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孫漓青
-
2 # 蘇國前
亞健康,也可以說是一種疾病,在如何醫院都是查不出來的,當我們人的身體出現頭昏眼花的時候,我們就補充營養,人的身體是由細胞組成的,當細胞餓了的時候,人是沒有感覺的,等細胞快餓死的時候,人的身體才有反應,等到那個時候,身體已經受不了了,去醫院檢查結果出來,都沒多少時間了,疾病分為三部分,第一次,身體沒有什麼感覺,和正常的人一樣,第二次,就是身體出現問題,就要即時去醫院檢查,第三次,身體出現問題的時候就晚期了,不管在哪裡去治療都沒有用了,因為人的身體零件已經壞了,沒辦法修補了
-
3 # 咕咚健康小助手
亞健康是一種臨界狀態,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人,雖然沒有明確的疾病,但卻出現精神活力、適應能力和反應能力的下降,如果這種狀態不能得到及時的糾正,非常容易引起心身疾病。亞健康即指非病非健康狀態,這是一類次等健康狀態,是處於健康與疾病之間的狀態。
亞健康狀態的誘因很多,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飲食不合理。當機體攝入熱量過多或營養貧乏時,都可導致機體功能失調。過量吸菸、酗酒、睡眠不足、缺少運動、情緒低落、心理障礙以及大氣汙染、長期接觸有毒物品,也可出現這種狀態。
2.休息不足,特別是睡眠不足。起居無規律、作息不正常已經成為常見病因。對於青少年,由於影視、網路、遊戲、跳舞、打牌、麻將等娛樂,以及備考開夜車等,常打亂生活規律;成人有時候也會因為娛樂(如打牌、麻將)、看護患者而影響到休息。
3.心理過度緊張,壓力太大。特別是白領人士,身體運動不足,精力、體力透支。
4.長久的不良情緒影響。
5.過度疲勞造成的精力、體力透支。由於競爭的日趨激烈,人們用心、用腦過度,身體的主要器官長期處於入不敷出的非正常負荷狀態。
6.人體的自老化。表現出體力不足、精力不支、社會適應能力降低。
7.現代疾病(心腦血管疾病、腫瘤等)的前期。在發病前,人體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不會出現器質性病變,但在功能上已經發生了障礙,如胸悶氣短、頭暈目眩、失眠健忘等。
8.人體生物週期中的低潮時期。即使是健康人,也會在一個特定的時期內處於亞健康狀態,例如女性在月經來潮前表現出的煩躁、不安、情緒不穩、易激動等。
回覆列表
世界衛生組織根據近半個世紀的研究成果將健康定義為不但是身體沒有疾病或虛弱,還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
亞健康指的是一個人出現疾病和健康的中間狀態。各項身體指標在醫院的疾病判斷標準中還不能列入患者的範圍,不符合現代醫學有關疾病的臨床或亞臨床診斷標準。
但是本人在日常生活中,工作中體現出了身體種種不適,與他人社會關係產生不良結果的一種現象。
也就是說身體雖然沒有患病,卻出現生理機能減退,代謝水平低下的狀態。主要表現是疲勞。胸悶頭疼失眠健忘腰痠背疼,情緒不安,做事效率低下的也叫第三狀態。
據專家介紹,中國符合世衛組織關於健康定義的人群只佔總人口數的15%。與此同時,有15%的人處在疾病狀態中。剩下70%的人處在亞健康狀態。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統計結果顯示來自西北地區的樣本在亞健康各項指標上的得分最高。而華中南華東人群的亞健康的所有指標得分都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更偏向於健康一端。
從性別上來說,女性的亞健康表現強於男性表現出更多的亞健康症狀。
處於不同婚姻狀態的群體,在亞健康指標上存在顯著差異,初婚者的身心健康狀況優於再婚者在患者的身心健康狀況優於離異者,離異者的身心健康狀況優於喪偶者。
根據調查年齡分不情況,35~40歲年齡段的人的身心健康水平最高,生理的狀態在40歲以後有一個明顯的下滑趨勢。
調整亞健康狀態狀況要從4個方面入手這也是健康的四大支柱。首要的就是要保證充足的睡眠,勞逸結合保證每天晚上的睡眠時間讓身體每天都得到充分的修復。改變生活方式,杜絕熬夜和各種夜間的娛樂休閒。
另外就是調整飲食,科學攝入均衡營養。飲食規律早餐吃得像皇帝,午餐吃得像王子,晚餐像平民。華人的飲食結構嚴重不合理攝入的優質蛋白太少蔬果太少碳水化合物超量。這樣會造成身體裡面的營養素嚴重缺乏。而碳過多的碳水化合物又會讓身體擔負更多的營養素的代謝,由於大部分人體力活動非常少,過多的糖分會積攢在體內成為脂肪。
第三就是要適量的運動,每天半小時的強化運動,鍛鍊機體各個關節以及各個內臟器官的運營協調運作,幫助達到保持適宜的體重,降低各種慢性疾病的發生機率,也可以保證身體的靈活性,預防損傷和各種意外傷害。
第四就是保持良好的心態,良好的心態來源於對周圍事物的包容和理解,來源於自身不停學習成長的進步,一個固步自封,不願意接觸新鮮事物,不願意承認自己所知甚少,不樂意主動學習的人,心態很難變得積極。對生活周遭的事物也不會產生興趣。從而更容易陷入亞健康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