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影視速觀

    許攸為何不停作死?這要從人物性格上進行分析,首先,許攸作為袁紹第一謀士,從骨子裡是有傲氣的,後投靠曹操,又被曹操棄履相迎,再加上曹操發小這層關係,就很容易驕傲自滿,其次,我認為許攸作為一個謀士,其實是可以想象到自己囂張跋扈的下場的,那為何又全然不顧後果,我只能說或許他是故意求死吧,許攸一開始是很終於袁紹的,想成就一番霸業,但袁紹昏庸,不得不投靠了曹操,後來幫助曹操大敗袁紹,或許也只是為了像袁紹證明自己的才能,可其實自己內心是很不願意與舊主為敵的,所以故意求死!

  • 2 # 史海鉤沉者小王

    許攸為人狂傲,自恃功高,把曹操拿下冀州當成自己一人的功勞,不是挑釁曹操和他手下,而是把自己和曹操平起平坐,把其他人當手下。

    《演義》中許攸的智謀

    許攸出場的時間不多,但在官渡之戰上,他發揮的作用著實不小。

    許攸開始是以袁紹的謀士出場,在袁紹進入冀州、奪取韓馥權力時,讓田豐、沮授、許攸、逢紀四人分掌州事,在討伐曹操時,也是審配、逢紀為統軍,田豐、荀諶、許攸為謀士。可見許攸之人在袁紹軍中的位置不低。

    曹操問計於荀彧時,荀彧曾點評許攸“貪而不智”,為什麼這麼說?

    由上圖可見,曹操對於後方是留心防守的,許攸之計看似可行,但對做好防備的曹操來說成功率並不高。許攸本人的戰術眼光有,但沒有達到頂級謀士的層次,所以從荀彧角度來說,並不具有太高的智謀。

    雖然許攸貪而不智,但他從袁紹軍中出來,對其內部各項部署極為了解,所以投靠曹操後,以其戰術眼光,能夠找到袁紹的破綻之處。先後提出了“詐稱袁將蔣奇領兵護糧,乘間燒烏巢糧草輜重”、“決漳河之水以淹冀州”兩個重要計謀。

    曹操本人也知道許攸的重要性,所以一聽許攸來投,非常高興,赤腳出迎。但袁紹一敗,以許攸的智謀能否在其他的征伐中獻出如此厲害的計謀就要打個問號了。

    相處不睦

    許攸本人自恃較高,一般人都瞧不上。

    在袁紹處時,審配統軍事,許攸只是謀士,而許攸一直看不起審配,不服他能夠統兵。隨後,自己貪腐被審配告發,卻認為審配故意陷害他。後來袁紹不用計謀,許攸便投靠曹操,仰天長嘆“豎子不足與謀”,其為人狂傲可見一般。

    後來,曹操拿下冀州,許攸縱馬近前,在大庭廣眾之下,以鞭指城門而呼曹操的小名阿瞞,得意大聲說道,“汝不得我,安得入此門?”

    要知道曹操是主公,雖然兩人小時是朋友,小王覺得許攸私下叫小名,曹操也許不會在意太多,但三軍面前,主公威儀何在?所以,曹操手下眾將聽到許攸這話,都感到忿忿不平。

    除了曹操,又一日碰見許諸,大喊“汝等無我,安能出入此門乎?”,在許攸眼裡,曹操都是平起平坐的地位,許諸一個區區保鏢,一介武夫更不會放在眼裡。哪知許諸早看不慣許攸,一劍結果了他。

    所以,許攸狂傲,不善與他人和睦是其性格本質,說到底得意容易忘形。

    烏巢之戰意義

    在許攸截獲曹操與荀彧的書信時,就猜到曹操糧草已盡,後來對話也證實了這點,所以在許攸心理,官渡之戰曹操本來就是必敗的局,沒有許攸給他的計謀翻盤,何來日後的曹操北方大業?

    但他沒看清,官渡之戰一敗後,袁紹的實力受損,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袁熙從幽州引兵六萬,袁譚從青州引兵五萬,外甥高幹從幷州引兵五萬,齊聚冀州,這就有了十六萬軍馬,加上冀州所剩的,還有二三十萬,在倉亭駐紮下寨,等著曹操來戰。而曹操當初起兵才七萬左右。

    倉亭戰敗後,袁紹基本才無翻盤可能。而且這也是三軍用命的結果,不僅僅是許攸一人之謀的成果。並且曹操戰勝後,也沒有立即吃下袁紹四州,而是回軍到汝南和劉備打了一仗。

    不過許攸狂啊,自恃功高,不把其他人放在眼裡,總認為自己才是曹操戰勝袁紹的唯一頭號功臣。所以,小王認為,這不是挑釁曹操和手下武將,而是把自己的身份擺高了,自恃功高把自己和曹操平起平坐,儼然曹操的合夥人,而不是他手下的軍師,其他武將就像他的手下一般,可以呼來喝去。

    看到這,就應該明白許攸的死自有他的取死之道,怪不得別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將“殘星”、“曉月”這兩個詞聯想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