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明天的絢爛
-
2 # 李姓先生
在1941年6月22日德國進攻蘇聯之前,二戰的戰場主要還是在北非、西歐和東亞,參加戰爭的大國主要有德國、義大利、日本、中國、法國和英國,這個時候軸心國似乎在實力上還佔有一定的優勢,戰爭朝著有利於他們的方向發展。但也許是戰爭前期的勝利衝昏了他們的頭腦,或者是因為戰爭狂人本來就是無懼無畏,所以希特勒選擇了進攻蘇聯,日本選擇了偷襲珍珠港。(蘇德戰爭形勢圖)
我們都知道美國和蘇聯都是國土面積廣闊,人口眾多,資源豐富的世界性大國,這兩個國家在二戰之後都成為世界唯二的兩個超級大國。然而德國和日本就是敢於把這兩個國家給挑了,這不是自己找死的節奏嗎!蘇聯和美國的參戰完全改變了法西斯與反法西斯國家的力量對比,從這兩個國家參戰開始就註定了軸心國失敗的命運。(日本偷襲珍珠港)
而希特勒之所以會進攻蘇聯,主要還是因為希特勒完全低估了蘇聯的抵抗能力。希特勒認為蘇聯內部本身矛盾重重,蘇聯軍隊也不堪一擊,只要能利用閃電戰快速擊潰蘇聯軍隊並佔領莫斯科就可以使蘇聯失去抵抗能力。然而蘇聯人的抵抗意志在斯大林的領導下異常頑強,而且蘇聯擁有很大的戰略縱深,後期蘇聯的軍工生產能力也非常強大。同樣日本之所以敢於偷襲珍珠港,主要還是因為日本認為可以在珍珠港一舉全殲美國海軍主力,使美國喪失在太平洋上與日本抗衡的實力。不巧的是美國的航母當時不在珍珠港內,而當美國開動戰爭機器,其強大的軍工生產能力足以甩開日本幾十條街。(日軍偷襲珍珠港示意圖)
美國和蘇聯綜合國力之強大徹底改變了二戰雙方的實力對比,這也是為什麼說蘇德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爆發是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和法西斯力量對比發生改變的標誌。
-
3 # 妖鬼雜談錄
`蘇德戰爭與太平洋戰爭的爆發標誌著世界反法西斯力量與法西斯力量對比的改變這種看法是後人總結二戰程序提出的觀點,為何會有如此說法,個人看來有兩個主要的原因。
第一、從結果逆推過程,蘇德戰爭與太平洋戰爭分別使德國與日本從戰略進攻走向戰略防禦,最終導致戰爭的失敗。德國在歐洲戰場所向披靡,法國戰敗後歐洲陸地上幾乎無強國再能阻擋德軍前進的步伐,即便是英國也只能隔著英吉利海峽與德國互相轟炸,但是希特勒卻偏偏在此時轉向東方進攻蘇聯,結果將德國大部分力量都消耗在與蘇聯的東線戰場,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後,德軍在東線戰場就從進攻轉為防禦,兩線作戰的德軍開始出現疲態,而二戰德國的失敗也正是從東線戰場的失敗開始。
日本與美國的太平洋戰爭讓美國正式參加二戰,而太平洋戰爭的爆發也從世界範圍將歐洲戰場與東方戰場聯合起來,使第二次世界大戰名副其實。(之前是歐戰與中國的抗日戰爭,是基本獨立不聯絡的)。
同德國的失敗是從蘇德戰場開始一樣,日本的失敗也是從太平洋戰爭的失敗開始,轉折點是中途島海戰。從此之後日本從太平洋戰場從進攻轉向防守,而最終導致日本的失敗。
蘇德戰爭與太平洋戰爭的爆發最終導致德國與日本拉長戰線,拖垮了自己致使戰爭最終失敗。
第二、從綜合國力對比看,德日都低估了對手,將兩個綜合國力很強的大國拖入反法西斯一方德國與日本再戰爭前期都比較順利。
在勝利的節奏下德國錯估了蘇聯的抵抗力。蘇聯當時的戰備力量也許比德國稍差,但是戰爭潛力遠大於德國。
由於當時蘇聯內部剛經歷大清洗,加上內部矛盾重重,德國認為蘇聯不堪一擊,但是蘇聯國土廣闊,人口眾多,資源豐富,在經歷初期的挫折之後,蘇聯人在斯大林的領導下,抵抗力異常頑強。在國內經濟與工業轉入戰爭軌道之後,廣闊的國土與豐富的資源、人口為蘇聯前線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兵力與裝備。戰爭潛力遠遠大於德國。
如果德國進攻蘇聯是對雙方實力的錯誤估計的話,日本引爆與美國的太平洋戰爭著實是戰略失誤。
日本認為你可以在珍珠港全殲美國海軍主力,但是美國的地理位置使美國本土免遭戰火的騷擾,可以按部就班的發展自己的實力,而且美國開動戰爭機器後所展現的強大軍工能力不是日本甚至德國可以比擬。
美國在太平洋戰爭方面與日本開戰,在歐戰西線與德國開戰,在東線還支援著蘇聯,可見美國當時的軍工能力之強。
所以,德國與日本即便一時戰爭實力能趕得上蘇聯與美國,但是戰爭潛力完全無法與兩國相比。
回覆列表
蘇德戰爭與太平洋戰爭的爆發,標誌著當時兩個最具有影響力與戰鬥力國家(蘇聯與美國)的全面參戰。德國的裝甲師在歐洲平原上幾乎所向披靡,但是蘇聯軍隊憑藉著悍不畏死的精神,強大的軍事實力,並在斯大林格勒會戰中扭轉局面,後期憑藉強大的工業打造出“紅色裝甲洪流”的坦克軍團,加上地勢,氣候優勢,大敗德軍,德國損失慘重,幾乎喪失了其全部精銳。太平洋戰爭就更不用說了-_-||。兩超級大國的加入直接讓戰爭的天平向同盟國一方傾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