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來源於義大利統一之前的羅馬教皇國。 在基督教的早期,教會處於非法狀態,直至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在位時期方給予基督教合法地位。也是在此之後,由於羅馬皇帝和貴族的捐贈,基督教會的財產得以飛速增長。君士坦丁大帝將拉特蘭宮贈給教會,這成為教會最早收到的一筆重大捐贈。除了房產之外,在義大利本土及羅馬帝國各行省,捐贈給教會的地產和財富也不斷增加。不過,教會是作為私人領主佔有這些土地的,並不擁有這些贈土的主權。 公元5世紀時,西羅馬帝國遭到蠻族的不斷入侵,導致476年被東哥特人滅亡。西羅馬滅亡後,其原有領土陷入無主狀態,在這種情況下,義大利的基督教會組織起來,在羅馬主教的治理下,逐漸成為義大利中部地區事實上的世俗統治者。 公元6世紀後,教皇國的雛形開始出現,但是查士丁尼大帝治下的拜占庭帝國對義大利展開了一系列征服活動,破壞了教皇國的政治和經濟基礎。倫巴底人將拜占庭勢力逐出義大利。雖然此時的羅馬主教(教皇)在名義上還要臣服於拜占庭皇帝,但是羅馬教會的相對獨立使得羅馬主教有資本與君士坦丁堡主教和拜占庭皇帝相抗衡,羅馬主教格歷高裡二世甚至開除了拜占庭皇帝利奧三世的教籍。 至公元7世紀,隨著拜占庭帝國的衰落,羅馬教會作為義大利最大的土地所有者,再度對拜占庭勢力所不及的羅馬城周圍地區展開統治,並利用軍事、外交手段(甚至包括賄賂)來抵抗倫巴底人的進攻。在羅馬教會的努力下,倫巴底人停止南下,轉而集中攻打亞平寧半島北部以拉文納城為核心的拜占庭總督轄區。728年,倫巴底國王路易特普蘭德將拉丁地區的一些鄉村和城鎮捐獻給羅馬主教,這些土地(被稱為“Patrimonium Petri”,即“聖彼得的遺產”)成為教皇國的立國基石。 751年,拜占庭在義大利的領土最終全部淪喪於倫巴底人之手。羅馬地區(此時已經發展為羅馬公國)徹底切斷了和拜占庭帝國的聯絡。教皇司提反二世透過向法蘭克人領袖“矮子”丕平大獻殷勤,從而解除了倫巴底人的威脅。司提反採取了一系列向丕平示好的行動,包括批准後者廢黜墨洛溫王朝末代國王希爾德里克三世而自立為王。司提反還封丕平為羅馬貴族。作為回報,丕平率軍在754年進入義大利。在此後的兩年中,他平定了義大利中部和北部的許多地方,然後將其作為對教會的奉獻贈送給羅馬教皇。在781年,丕平的兒子查理曼大帝宣佈教皇為這些地區的最高統治者。 丕平奉獻的土地包括拉文納的原拜占庭總督轄區,貝內文託公國的一部分,托斯卡納,科西嘉,倫巴底,中義大利五城(Pentapolis)地區——裡米尼(Rimini)、佩薩羅(Pesaro)、法諾(Fano)、西尼加利亞(Senigallia)和安科納(Ancona),以及其他一些城市。 丕平的獻土擴大了教皇的統治區域,然而也帶來一個法理上的問題:既然教皇所統治的領土是由法蘭克帝國所贈,那麼教皇在世俗政治中是否相應地成為法蘭克皇帝的封建附庸呢? 為了提高教皇國的威望,以及打消丕平的繼承人日後利用這一獻土行為來控制教廷的可能,羅馬教廷在750年至850年之間大膽偽造了一份被稱為“君士坦丁獻土”的文獻(拉丁語:Constitutum Donatio Constantini;Constitutum domini Constantini imperatoris),試圖宣佈教皇國所擁有的土地是在公元4世紀時由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奉獻給羅馬主教西爾維斯特二世的。該文獻說,君士坦丁大帝在西爾維斯特二世透過祈禱為其治好麻風病後接受了洗禮,並在受洗後的第四天就決定將帝國都城羅馬捐贈給基督教會,並在博斯普魯斯海峽旁的拜占庭營建新都。該文獻還斷言,君士坦丁大帝不僅向羅馬主教捐贈了義大利中部地區,而且還捐獻了整個羅馬帝國的西半部領土,並授予教皇及其後任者對其進行世俗統治的權力。 法蘭克帝國的分裂從另一方面解決了教皇國法律地位的難題。查理曼大帝死後,帝國在9世紀分裂為三部分。雖然在此後的幾個世紀中,以法蘭克國王直系繼承人自居的歷代法國國王往往宣佈自己為教廷的世俗保護者,甚至將教廷和教皇由羅馬搬遷至阿維尼翁,但是在歐洲卻不再有哪位皇帝或國王可以以法蘭克帝國唯一繼承者的身份對教皇國提出宗主權要求。 羅馬教會和法蘭克人的合作在800年達到了頂峰。在此之前,像東方的君士坦丁堡教會一樣,羅馬教皇和羅馬教會的地位(至少在名義上)是從屬於羅馬帝國的唯一繼承人,即東羅馬皇帝的。教皇和君士坦丁堡大主教被認為是上帝在人間的宗教事務代表,而羅馬(東羅馬)皇帝是上帝在人間的世俗事務代表。基督教會和人民都認為,世界上只有一個皇帝,即羅馬皇帝。797年君士坦丁六世被廢,以及其母親伊琳娜皇太后自立為羅馬女皇(797年-802年在位),使得羅馬教會有理由拒絕承認君士坦丁堡統治者的最高權威。羅馬教會宣稱,羅馬皇帝的名義在希臘人(即拜占庭人)中已經不存在了,因此羅馬教皇、所有的主教、法蘭克元老元和羅馬城的所有長老經過商議,決定把法蘭克國王加冕為皇帝,使羅馬帝國永遠傳承下去。
他來源於義大利統一之前的羅馬教皇國。 在基督教的早期,教會處於非法狀態,直至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在位時期方給予基督教合法地位。也是在此之後,由於羅馬皇帝和貴族的捐贈,基督教會的財產得以飛速增長。君士坦丁大帝將拉特蘭宮贈給教會,這成為教會最早收到的一筆重大捐贈。除了房產之外,在義大利本土及羅馬帝國各行省,捐贈給教會的地產和財富也不斷增加。不過,教會是作為私人領主佔有這些土地的,並不擁有這些贈土的主權。 公元5世紀時,西羅馬帝國遭到蠻族的不斷入侵,導致476年被東哥特人滅亡。西羅馬滅亡後,其原有領土陷入無主狀態,在這種情況下,義大利的基督教會組織起來,在羅馬主教的治理下,逐漸成為義大利中部地區事實上的世俗統治者。 公元6世紀後,教皇國的雛形開始出現,但是查士丁尼大帝治下的拜占庭帝國對義大利展開了一系列征服活動,破壞了教皇國的政治和經濟基礎。倫巴底人將拜占庭勢力逐出義大利。雖然此時的羅馬主教(教皇)在名義上還要臣服於拜占庭皇帝,但是羅馬教會的相對獨立使得羅馬主教有資本與君士坦丁堡主教和拜占庭皇帝相抗衡,羅馬主教格歷高裡二世甚至開除了拜占庭皇帝利奧三世的教籍。 至公元7世紀,隨著拜占庭帝國的衰落,羅馬教會作為義大利最大的土地所有者,再度對拜占庭勢力所不及的羅馬城周圍地區展開統治,並利用軍事、外交手段(甚至包括賄賂)來抵抗倫巴底人的進攻。在羅馬教會的努力下,倫巴底人停止南下,轉而集中攻打亞平寧半島北部以拉文納城為核心的拜占庭總督轄區。728年,倫巴底國王路易特普蘭德將拉丁地區的一些鄉村和城鎮捐獻給羅馬主教,這些土地(被稱為“Patrimonium Petri”,即“聖彼得的遺產”)成為教皇國的立國基石。 751年,拜占庭在義大利的領土最終全部淪喪於倫巴底人之手。羅馬地區(此時已經發展為羅馬公國)徹底切斷了和拜占庭帝國的聯絡。教皇司提反二世透過向法蘭克人領袖“矮子”丕平大獻殷勤,從而解除了倫巴底人的威脅。司提反採取了一系列向丕平示好的行動,包括批准後者廢黜墨洛溫王朝末代國王希爾德里克三世而自立為王。司提反還封丕平為羅馬貴族。作為回報,丕平率軍在754年進入義大利。在此後的兩年中,他平定了義大利中部和北部的許多地方,然後將其作為對教會的奉獻贈送給羅馬教皇。在781年,丕平的兒子查理曼大帝宣佈教皇為這些地區的最高統治者。 丕平奉獻的土地包括拉文納的原拜占庭總督轄區,貝內文託公國的一部分,托斯卡納,科西嘉,倫巴底,中義大利五城(Pentapolis)地區——裡米尼(Rimini)、佩薩羅(Pesaro)、法諾(Fano)、西尼加利亞(Senigallia)和安科納(Ancona),以及其他一些城市。 丕平的獻土擴大了教皇的統治區域,然而也帶來一個法理上的問題:既然教皇所統治的領土是由法蘭克帝國所贈,那麼教皇在世俗政治中是否相應地成為法蘭克皇帝的封建附庸呢? 為了提高教皇國的威望,以及打消丕平的繼承人日後利用這一獻土行為來控制教廷的可能,羅馬教廷在750年至850年之間大膽偽造了一份被稱為“君士坦丁獻土”的文獻(拉丁語:Constitutum Donatio Constantini;Constitutum domini Constantini imperatoris),試圖宣佈教皇國所擁有的土地是在公元4世紀時由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奉獻給羅馬主教西爾維斯特二世的。該文獻說,君士坦丁大帝在西爾維斯特二世透過祈禱為其治好麻風病後接受了洗禮,並在受洗後的第四天就決定將帝國都城羅馬捐贈給基督教會,並在博斯普魯斯海峽旁的拜占庭營建新都。該文獻還斷言,君士坦丁大帝不僅向羅馬主教捐贈了義大利中部地區,而且還捐獻了整個羅馬帝國的西半部領土,並授予教皇及其後任者對其進行世俗統治的權力。 法蘭克帝國的分裂從另一方面解決了教皇國法律地位的難題。查理曼大帝死後,帝國在9世紀分裂為三部分。雖然在此後的幾個世紀中,以法蘭克國王直系繼承人自居的歷代法國國王往往宣佈自己為教廷的世俗保護者,甚至將教廷和教皇由羅馬搬遷至阿維尼翁,但是在歐洲卻不再有哪位皇帝或國王可以以法蘭克帝國唯一繼承者的身份對教皇國提出宗主權要求。 羅馬教會和法蘭克人的合作在800年達到了頂峰。在此之前,像東方的君士坦丁堡教會一樣,羅馬教皇和羅馬教會的地位(至少在名義上)是從屬於羅馬帝國的唯一繼承人,即東羅馬皇帝的。教皇和君士坦丁堡大主教被認為是上帝在人間的宗教事務代表,而羅馬(東羅馬)皇帝是上帝在人間的世俗事務代表。基督教會和人民都認為,世界上只有一個皇帝,即羅馬皇帝。797年君士坦丁六世被廢,以及其母親伊琳娜皇太后自立為羅馬女皇(797年-802年在位),使得羅馬教會有理由拒絕承認君士坦丁堡統治者的最高權威。羅馬教會宣稱,羅馬皇帝的名義在希臘人(即拜占庭人)中已經不存在了,因此羅馬教皇、所有的主教、法蘭克元老元和羅馬城的所有長老經過商議,決定把法蘭克國王加冕為皇帝,使羅馬帝國永遠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