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ruixuezhaofeng

    答案不復雜,大馬的印度人不是主體民族,在政治、經濟、社會各領域不居主導地位,更確切地講,他們的祖輩絕大多數屬低種姓,被英國殖民者徵召前來出苦力。從一個“不平等”的地方來到爭取平等的新土地,他們沒有心思和能力搬來種姓制度。

    馬來西亞2018年人口為3152萬,主要有佔62%以上的馬來人、華人(近24%)、印度人(佔7%,多為泰米爾人),另有馬來半島土著、沙撈越和沙巴土著和現代移民(多為來自印尼、泰國和菲律賓等鄰國的勞工)三部分。

    伊斯蘭教是馬來西亞國教,另有相當數量的佛教、印度教和基督教徒。馬來語是國語,通用英語,漢語和泰米爾語使用廣泛。

    馬來人、華人、印度人三大族群語言、宗教、文化均不同,他們生活在同一土地的原因,要追溯到英國的殖民政策。

    英華人於1786年佔領馬來的檳榔島,1819年,英華人萊佛士在新加坡建立基地。很長一段時間,英華人以控制該地重要航道為中心,把注意力放在馬六甲海峽沿岸的海軍和商業基地,而對炎熱潮溼、野草叢生、難以通行的馬來亞本土。

    1877年,英國從倫敦植物館引來原產巴西的天然橡膠。20世紀初馬來天然橡膠上市,為全球初興的汽車產業提供輪胎原料。英華人不失時機大量招募華人和印度人充當勞工。從1900年到二戰,由於錫礦、橡膠以及工商業不斷擴充套件,當地一直吸引著大量移民,大宗資源為殖民者帶來滾滾財源。

    殖民政策還直接造成馬來亞人口結構的變化,1930年以前,因為沒有任何移民限制,當地人口急劇增加。到二戰結束時,馬來亞500萬人口中,馬來人50%,華人超過38%,印度人11%。印度獨立後,當地相當數量的印度人登船回國。

    馬來西亞的印度人從未在政治、社會和經濟生活中佔據重要地位,自然不能把他們在印度本土內的種姓制度更廣泛地施行於馬來亞,或許只在本族群內一定程度地存在,作為文化與社會生活的一部分,而不能成為階級地位的象徵。

  • 2 # 鳶飛九天2018

    印度的種姓制度可謂是舉世聞名,這種用膚色來嚴格劃分人民身份的“賤籍制度”也是世間罕見。“種姓”在梵文中的意思為“色”,簡而言之就是用人們面板的顏色來區分種性等級,印度人將有著白色面板的雅利安人稱之為高貴者,將有著黑色面板的達羅毗荼人稱之為被征服者,所以白色人種就為高階種姓,而黑色面板則成為了低階種姓,這是對於種姓制度最簡單的一種解釋與劃分。真正的種姓制度,其實將印度人劃分成4個階級: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

    種姓制度

    如若真的遵從這種嚴格的種姓制度,無論印度人走到哪裡,他們依然要按照種姓制度來劃分階層。然而生活在馬來西亞的印度人,在他們的身上似乎看不到種姓制度所帶來的壓迫與束縛。究竟是何原因,讓馬來西亞生活的印度仍不存在種姓制度呢?據資料統計表明,馬來西亞國家是整個東南亞地區擁有著印度人口最多的國家,這裡的印度人口數量達到了180.7萬,佔該國總人口的7.6%,龐大的人口數量,讓印度認成為了僅次於馬來人和華人的第三大民族,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印度人被稱之為“馬來西亞印度人”。

    印度人

    印度之所以會成為馬來的第三大民族集團,與印度的移民歷史有關。早在英國殖民統治未到達馬來西亞之前,已經有一些印度商旅、僧人在馬來半島定居;隨著英國殖民者的到來,導致大量的歐洲資本家蜂擁而至,瘋狂掠奪這裡的資源。在19世紀20年代初,殖民者在馬來開採錫礦,發展種植業,導致勞動力短缺;馬來人本來就是閒散的性格,他們不願意從事這些低報酬、高強度的工作,為了改善這一問題,英國殖民者將注意力轉向相隔不遠印度,這個國家將是為他們提供廉價勞動力的絕佳之地。

    馬來美景

    自19世紀後半葉開始,至20世紀初,移民至馬來半島的印度人總數量已經達到了140多萬。20世紀50年代初,逐步獨立的馬來西亞,開始對於移民者進行嚴格限制,能夠進入馬來的印度人也越來越少。馬來西亞徹底獨立以後,讓印度人陷入了一種尷尬地位,因為印度本國不承認雙重國籍,所以大部分移居馬來得印度人,最終加入了當地國籍,自此以後該國第三大民族印度人形成。

    生活在馬來的印度人

    由於印度人在該國並不佔有主導地位,處於劣勢的印度人,首先在經濟、教育、政治上逐步向馬來人、華人靠攏,甚至連宗教觀念都發生了改變。再加上馬來地區本來就是一個多民族混合的地方,這裡的人們對於不同的國家、民族、種族的人民,呈現出廣大的包容性,只能體現出種族隔閡與種族歧視的種姓制度,根本不可能在這片具有包容性的土壤中生根發芽,所以種姓制度在馬來西亞印度人的觀念中逐漸淡漠,甚至不復存在,這何嘗不是一種人民追求平等的表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韋神再談孤存狀態差,為什麼說孤存決定了4AM能不能進世界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