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其實是非常的客觀的,但是資料本身並不會告訴你多少有價值的東西,其中蘊涵的內容才是我們應該去發掘的。
需要注意的是,資料分析只是工具,不是目的。我們進行資料分析是為了讓分析結果能反映現階段的情況,並對下一步計劃產生指導意義,所以千萬不要為了分析而分析。
1、明確目標 一切分析的基礎都是需要明確目標,在此之前,不要開始任何分析,因為那很可能是無用功。 一般來說,目的主要有以下三種。 分析現狀,反映目前的狀況,並且幫助我們制定下一步計劃。 分析問題,針對出現的問題,分析其中的原因並找到解決辦法。 分析變化,當產品的情況出現變化時反映變化的情況,並找出原因,有針對性的進行下一步行動。
2、明確分析範圍 因為資料的量和維度都非常的多,我們在明確目標後,就必須選定我們分析的範圍,明確的分析範圍能避免分析報告內容太多,而且不深入。 需要注意的是,確定範圍後我們就需要進行資料採集了,但是具體要採集什麼樣的資料,不是我們平常的“自然語言”描述就可以實現的,需要抽象成“數學語言”表達出來。
3、資料採集 確定了範圍後,我們就可以採集資料了,需要採集哪些資料也是有講究的,它也是需要我們用“數學語言”來表達的。一般來說,需要採集的資料分為以下3類,這是最基礎的:名稱、數量和轉化率。 名稱:某些資料的結果不是以數字形式展現的,比如某某功能 數量:這個比較簡單,比如:某某功能的點選次數 轉化率:有些資料單獨的看,是不能說明問題的,例如:光看一個功能的點選次數,我們不能得出這個功能是否吸引人,是否需要改進,我們還需要看完成這個功能的人數。然後將兩個資料相除後得到這個功能的轉化率。 以上都是一個分析中最基礎的指標,在實際資料分析中,還會有更多更細緻的維度。比如:使用者點選這個功能後,停留時間,退出的數量,在中途放棄的數量等等。
4、資料清洗 採集資料後,這些資料並不是直接就可以用的。因為可能會有一部分“髒資料”會汙染我們的資料,進而影響我們的分析結果。這就需要進行資料清洗,將不符合要的“髒資料”清洗掉。 比如,某個使用者一直在點選某個功能,每秒固定點選1次,然後退出,那麼這個“使用者”很可能是個機器,而不是人。這些資料是不能用的。 一般“髒資料”有以下幾個型別。 頻率異常:正常使用者的使用一個功能的頻率一般會保持在一定範圍內,不會太頻繁。 總數異常:比如某一個使用者一個人就拉高了整個資料的水平,讓某個功能點選率陡然上升。 行為異常:這個就比較複雜了,對應不同的業務有不同的理解。比如:比如一個購物APP,一個使用者的多次的下單,然後退貨,這類資料就是應該排除的。
5、資料整理 收集完成後,我們需要對收集到的原始資料進行整理。因為收集出來的資料必然是比較亂的,不能直接拿來分析。整理分析分為彙總和拆分兩種。
(1)彙總 有些資料比較雜亂無章,我們要按照某個維度彙總才能進行效果的觀察。比如:我們需要觀察某個功能上線後用戶行為的變化,就可以按照上線前和上線後的使用者行為資料進行分類彙總,然後透過兩份資料的對比來得到結論。
(2)拆分 有些原始資料並不足夠細緻,需要我們依據資料的關係進行資料拆分。例如,一個功能的入口可能有多個,我們就需要確認每個入口的量,甚至完成整個功能的量,這些資料會讓我們更加了解我們的使用者行為。
6、資料對比 整理完資料後,我們要進行資料對比。這也是資料分析中非常重要的步驟,因為資料分析的結果絕大多數都來自於對資料的對比。比如:一個功能改進前和改進後的轉化率,肯定要經過對比才能知道我們的改進是不是有效的,有效多少。通常對比方法有以下幾種。 時間對比。透過時間節點前後進行對比資料。例如:某個營銷活動,促進註冊、活躍等,我們就可以得出這個營銷活動能夠帶動日活的結論。 空間對比。在我們生活的世界中,因為人們所存在的空間不同,會有不同的行為。比如:透過資料分析,我們會發現,東北的羽絨服效率比海南高,於是我們就可以判斷羽絨服在東北更加暢銷。 人群屬性對比。在使用者畫像中也提高過。不同的年齡層對於不同事物的看法不同,會導致某個功能在不同人群中的差異性。 依據分析目的靈活地選定對比範圍,能讓我們從資料中挖掘到我們想要的東西。
7、原因探尋 資料,透過對比呈現出來,能夠反映一定的現象,但是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還需要我們來尋找。 原因的分析方法有很多,可以正推導、反推導。我們可以結果,那假設原因,再去求證。或者透過某個功能的整個流程進行梳理和覆盤,結合資料來分析每一步發生這種情況的原因。 或者透過資料來複盤某一個活動,來分析活動輸出的這種資料或好的或壞的原因是什麼。
8、展現結果 完成上面的7步,我們的資料分析報告也就差不多了,整理以上結論,向大家說明分析結果,這樣,整個資料分析宣告完成。
資料其實是非常的客觀的,但是資料本身並不會告訴你多少有價值的東西,其中蘊涵的內容才是我們應該去發掘的。
需要注意的是,資料分析只是工具,不是目的。我們進行資料分析是為了讓分析結果能反映現階段的情況,並對下一步計劃產生指導意義,所以千萬不要為了分析而分析。
1、明確目標 一切分析的基礎都是需要明確目標,在此之前,不要開始任何分析,因為那很可能是無用功。 一般來說,目的主要有以下三種。 分析現狀,反映目前的狀況,並且幫助我們制定下一步計劃。 分析問題,針對出現的問題,分析其中的原因並找到解決辦法。 分析變化,當產品的情況出現變化時反映變化的情況,並找出原因,有針對性的進行下一步行動。
2、明確分析範圍 因為資料的量和維度都非常的多,我們在明確目標後,就必須選定我們分析的範圍,明確的分析範圍能避免分析報告內容太多,而且不深入。 需要注意的是,確定範圍後我們就需要進行資料採集了,但是具體要採集什麼樣的資料,不是我們平常的“自然語言”描述就可以實現的,需要抽象成“數學語言”表達出來。
3、資料採集 確定了範圍後,我們就可以採集資料了,需要採集哪些資料也是有講究的,它也是需要我們用“數學語言”來表達的。一般來說,需要採集的資料分為以下3類,這是最基礎的:名稱、數量和轉化率。 名稱:某些資料的結果不是以數字形式展現的,比如某某功能 數量:這個比較簡單,比如:某某功能的點選次數 轉化率:有些資料單獨的看,是不能說明問題的,例如:光看一個功能的點選次數,我們不能得出這個功能是否吸引人,是否需要改進,我們還需要看完成這個功能的人數。然後將兩個資料相除後得到這個功能的轉化率。 以上都是一個分析中最基礎的指標,在實際資料分析中,還會有更多更細緻的維度。比如:使用者點選這個功能後,停留時間,退出的數量,在中途放棄的數量等等。
4、資料清洗 採集資料後,這些資料並不是直接就可以用的。因為可能會有一部分“髒資料”會汙染我們的資料,進而影響我們的分析結果。這就需要進行資料清洗,將不符合要的“髒資料”清洗掉。 比如,某個使用者一直在點選某個功能,每秒固定點選1次,然後退出,那麼這個“使用者”很可能是個機器,而不是人。這些資料是不能用的。 一般“髒資料”有以下幾個型別。 頻率異常:正常使用者的使用一個功能的頻率一般會保持在一定範圍內,不會太頻繁。 總數異常:比如某一個使用者一個人就拉高了整個資料的水平,讓某個功能點選率陡然上升。 行為異常:這個就比較複雜了,對應不同的業務有不同的理解。比如:比如一個購物APP,一個使用者的多次的下單,然後退貨,這類資料就是應該排除的。
5、資料整理 收集完成後,我們需要對收集到的原始資料進行整理。因為收集出來的資料必然是比較亂的,不能直接拿來分析。整理分析分為彙總和拆分兩種。
(1)彙總 有些資料比較雜亂無章,我們要按照某個維度彙總才能進行效果的觀察。比如:我們需要觀察某個功能上線後用戶行為的變化,就可以按照上線前和上線後的使用者行為資料進行分類彙總,然後透過兩份資料的對比來得到結論。
(2)拆分 有些原始資料並不足夠細緻,需要我們依據資料的關係進行資料拆分。例如,一個功能的入口可能有多個,我們就需要確認每個入口的量,甚至完成整個功能的量,這些資料會讓我們更加了解我們的使用者行為。
6、資料對比 整理完資料後,我們要進行資料對比。這也是資料分析中非常重要的步驟,因為資料分析的結果絕大多數都來自於對資料的對比。比如:一個功能改進前和改進後的轉化率,肯定要經過對比才能知道我們的改進是不是有效的,有效多少。通常對比方法有以下幾種。 時間對比。透過時間節點前後進行對比資料。例如:某個營銷活動,促進註冊、活躍等,我們就可以得出這個營銷活動能夠帶動日活的結論。 空間對比。在我們生活的世界中,因為人們所存在的空間不同,會有不同的行為。比如:透過資料分析,我們會發現,東北的羽絨服效率比海南高,於是我們就可以判斷羽絨服在東北更加暢銷。 人群屬性對比。在使用者畫像中也提高過。不同的年齡層對於不同事物的看法不同,會導致某個功能在不同人群中的差異性。 依據分析目的靈活地選定對比範圍,能讓我們從資料中挖掘到我們想要的東西。
7、原因探尋 資料,透過對比呈現出來,能夠反映一定的現象,但是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還需要我們來尋找。 原因的分析方法有很多,可以正推導、反推導。我們可以結果,那假設原因,再去求證。或者透過某個功能的整個流程進行梳理和覆盤,結合資料來分析每一步發生這種情況的原因。 或者透過資料來複盤某一個活動,來分析活動輸出的這種資料或好的或壞的原因是什麼。
8、展現結果 完成上面的7步,我們的資料分析報告也就差不多了,整理以上結論,向大家說明分析結果,這樣,整個資料分析宣告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