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火星共和國地球代表處
-
2 # 小影觀史
姜維是蜀國後期的名將,張世傑是南宋末期的名將,但倆人出名的方式不一樣,姜維是一幾之力撐一國之安危的悲情英雄,張世傑對南宋雖然稱得上忠肝義膽,但他的軍事指揮才能和忠義之名氣並不相稱,正是其主張的幾次決戰,加速了南宋小朝廷的滅亡。那麼張世傑成為姜維式的人物,也許可以遲滯元軍的進攻,但被動防禦終究不是把式,南宋小朝廷必然逃不過滅亡的結局。單從這點來說,提問者已經給出很明確的前提,否則也不會用“還能撐多久”來提問了。
倆人的相似之處姜維是魏華人,本來子成父業,為魏國效力,但因天水太守疑其二心,被棄而反魏投蜀;張世傑早年也因犯法而當過逃兵,從這一點來看,倆人的早期經歷都有不光彩的汙點。但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因為蜀國和南宋本身就是亂世,俗語說的好,治世出能臣,亂世出英雄。姜維受諸葛亮賞識,官拜大將軍,張世傑受呂文德賞識,封越國公。從功績來看,姜維率蜀軍前期九次伐魏,後期鎮守劍閣,其功績雖不及諸葛亮時期之盛興,但在當時蜀中無大將的軍事背景下,姜維能接過諸葛亮的重擔,在與魏國的軍事較量中勝多敗少,足見其還是有軍事領導才能的。但反觀張世傑,其功績就顯得屈指可數了,以致於當時同為“宋末三傑”的文天祥也看不下去了對其評價為“閩之再造,實賴世傑之力。然其人無遠志,擁重兵厚資,惟務遠遁。自三山登極,世傑遣兵戰邵武,大捷,然不為守國計,即治海船,聞警遽浮海南去,天下事遂不可為。又咎其厓山之戰,不守山門而作一字陣,於是船皆幫縛不可動,不能攻人而專受攻,惜乎其不知變而徒守法。”文天祥評價張世傑的這一段話,以其功績為前提,但兩個然字背後,是對張世傑拙劣的軍事策略的批駁和惋惜。再回到剛才這個話題,姜維沒能守住西蜀,張世傑也沒能挽救南宋,結局是相同的。
張世傑同一個錯誤犯兩次如果說姜維退守劍閣,以劍閣之險拒鍾會之軍,但奈何蜀國防守被動,鄧艾奇襲成都的路上,諸葛瞻戰死,沒能擋住魏軍,姜維分身乏術,首尾不能相顧,姜維受劉禪之命先降而後反,計劃洩露被殺,姜維的軍事決策處處透露著無奈和被動,其所做的每一步軍事部署都是最大限度的儲存實力,放棄和退守屬權宜之計。但張世傑的軍事決策就有點激進和冒險了,張世傑守鄂州,讓元軍從對南宋作戰的順風順水中清醒過來,張世傑忠烈,拒絕投降,一反當時南宋望風而降的低迷,雖然鄂州苦戰,但終究被元丞相伯顏所迫,之後張世傑在勤王中表現積極,從此被南宋朝廷所眷顧,成為了南宋抗元希望和救命稻草,張世傑雖然忠勇,前期幫助宋朝收復了平江,安吉,廣德,溧陽等地,算是嶄露頭角。但他終究是一個不懂軍事的人,他的軍事錯誤在他之前的曹操犯了一次,在他之後的陳友諒犯了一次,但是他卻犯了兩次,這兩次,足以使南宋滅亡。第一次,焦山之戰,張世傑為表決戰的決心,效仿項羽背水一戰,但卻步了曹操赤壁之戰的老路,把戰船連在一起,錨沉江底,所以,其對手元朝阿術就很自然的效仿周瑜火燒了張世傑的宋軍,結果宋軍大敗,此一戰後,南宋再無能力組織起像樣的反抗,這是第一次,第二次,崖山之戰,張世傑重蹈焦山之戰的老路,索性連入海口都放棄了,為表決一死戰的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決心,他下令全部燒燬了皇帝臨時駐地的集市,將一千多艘大船連結起來做成水寨,以為死守之計。但這次他又錯了,元軍張弘範的部隊不久佔據了海口,斷了宋軍的淡水,而且連火攻都懶得燒了,對宋軍圍而不攻,宋軍渴死者甚多,又無退路,士氣低迷,元軍輕鬆取勝,自此南明滅,張世傑雖逃過一劫,但回首自己對宋朝所做的一切,心灰意冷,最終赴死,可背、可嘆。
明知可不為而為之如果說姜維所做的是在蜀國危亡之際,以自己的軍事決策為國續命,延緩魏國進攻,又在蜀降後用盡計策反魏復國,屬於明之不可為而為之,那麼張世傑則是壓上宋朝皇帝和南宋政權的命運做軍事賭博,兩次海戰的低階錯誤,斷送了宋朝政權,導致身死國滅,屬於典型的明知可不為而為之。當然,兩人都屬於孤膽英雄一樣的人物,受命於國家危亡之際,其忠烈是為後世所稱道的,但單憑一人之力,是無法改變歷史前進的車輪的。
回覆列表
南宋最終失敗總體來說在君,不在將,雖然最後一局有一定指揮失誤,但是就算勝了又有什麼太大作用?南宋初年有中興四將,岳飛,韓世忠,張俊,劉光世,岳飛曾經一直把戰線推進到朱仙鎮,距離北宋法定首都汴梁咫尺之遙,可是趙構卻下令退兵,大好形勢毀於一旦,本來可以就此光復整個華北地區,弄的功敗垂成。就算張世傑是個姜維式的人物,但是在後期,南宋已經被擠壓到僅有廣東一隅,蒙古則是攜整個中國甚至歐亞大陸的力量來打擊南宋,實力差距過大,南宋能夠操作的餘地已經很小,並不是一個姜維式的人物就能翻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