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自然知道

    色盲不是完全無法識別顏色,只是少數顏色識別能力弱或者缺失,但是並不是致命的影響,有的型別使人的弱光視覺增強,因此進化史中較多保留,每400人有3人就色盲。

    色盲的發現來源於一個意外,18世紀英國著名的化學家兼物理學家道爾頓在聖誕節的時候給他媽買了雙襪子,他自己認為是棕灰色的,而他媽卻說顏色過於鮮豔,是鮮紅色的不適合自己穿,詢問了周邊人之後道爾頓才知道是自己的視覺異常,也就是色盲,近現代科學家們才認識到這種先天缺陷來源於X性染色體基因突變,具備伴性遺傳(母親色盲,兒子必色盲,反過來推卻不一定)和交叉遺傳(父親的色盲可以透過女兒遺傳給孫子)的特徵。

    人類視網膜上分佈著兩類視覺細胞,視杆細胞和視錐細胞。視杆細胞對光的明暗變化比較明暗,對顏色不敏感,分佈在黃斑中央凹周圍,在弱光環境中人視覺的折光系統將光聚焦在視杆細胞上;視錐細胞則主要感受強光和顏色,分佈在黃斑中央凹處,強光中光線聚焦在視網膜黃斑中央,有紅綠藍三種色覺視錐細胞,一種顏色的光能引起一種某種主要的視錐細胞的反應,對其他兩種光稍有影響,於是就主要表現為相應的顏色,三原色的視錐細胞能識別多數可見光顏色,色盲的病理是因為視錐細胞一種或者多種型別減少所致,導致人無法識別某些或者全部的顏色,有不同的色盲型別,常見的有紅綠色盲、藍黃色盲、紅色盲、全色盲等。

    色覺的存在對於我們識別這個世界相當重要,但是並不是決定生物生存的因素,對於某些生物而言反而是又是。人類在夜晚時的視覺也主要是視杆細胞起作用,而不是視錐細胞,這時人看到的物體顏色也比較模糊,主要是明暗的差異,人在從強光環境到弱光環境的過程中,首先就是突然眼前變黑,視力調節時晶狀體將光聚焦在視網膜不同區域,照射在視杆細胞周圍才逐漸看清楚。部分色盲患者的視錐細胞缺失,但是帶來的卻有了更多的視杆細胞,使得部分色盲患者具有更好的夜間視力,對光線明暗變化非常敏感,因此在二戰時期有部隊專門招色盲患者。

    多數哺乳動物在進化的歷程中丟失色覺基因,導致它們色覺差,但是視網膜中的視杆細胞比人類還多,使它們有更強的夜間視力。自然界很多有毒的物種色彩鮮豔,是警示色,會使那些色覺發達的物種源裡它們,但是對於色覺差的動物來說,它們身周的光線強弱變化也很明顯,也很容易被發現,所以夜間貓科動物和蛇搏鬥也不是啥稀奇事。因此,色盲並不完全是壞事,所以在人類中有較高的比例,現代生活中因為城市建設有很多標誌色,色盲會成為一種障礙,可能導致交通安全等,因此有的國家和地區不允許色盲考駕照。

  • 2 # 青田視野

    色盲是一種很常見的遺傳病,這種遺傳病並不是人類獨有的,大多數的哺乳動物都是色盲,所以色盲具有普遍性。人類之所以保留了色盲基因,還是要從我們的祖先說起,哺乳動物出現的時間可以追溯到1.5億年前。這時候恐龍主宰了整個生態圈,所以早期的哺乳動物,都是在夜晚進行活動,為了適應夜晚的環境,哺乳動物就產生了相應的進化。

    從細胞的角度來看,哺乳動物的視網膜當中,存在著兩種感光細胞,一種是視杆細胞,一種是視錐細胞。視杆細胞和視錐細胞的區別,就是前者對於光線的強弱比較敏感,而後者則對色彩具有高解析度。但對於早期的哺乳動物來說,視錐細胞的作用有限,因為夜晚的弱光環境決定了視杆細胞的作用更大。

    恐龍滅絕後,哺乳動物有了更多的時間在白天活動,視錐細胞的作用就被無限的放大了。因為色彩的識別能力能讓一些哺乳動物更好地獲取食物,這些哺乳動物主要是靈長類。靈長類長期生活在森林當中,它們的食物主要是一些果實,果實的顏色有很多種,但成熟的果實一般趨於紅色。紅色的果實有更多的糖分,糖是一種生存的主要能量,如果能及時的發現成熟的果實,就代表更容易在野外的環境存活,所以分辨紅色的能力非常的重要。不過這種能力,早就被哺乳動物丟失了,但靈長類動物的出現,又讓這種能力重新被開發出來了。

    色彩識別能力被開發出來後不斷得到強化,然後一代一代的傳遞下去,當人類出現時這種識別色彩的能力早已成熟。但分辨紅色的能力有時會出現一些錯誤,因為分辨紅色的基因並不天生的,它是分辨綠色基因的一種特殊變異。從科學的角度來看,視錐細胞中的紅色視蛋白和綠色視蛋白靠的非常近,而且這兩個視覺蛋白都位於人的X染色體上。這很容易出現識別錯誤,導致許多人識別紅色能力弱,或者識別綠色能力弱,所以色盲基因其實是並不存在的。就目前的一些資料來看,患有紅綠色盲的人類佔到了總人類的8%,這個比例不僅遠高於其它的一些遺傳病,而且男性高於女性。這是因為男性的性染色體是XY,女性的是XX,只要男性的X染色體是有缺陷的,他一定就是色盲。而女性的X染色體可能也有缺陷,但只要另外一條X染色體正常,女性就不會表現出色盲或者色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蕭華考慮取消NBA全明星賽,球迷們答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