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隻初二
-
2 # 使用者2348142360111
燕趙之地古來就有許多用悲壯的歌聲抒發內心悲憤的人。
出處:唐代文學家韓愈所作的《送董邵南遊河北序》。
原文: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舉進士,屢不得志於有司,懷抱利器,鬱郁適茲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時,苟慕義強仁者皆愛惜焉。矧燕趙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嘗聞風俗與化移易,吾惡知其今不異於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為我吊望諸君之墓,而觀於其市,復有昔時屠狗者乎?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譯文:燕趙之地古來就有許多用悲壯的歌聲抒發內心悲憤的人。董先生來長安應進士科考試,連續多年不被主考官賞識,空有學識才幹,憂鬱地到(河北)這個地方去。我知道您一定會有所遇合受到賞識的。董先生要努力啊。
說起來像您這樣不走運的,如果是仰慕正義、力行仁道的人都會珍惜的,更何況燕趙之士出於他們的本性呢!可我曾聽說風氣隨著教化而改變,我怎麼能知道那裡現在的風氣跟古時說的有什麼不同呢?姑且憑您這次的前往測定一下吧。董先生要努力啊。
我由您的事有所感想。請替我憑弔望諸君的墓,並且留心觀察一下當地的集市,還有過去(像高漸離一類)屠狗的人嗎?替我向他們致意:“當今聖上英明,趕快出來做官為國效力吧。”
擴充套件資料
文章一上來就先讚美河北“多感慨慷慨悲歌之士”;接著即敘述董生“懷抱利器”而“不得志於有關部門”,因而要到河北去,“我知道他一定有合的”,這很有點為董生預賀的味道。
文章表面上一直是送董生遊河北。首段先說此行一定“有合”,是陪筆。在讚美河北時有意識地埋伏了一個“古”字。作者特意在“古”字後面用了一個“稱”,使“古”隱藏其中,不那麼引人注目。“古稱”云云,即歷史上如何如何。
歷史上說,“燕趙多感慨悲歌之士”,現在或許還是那樣,或許已不是那樣了。後文用一個“然”突轉,將筆鋒從“古稱”移向現實,現實怎樣,不言而喻了。由此可見,文章寫“古”正是為了襯“今”,為下文寫“今”蓄勢。
第二段指出古今風俗不同,故此行未必“有合”,雖不明說而主旨已露。當時的藩鎮為了壯大自己的勢力,競引豪傑相助。董生到河北去,“合”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他將會受到藩鎮的重用。
如此,這也證明了“現在”的燕趙“不不同於古人所說”,作者沒有明確回答這個問題,只是含蓄感慨說:董先生要努力啊。這裡應當是“好自為的”研究,鼓勵他們不可以“從賊”的。
第三段借用樂毅和高漸離之事,喻示董邵南生不逢時,請替我憑弔一下望諸君(樂毅)的墓,是提醒董生應妥善處理他和唐王朝的關係。作者借原燕國大將樂毅被迫逃到趙國去的故事,來暗示董生。“為我吊望諸君之墓”,是提醒董生應妥善處理他和唐王朝的關係。
還進一步照應前面的“古”字,委託他到燕市上去看看還有沒有高漸離那樣的“屠狗者”;如果有的話,就勸其入朝廷效忠。連河北的“屠狗者”都要勸他入朝,則對董生投奔河北依附藩鎮之舉所抱態度也就不言而喻了。
此外,全文在讚揚董生“隱居行義”的同時,也對“刺史不能薦”表示遺憾。這位董生隱居了一段時間,大約不安於“天子不聞名聲,爵祿不及門”的現狀,終於主動出山了,選擇了去河北投靠藩鎮。對於董生的“鬱郁不得志”,韓愈自然是抱有一定的同情的。
參考資料:
回覆列表
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吳越乃復仇雪恨之鄉。——錢柳《吳越遺話》 。"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源出韓愈《送董邵南序》開篇第一句。其中的"感慨"二字,後人改為"慷慨",如明人沈榜《宛署雜記·民風》:"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韓愈這句話的意思是:自古以來,人們便說燕趙一帶多有慷慨悲歌的豪俠之士。宋人蘇東坡也說過類似的話:"幽燕之地,自古號多豪傑,名於國史者往往而是。"清人孫承澤《天府廣記》中也寫道:"自古言勇俠者皆推幽並。"的確,古燕趙之地,產生過一批享大名於中國歷史的豪傑俠士,如豫讓、燕丹、荊軻、高漸離,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其悲歌慷慨之氣,成為燕趙豪俠輕死急人、視死如歸的性格的寫照。明末學者王思任說,“會稽乃報仇雪恨之鄉”這句涉及到我們耳熟能詳的春秋戰國時期吳越爭霸的歷史。無論是吳王夫差為自己的父親報仇征服越國,還是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毀滅吳國,他們展現的都是為報仇雪恨而隱忍長久的精神上恥辱與肉體上的折磨,從而積聚實力的頑強的耐力與堅定地信念。,“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勾踐終於報仇雪恨,戰勝了吳國。所以王思任說:“會稽乃報仇雪恥之鄉,非藏垢納汙之地!”這種精神,深深地影響了當地的民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