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隱語
-
2 # 靜夜史
這應該算是人類未解之謎了。
因為歷史上從來沒有哪個政權,是自南向北完成全國的統一,但是朱元璋辦到了。所以,用偉大奇蹟來形容並不過分。
那麼,這樣的奇蹟是如何創造的呢?“靜Yes”認為有以下幾點:
1、政策正確
即“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1351年,震動元朝的劉福通起義拉開序幕,一時間,全國各地風起雲湧,元朝的統治開始搖搖欲墜。
但是歷史無數次證明:點燃農民起義第一把火的,往往都是炮灰!
劉福通起義也不例外,在發動起義後,他們第一時間遭遇到了元朝的反撲。
而第一把火容易被撲滅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他們作為最底層農民,沒有大局意識,有點實力就稱王稱帝,直接導致自己成為黑夜裡的燈籠,元朝順著光亮就打過來了。
而在第一把火被撲滅後,各地軍閥紛紛崛起,天下大亂。
朱元璋自濠州起義一路走來,見證了多少起義者的崛起和倒下,最後朱元璋找到了笑到最後的秘訣: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正是靠著這樣的策略,朱元璋在南方先後擊敗強敵陳友諒集團和張士誠集團,最後統一江南!具備了和元朝決戰的資格。
2、戰術正確
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立明朝。
此時,朱元璋的25萬大軍,在徐達、常遇春的帶領下,已經向元朝發起了猛烈的進攻。
自古以來,之所以政權都是自北向南統一天下,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的地形從北向南傾斜,這決定了從北向南越打越容易,而自南向北越來越吃力。
朱元璋,就面臨著越來越吃力的問題。
但是朱元璋有自己的辦法。
既然自南向北的大方向無法改變,那麼改變區域性的形勢總是可以的。這個策略就是,先佔河南、山東,然後向西佔據潼關、關中,然後依靠中國地形自西向東的傾斜對元朝形成高屋建瓴的態勢。
要知道,秦朝、漢朝以及唐朝,都是從關中走出,逐步統一天下的。現在,明朝再次站到這裡,兵鋒直指大都。
所以,在明朝取得關中地區後,迅速佔據山西,和河南的明軍一起,兵分兩路向大都推進。
然後,自知沒戲的元順帝乖乖退出北京,一溜煙跑回蒙古高原。大都光復,燕雲十六州回到中原帝國懷抱!
3、戰略正確
收復大都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徹底消滅漠北的元朝殘部才是明朝的最終目標。
在這樣的情況下,朱元璋做了兩件好事:
在徐達兵臨大都城下時,朱元璋讓徐達停止進攻,等待元順帝逃走,然後收復大都;
元順帝逃走後,到應昌停了下來。然後常遇春、李文忠兵臨應昌,然後,朱元璋又讓常遇春等了幾天,等待元順帝再次北逃,然後收復應昌。
之所以故意放走元順帝,是因為元順帝還是名義上元朝的皇帝,有他在,蒙古草原就是一個整體,便於朱元璋集中力量收拾。而如果元順帝被消滅,那麼蒙古草原勢必回到部落狀態,到時候更不好收拾。
趕走元朝後,朱元璋在東北降服哈納出,對蒙古形成半包圍的態勢。
然後,朱元璋在長城以北地區,設定大量衛所。這是兵農合一的軍事據點,衛所相連,組成網路狀的據點群,不斷蠶食蒙古高原地區,北元勢力被不斷壓縮。
在設定衛所的同時,明軍不斷深入漠北,對北元勢力進行猛烈打擊。
可惜,靖難之役後,朱棣放棄長城以北大量衛所,導致明朝“天子守國門”,蒙古勢力遂得到恢復,成為明朝的大患!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回覆列表
明滅元之戰的前期,朱元璋的主要敵人並不是元朝官軍,而是各地的起義軍。
元末農民起義是從黃河流域開始的。至正十一年(1351年)韓山童等人打著反元復宋的旗號起義,一時號稱“從者數十萬”。這裡離元朝都城近,元朝官軍的戰半力及戰鬥意志也強,韓山童很快就被鎮壓了。相對而言,元朝在南方的統治比較薄弱,這給了南方義軍較大的發展空間。不過義軍畢竟是“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這時候如果元朝勵精圖治,義軍也很難改朝換代。結果,元順帝把朝廷的中流砥柱、同時也是鎮壓起義的大將脫脫革職了,於是元朝官軍星散,局勢一下不可收拾。
以朱元璋為代表的江南義軍是在這個情況下崛起的。正如朱元璋所說:“朕不得已起兵……當是時,天下已非元氏有矣……朕取天下於群雄之手,不在元氏之手。”朱元璋自己也承認,他的江山是奪於元末群雄而非元朝。等到朱元璋平定南方,元朝又逢嚴重的天災,攻守之勢大異。這時候經濟社會完全崩潰的元朝哪裡還有戰鬥能力?打仗靠的可不僅僅是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