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幻海微舟

    其實這個問題我思考很久了,今天偶然看到,正好又處在憋不出來想法的狀態下,回答一下權當是理一理自己的思路和目標。

    1. 自主學習能力。很多時候在一個專業上取得一點成績的人是不太願意從零開始瞭解另一個專業的。因為學習新技能的過程中所得到的一丁點成就感,是完全比不上使用其已有技能的那種如魚得水的感覺的。在這種情況下範圍已經覆蓋了很多人了。

    2. 對未知事物的敬畏與渴望而不是排斥和憤怒。這很難,因為老天造人的時候就是這樣設定的,每個人都懶,都想舒服。你排斥了它或者忽略了它你就會舒服,大腦不用滿負荷工作了,然而你離作品多元化就越來越遠了。

    3.成功才是成功之母。透過把一件事情做成功得到的成就感和資源,再結合前兩點,才能促使你做成下一件事。(第三點針對大多數人,越挫越勇的人不是沒有,是太少了)

    4.善於發現事物的美。這是可以鍛鍊的,習慣問自己,這個東西為什麼是這樣而不能是別的樣子,是使用習慣使然還是功能決定它的外觀。。。只有發現問題,你才有機會把它變得更好,才有機會重新設計一個產品。你想要別人買你的設計而不是其他人的,就得給出起碼的一個理由,你的東西是比別人的好用了還是比別人的好看了?亦或者有其他別人沒有解決的問題你給解決了。如果你在生活中始終處在這個狀態下,至少你發現問題的機率會比別人多一些。

    5.努力。我知道這是廢話,但這是必備啊,知乎裡有句話不是說了嘛:以大多數人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輪不到拼天賦。學好設計就是多看好東西,多做,不懶。

    很多學設計的英語都挺爛,分享一個《和王世襄先生在一起的日子》裡的小故事。王世襄先生在收田家青先生為徒時說,好的學術論文都是在全英文的期刊上發表的,如果連學英文這點毅力都沒有,還能有什麼大作為呢?這本書對我影響很大。有幸拜讀過王先生與田先生的著作,算是對我的啟蒙,一切美好的器物都有性格,或靈動,或優雅,或嚴肅,或童趣...... 這些設計屬於為少數人設計,王先生生前的絕大多數藏品現今都在上海博物館三樓,而田先生的傢俱作品只通過拍賣行出售。這些設計和古時是一樣的,為少數人設計。

  • 2 # 筆下點史

    優質的作品,取決於評價者站在什麼樣的角度以及站在什麼樣的位置。不管是多元化的還是專一的都有可能出現優質的作品,這其實跟領域的專一還是多元沒有區別。

    那麼如何區分專業或者多元化,來做出優質作品呢?

    專一領域的持續量產

    一、對於某一個領域有很深的瞭解或者很深的看法。

    何為專一,就是比如在科技這一領域,你甚至對於某一個零部件都可以說出來,然後對其進行加工的編輯,後將其做出。

    既然選擇的是專一領域類,那麼你就要去了解這一個領域的細節方面,一定要深入到細節,不要出現太多的旁枝末節。

    二、對於某一個領域的深入學習以及探究。

    優質作品一定是跟深層次的理解掛鉤,還是拿科技來舉例子,可能一開始你懂外表,當你深入學習的時候你就懂得零部件甚至運作規律,這個時候你就離優質作品近了一步。

    “學到老活到老”這句話在什麼時候都不過時,當你在某一領域量產作品的時候,你對這個領域的領悟程度也會加深,這會使你出現更多的靈感,供你耕耘。

    多元化領域的持續產出

    一、知識量的龐大積累。

    多元化還有一個比較民間的俗稱那就是:“雜牌軍”,假如單一是產品“新四軍”的話,那麼多元化就很容易成為沒出息的“雜牌軍”。

    多元化的優質作品,很考驗一個人的功底,就是你對於原始知識的積累,並且這個積累涉及的面會比較的廣泛,需要的知識量會是專一的幾倍之多。

    假如你對於歷史比較精通,但是你還兼顧有醫生的職位,這個時候你做的多元化方向就是歷史以及醫生,這個時候因為兩個有最基礎的原始積累,就能夠很快的上手。

    二、混淆不清的多元化優質作品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當你決定在多元化進行產出的時候,你會很疲乏,甚至你會沒有經歷然後去荒廢掉另一個領域。

    多元化優質作品同樣離不開深度的見解,當在某一個領域很深入的時候,往往需要大量的時間以及精力,然後再去學習另一個領域就會兩者進行混淆。

    多元化的優質作品是有的,但是怎麼樣進行完美的結合,這其中是比較吃一個人的基本思維邏輯,畢竟一個好的作品也是要給人看的,那麼如何串聯,就成為了根本。

    總結:不管是多元還是專一,都不會影響優質作品的評判,但是其中一定要有專門的見解以及深度,這是必不可少的。

    擴充套件:可以以點破面,先從專一領域入手,然後轉到多元化領域,這樣往往會讓你更加的輕鬆,不會出現模糊不清的情況,更加容易出產優質作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歌影響了你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