發區域距離會很近,通常在30米左右,但是並不代表探測電波只走30米,由於地面的反射,測速探測器會在更遠的距離接收到電波併發出報警。對於手持式雷達並不持續地產生探測電波,只有在按住按鈕時才產生探測電波,可是手持式雷達採用的是模糊瞄準,所以需要更多的時間。另外,是探測器先接到電波,然後雷達才接到反射回來的電波並開始計算速度,可是測速雷達需要接受到8個連續的反射訊號才能算出速度,所以,在你發現被測速並及時調整速度就可以避免罰單。 普遍上認為雷達測速探測器的靈敏度越高越好,但是考核雷達測速探測器的指標除了靈敏度外,還要考核雷達測速探測器的誤報率。因為,在我們的周圍存在許多電訊號,隨著靈敏度的提高,誤報的比率也會提高。單純在高速路行使還好,一旦進入城市就如同草木皆兵,到處都響,而城市的邊緣是個模糊的概念,所以使用City模式會變得複雜。因此,並不是靈敏度越高越好,重要的是能夠提供足夠的預警距離,根據實際使用狀況100-400米的範圍就可以滿足使用要求,從100公里減速到0通常需要60米左右的距離,而超速時並不需要加速到0,只要減速到正常水平有2、3秒時間就足夠了,所以駕駛員也需要不斷地提高使用技巧。 電子眼抓拍大解密,有車的朋友可以進來看看,實用。。。現在很多地方設了電子眼,看到公司一輛又一輛公車私車接到違章處罰單,真是鬱悶啊。偶得一網友指點逃避電子眼的方法,特發給各位同仁。以供參考。祝大家一路平安! 電子眼拍的違章照片是儲存在電子眼底下的儲存卡里頭,3天取一次。外包給某公司,照片先送到某公司,檢查違章證據是否充足(三張照片齊備才能全證),然後再提交交管局。第一招:你注意看,有電子眼的路口在警戒線前後,都挖的有菱型的槽子,裡頭埋的就是感應線圈。但是你要記住,紅燈亮後三秒種電子眼才啟動!還有,開車你壓線,照了第一張,不管是前輪後輪過線了,都不要動了,千萬不要動,一動就又要觸發線圈照第二張照片!要三張才有效,照相的取證規則是這樣的。一般取證照片是這樣的:第一張是前輪過警戒線第二張是後輪過警戒線第三張是你過對面路口的警戒線這三張齊備才能遞交pol.ice,然後給你發罰款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