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澹奕
-
2 # 奉天666
康熙在擊敗葛爾丹之後,班師回京,認識到了一件事,他所面臨的最大的敵人,不是三藩,鰲拜,葛爾丹,也不是沙俄什麼的,而是自己的朝廷。
在他班師回朝後,他所面臨的是索額圖和明珠兩方的黨爭,黨爭的程度甚至影響了朝廷的動態,大阿哥和太子的爭端也日間強烈,這遠比沙俄給清朝帶來的威脅要大的多,朝廷的動盪更容易造成朝廷的瓦解。
之後,康熙四十二年索額圖行徑敗露,索額圖被康熙殺死,皇太子與康熙的關係也日趨緊張,最終,康熙以“不法祖德,不遵朕訓,惟肆惡虐眾,暴戾淫亂”的理由廢除了太子,也導致了諸皇子的爭端。
太子被廢后,大阿哥胤褆提出要替父殺掉胤礽,讓康熙感到骨肉相殘之痛,極為寒心。同時,他又提出讓八阿哥胤禩繼承太子之位,又讓康熙對胤禩產生了警惕之心,各種權術爭鬥,不絕於宮廷。九子奪嫡在宮廷中上演,康熙也無精力再去面對沙俄和統一藩屬國之事了。
再者,康熙在平定葛爾丹之後,年事已高,處理各種事物的精力也越發衰弱了,再加上,親近之臣的離去,叛變也給康熙的內心帶去了沉重的打擊。至康熙六十一年去世,也沒有過於卓越的貢獻了。
雖然,康熙晚年沒有做出什麼卓越的行為,但是,他的一生依舊功勳卓著,他依舊是千古一帝。
-
3 # 論史
康熙之所以在擊敗噶爾丹之後,之所以沒有大行擴張,我認為有如下原因:
第一、從經濟上來看,封建社會的主體依舊是農耕文明為主,西伯利亞一帶環境不適合農耕。所以,對這一帶缺乏擴張的動力,清朝能將內外蒙古整合進來,置於大一統版圖之下,已經做的足夠出色。至於東南亞,像緬甸或者安南,他們那些國家已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明,像安南早在宋代就已經脫離中華文化圈了,封建王朝像元、明都曾向南擴張過,最後都陷入失敗,就因為這個原因,只讓其臣服便好,就不用想太多了。
第二、康熙皇帝儘管在康熙三十六年消滅噶爾丹,但是國內形勢依舊嚴峻。
首先是來自西邊的威脅。我們要知道,康熙消滅噶爾丹勢力,只是阻擋了準噶爾汗國東進的步伐。而繼噶爾丹而立的策妄阿拉布坦亦是出色的領袖,經過一段時間的休養生息,準噶爾汗國重新崛起,在向西擴張的同時,又一次統一了厄魯特蒙古,進而與西藏的拉藏汗通婚,在康熙五十五年乾脆出兵西藏,殺死拉藏汗,意欲吞併西藏。
五十五年十月,策妄果遣臺吉大策零敦多布領精兵六千,徒步繞戈壁,逾和闐南大雪山,涉險冒瘴,晝伏夜行,次年七月始達藏界。這就有了康熙五十七年到五十九年,出兵西藏驅逐準噶爾汗國勢力的事。
上以西藏遮蔽青海、滇、蜀,苟準夷據盜,將邊無寧日不僅是邊患,在內治方面也有眾多事務要辦理,就比如說治黃河水患便是非常的急務,在其親政之初,就將三藩、河務、漕運之事書寫於宮柱之上,可見重視程度。
朕聽政以來,以三藩及河務、漕運為三大事,夙夜厪念,曾書而懸之宮中柱上,至今尚存。其六次南巡視察,皆以河務為念,在南巡途中甚至親自考察地勢,視察大堤,在治河方面人力、物力投入甚大。
還有江南民情未附,需要安撫。朝中黨爭需要去平息,在其晚年還有廢立太子事件牽扯精力,這些事情都會動搖清朝的統治,遠比擴張重要的多,畢竟事有主次之分也。
康熙擊敗噶爾丹之後,為何不統一週邊的藩屬國,將其納入清朝版圖,並沒有去攻打沙俄?統一藩屬國或削藩藩屬國可以將亞洲和中亞地區大部分的國家併入清朝版圖,並且在中亞位置可以直接對西西伯利亞和中西伯利亞進行攻打,甚至可以直接打到東歐平原,後勤補給也不存在大問題,因為有中亞版圖可以提供支援,並且中西伯利亞和西西伯利亞,沙俄佈置的兵力不多,又是天然的放牧農業的良田。
回覆列表
康熙皇帝擊敗噶爾丹以後,江南明朝遺民仍舊在反抗清朝統治,西北、青藏等地區仍舊存在巨大威脅,清王朝的根基尚未穩定,又如何能夠攻擊沙俄與其他屬國?
第一,根基不穩滿清入主中原多年,但是南方地區明朝遺民仍舊在強烈反抗清朝統治,噶爾丹被康熙帝擊潰的時候,南方的三藩之亂仍舊沒有平定,更何況,噶爾丹死後,準噶爾仍舊雄踞西北,還有和碩特蒙古各部在青海佔據,整個清朝的根基尚且不穩,又如何能夠多面作戰?
第二,實力不夠康熙時代所謂的“文治武功”,表面上非常光輝,然而內部再加上九王奪嫡的各種政治鬥爭,對清朝初期本來就不深厚的國力造成了巨大的傷害。尤其康熙帝在位後期,清朝貪腐成風,財政虧空巨大,對於西北等地的用兵也只能夠暫時擱置。
第三,沒有必要雖然清朝的滿清也是遊牧民族,但屬於半遊牧半農耕文明,封建社會,相對於富庶肥沃的中原,廣大的西伯利亞終年苦寒,並沒有什麼價值(農耕價值)。若是清朝真想得到,當初就不會割讓給沙俄。其他方面,北韓半島兩次被滿清鐵騎攻入,但也因為價值不大被放棄。至於當時的日本列島也是如此。
而當時的清朝,與東南亞屬國之間隔著江南明朝遺民,與南亞屬國之間隔著青藏,與中亞屬國之間隔著準噶爾。
清朝入關後,繼承了華夏的“華夷之辨”與朝貢思想,對於屬國以讓其臣服為主,並不以吞併為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