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虹攝庫爾斯克

    這種情況多出現在現代的美軍,特別是在伊拉克、阿富汗等地作戰過的美軍士兵,有些雖然已經部署結束,返回美國本土,但是仍然要求再從上戰場。

    這種問題其實是士兵在戰爭環境中所處的境遇和和平環境中所處環境巨大反差造成的!我們可以看一戰、二戰這種大規模的戰爭,由於戰場環境實在太惡劣,生死就是一瞬間的事情,士兵對於能夠返回家鄉其實是保有憧憬的。比如在一戰的凡爾登絞肉機作戰中,數以萬計的人死在了戰場,所以士兵對於這種生活其實是恐懼的,很少有返回本土後主動再要求去前線的,一般都是部隊輪換後強制要求士兵再上前線的,沒有一個老兵想在那種環境中再待一天。

    二戰的情況也是差不多,這種大戰環境下,後方的人們是堅決支援前方將士的,而返回家鄉的戰士也受到了英雄一般的尊重,所以二戰中計程車兵很少回去後有戰場症狀的,很多老兵都非常健康。

    但是,再後面的越南戰爭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了!越南戰爭在美國國內得不到支援,反戰聲音一直都有,在中後期甚至成為了社會的主流。這樣的話,那些從越戰中返回計程車兵並不能得到鄰里社會的認可,甚至是認為他們是殺小孩的劊子手。在這種主流社會反戰的情況下,這些老兵就不如他們二戰的前輩那樣受到尊重,很多人因此得了憂鬱症或戰場心理疾病。

    就像是史泰龍經典電影《第一滴血1》中那樣,這些人在和平但是對其敵對的社會中非常難受,很多人就希望回到越南的叢林中去,至少在那裡有戰友、有認可他們價值觀的人存在,覺得那裡才是自己的歸宿。還有一些美國越戰老兵在戰後繼續生活在泰國、緬甸等東南亞國家,就是這種心理的表現。

    而到了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中,雖然那裡也充滿了危險,但是總體上美軍佔據優勢,在那裡服役並不一定註定死亡,所以很多人也習慣了在戰地的生活,反而回到了和平的國內顯得一無是處。為了追求刺激或者是其他原因,也有不少老兵多次返回戰場,進行了多輪部署,最終其生命的歸宿會是在那抹黃沙中!

  • 2 # 英武

    所以在這裡簡單分析如下:

    這種心情完全可以理解,還不能說是有“異常心理”的範疇!

    2.但是,更多的是老兵想重返戰場,是因為在現實生活中,突然發現自己都無法安穩入睡,甚至特別懷念在戰場上緊張到令人窒息的環境,甚至會因為回憶戰場上慘烈的場面而“上癮”,甚至在現實生活中因為不能得到公正的待遇,從而出現“幻聽幻視”,感覺自己還是戰場上那個殺敵無數的英雄......

    其實,這個老兵群體,就患有戰後後遺症,即當初的即時心理應激反應沒有得到即時救治,在戰場後方沒有得到有效治療,從而返回地方後,即時心理應激反應症狀轉化為慢性的心理應激障礙!

    3.對於心理應激反應,一般的治療原則是:就近原則!當在戰場上,因為某場戰鬥慘烈,死傷無數後,倖存下來的戰鬥員,都會有一個短暫的心理應激反應。

    此時就是“即時心理應激反應”,表現為:多尿、尿等待、全身發麻無力、出虛汗、做噩夢......但,身體終究是自己的身體,過幾天就好多了。(有興趣可以看看《士兵突擊》許三多將毒販近身赤膊打死之後的反應,連續睡了三天三夜的橋段)。

    如果戰鬥員在即時心理應激反應障礙階段沒有在距離戰場比較近的後方醫院得到有效治療,則會慢慢讓戰鬥員出現:表面平靜,但睡不著、連續做噩夢、幻聽幻視等症狀。

    這個時候,就需要將這些戰鬥員後送到專業醫院進行救治,但往往這個時候,戰鬥員已經出現明顯的“慢性心理應激障礙”,出現:沉默不語、與和平生活不“相容”、甚至暴力傾向。

    所以,很多經歷過慘烈戰鬥的老兵,是不願意重返戰場的!但是,對於出現慢性心理應激障礙的戰鬥員(老兵),要設定情境或者鼓勵重返戰場去熟悉某段環境,然後在戰場上或者模擬的情境中進行治療。但這方面的治療,確實很難,最多的是就是模擬情境中“想辦法喚醒”戰鬥員。

    4.而對於現代戰爭來說,傷亡率到底有多大其實對於戰鬥員的感觸不深刻!為什麼?因為,現代資訊化戰爭之下,很多戰鬥員距離地方人員很遠,而因為發動戰爭一方都是資訊化戰局優勢的一方,比如美軍!原來的戰鬥比例是1:19算是比較高的比例了,但是美軍能夠做到1:200甚至更高的比例,這對於很多美國大兵來說,對方的犧牲、慘烈的場面,因為現代化武器而距離更遠,沒有近身赤膊的感受,所以心理應激反應,基本上都是輕微的、即時性的,不會有太多的影響。

    而這些老兵,當返回地方後,卻因為種種現實壓力,感覺自己有點兒跟不上時代發展,尤其是有一些老兵退役後,面對現實生活的窘迫,會想當然的選擇——逃避:感覺還是自己在戰場上更加舒服,更加有存在感!

    因此,很多老兵會選擇返回曾經戰鬥過的地方取看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線性代數和高數哪個更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