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超級科學奶爸

    在豫劇伴奏中,二胡一般使用“5 2”弦,也有用“6 3”弦,還可定“7 #4”(D A)弦的。我以前曾用“6 3”弦,但用過一段時後,發現一些問題:在伴奏中“老少配”的使用過於頻繁,還有就是音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在豫劇—特別是豫西調—伴奏中使用較多的低音So,全部要用中音So來代替。這樣演奏起來可能要省事許多(少了一個換把),但卻使伴奏效果大打折扣。

    中國民族音樂(包括戲曲音樂)的特點,就是其旋律是以單生線性發展的,過多地使用“老少配”的手法,就會改變旋律的線性進行方向,使旋律的進行不通順、不流暢。在戲曲伴奏中,擾亂和改變旋律發展的方向和軌跡,可能偏離音樂想要表達的思想和情緒,有時甚至和準確的思想背道而馳。所以,我認為二胡在豫劇的伴奏中過多地使用“老少配”是有一定缺憾的。

    另外,63弦的定弦在演奏中還不利於音準的把握。兩個空弦都不是調式主音,在豫東調和豫西調的使用中均為不穩定音階,使人在伴奏中總是有種找不到主心骨的感覺。 所以,我認為,定6 3弦在豫劇的伴奏中也是有一定的侷限的,至於定為7 #4(D A)弦,這種情況很少遇到,只能做為特例,這裡暫不評述。現在我在實際伴奏中使用5 2弦,雖然在演奏中相比6 3弦有些麻煩(多了一個把位)但因多了一個低音So,演奏出的樂曲聽起來就要完整得多,其旋律聽起來也更加的流暢,在傳統豫劇的旋律發展中,5 2弦能基本滿足所需音域要求。

    另外,5 2弦無論在豫東調或豫西調的伴奏中,其空弦都能給人以穩定的感覺,有利於音準的控制和把握。   

    下面再談一點伴奏中的技術性問題。我們知道,豫劇唱腔音樂中有“下五音”“上五音”之說,所謂下五音,是指豫西調中以中音d o為主音,依次往上級進的五個音,其排列順序為:1 2 3 4 5,二胡在豫西調的伴奏中,在技術層面相對來說是較為簡單的。豫西調旋律發展所使用的音域範圍一般在低音S o到高音r e,音階排列為5 6 7 1 2,二胡在這個音域的旋律中演奏,相比豫西調要多一個把位,也就是說在演奏中要頻繁地使用換把,而豫東調中的高音r e多是經過音,並不在那裡久留,上去馬上就會下來,二胡伴奏中如果按傳統換把方式翻上翻下,就會把功夫在耽誤在換把的“路”上,得不償失,運用三指移指換把的方法會好一些,但也有一定弊端:如音色虛而不實,音準難以把握等。

    我在多年的伴奏經歷中,出於“懶惰”的原因,逐漸形成了一種習慣:當旋律中出現了高音r e時,虎口在第二把為的位置,用小指往下移,夠到高音r e的位置,由於這時整個左手中心下壓,小指按在弦上的力度很大,這樣走出來的高音r e,聲音清脆明亮,極富穿透力。在伴奏實踐中,我還摸索出了一個往下擴充套件音域的方法,在豫劇音樂中,往往會出現這樣的旋律:6 5 #4 5、#4 5 6 5等,在定 5 2弦的情況下,低音f a勢必要用中音代替。

    這樣的話就會影響旋律的流暢性。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出現,我試著用改變弦的張力的方法改變音高,在低音S o的基礎上生造出一個低音f a,具體做法是:左手在第一把的位置上,用類似壓柔弦的方法,中指和無名指按住琴桿,和虎口形成槓桿作用,讓琴桿形成一定的彎曲,以此來改變弦的張力,從而奏出一個像模像樣的低音f a來。由於二胡本身構造的侷限,在豫劇伴奏中,不可能出現“老少配”的現象,當然,“老少配”是早期戲曲工作者經過長期的藝術實踐而形成的一種成熟的、行之有效的伴奏方法,在傳統的戲曲樂隊編制中,這種方法是切實可行的。

    在一些伴奏樂器中,“老少配”的伴奏方法也是無法替代的,如豫劇樂隊中的主弦“板胡”,由於受樂器本身構造的侷限,其伴奏手段就主要依靠“老少配”。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用於戲曲伴奏的樂隊也逐步由小型化向大型化發展,伴奏方法也由原來的大齊奏向多層次轉化,伴奏人員開始出現分工協作,戲曲音樂出現了“配器”,“配器”的基礎是和絃,而和絃的基本要求是音的絕對高低,在這種情況下,我以為“老少配”是不合時宜的。

  • 2 # 傳基文化

    豫劇一般常用的是降E調,降B調,F調等……

    二胡一般定弦都是按照降E調的5—2定,

    如果唱腔是降E調就按5-2弦演奏

    如果是降B調就按1-5弦演奏

    F調按4-1演奏

    還有一種定弦就是定C調的6-3

    唱腔是降E調按6-3演奏

    降B調按2-6演奏

    F調按5-2演奏

    有些唱腔如果單純按照曲譜演奏的話也許會和演員的演唱有些不同

    特別要注意豫劇裡的板式問題,還有落腔問題

    如果你在鄭州的話,鄭州市內的琴行裡都會有賣關於豫劇板式還有豫劇唱腔書,裡面講的很清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荷蘭豬會用牙齒咬人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