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259661154601

    常言道,讀書先越讀越厚,而後越讀越薄。寫文章也是一樣,先越寫越長,然後越寫越短。對於詩詞初學者,也要經歷這個過程,首先要能夠寫長,然後再越寫越好。

    對於古詩詞來說,句子相當於是最小的構成單位,所以想要精於此道,必然要有大量的詩句積累,這種積累一方面是讀別人的詩,另一方面是寫自己的詩。長詩要比短詩有更多的句子,所以寫一首長詩,便意味著積累了更多的句子。所以,先寫長、再寫好並不是說長詩一定就好,而是從鍛鍊的角度出發,認為寫長詩可以讓你受到更多的詩句訓練。

    按照這個說法,《詠鵝》四句18字,《靜夜思》四句20字,《出塞》四句28字,《天淨沙》五句28字,《長相思》八句36字。所以我們差不多可以仿寫一首八句40字的五言古詩了。

    《宿業師山房待丁大不至》這首詩可能並不是特別出名,在孟浩然的詩中也非極品,不過你若是用粵語有感情地把它讀出來,並假裝看風景,效果可能會有所不同。本詩全文如下:

    夕陽度西嶺,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

    樵人歸欲盡,煙鳥棲初定。

    之子期宿來,孤琴候蘿徑。

    全詩前六句均為寫景,後兩句點明主題,說我來你宿舍找你沒找到,就只好在山路上一邊彈琴一邊等你,丁大若是個女孩子看了這句子怕不是會少女心爆棚然後感動到哭。怪不得李白寫道“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孟山人的確是撩術高手。

    首先一二句“夕陽度西嶺、群壑倏已暝”,說夕陽下山了,群山突然變得昏暗。我們也寫夕陽下山了,但我們的夕陽沒有西嶺,最多隻有西樓可度;我們也看不到群壑,最多也就看到群樓。不過,若是隻想點明時間,倒也不必寫夕陽山嶺,因為對於夜生活豐富的現代人而言,路燈熄滅,才算是夜晚。

    說到這裡,我們必須先想一個問題,我們要寫什麼?孟夫子等丁大,等到太陽落山才意識到不能繼續等下去了。我們在外面嗨,等到路燈熄滅了才意識到應該回家,畢竟還有作業沒寫。那我們是怎樣意識到路燈熄滅的呢?因為我們的影子不見了,視野一片昏暗。所以,第一句有了:“長街滅人影,路燈皆已熄”。

    當然,我們這樣寫的創作邏輯與孟夫子是有區別的。在孟詩中,因為太陽落山,所以群壑才變得昏暗,這是事實的邏輯,卻非觀察的邏輯。實際上他不可能一直盯著太陽看,無從觀察太陽下山這個過程,他必然是先感受到“群壑倏已暝”,而後才意識到“夕陽度西嶺”,然後抬頭一看,果然如此。

    所以我們也不妨改變一下邏輯,將第一句改為“街燈熄無影,眾目倏然瞑”。注意,這是瞑目的“瞑”,本意是昏花、迷離,適合形容眼睛;孟夫子的“暝”字本意則為天色昏暗。

    天色暗了,眼睛看不到,其他感覺自然會變得敏銳,這一點,我們和孟夫子都遵從了感覺的指引。孟夫子寫道“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對於初次看這首詩的人不免產生錯覺:你晚上涼了關我滿清什麼事?我不聽、我不聽、我不聽……之類的。不過鬆月、風泉卻是清麗的意象,頗有怡然自得之感。

    但是我們作業沒寫完,自然不能像他那麼瀟灑,我們聽到的是汽車摩擦地面以及引擎的多普勒效應。但是,和孟夫子相同的一點是,我們都會感到冷。但孟夫子寫的涼,感覺還是蠻舒服的,我們要寫寒,所以才能感覺不舒服。那麼,堪當“寒”字的絕非松月,而是未化的冰雪。所以三四句也有了:“風雪生夜寒,路車聽滿驚”。

    對於這首孟詩,“滿清聽”三個字的確很難理解,若將聽理解為耳,將滿理解為“使之滿”,那“清”就成了耳的定語。若是寫成“滿聽清”便是滿耳的清麗之聲;若是寫成“聽滿清”,便有兩種解釋,一種將聽理解為聽見,那就是聽見的都是清麗的聲音;另一種則是理解為耳朵,則為耳朵裡都是清麗之聲,兩種解釋意思相同,而且似乎更加對仗。或許孟夫子在炫技玩疊韻也說不定。

    對於我們來說,眼前昏暗其實也就是一瞬間的事,隨後便慢慢適應黑暗的環境,孟夫子也是一樣,“樵人歸欲盡,煙鳥棲初定”,寫了樵夫都走光了,鳥兒都棲息了。我們也差不多,路上人影皆無,車也變得稀少,連路側的店家也幾乎都打烊了,再無白天繁鬧之場景。所以第三聯的韻腳,可落在一個“靜”字,即酒家復歸靜。那麼第三聯也出來了:“行人散作無,酒鋪復歸靜”。

    最後,孟夫子說“之子期宿來,孤琴候蘿徑”,我們的想法和他是絕對不一樣的,因為作業沒寫完,內心必然慌得一批,所以肯定不能這麼悠然自得,必然加快速度回家補作業。所以白話版本已經出來了:“作業沒寫完,回家加速行”,詩當然不能這麼寫。我們要交代一下事情的原委,作業沒寫是因為玩的太嗨,走得飛快是因為心存愧疚,故改為“貪樂學未習,心愧務疾行”。

    一首《玩XX太嗨想作業未寫》就此完成:

    街燈熄無影,眾目倏然瞑。

    風雪生夜寒,路車聽滿驚。

    行人散作無,酒鋪復歸靜。

    貪樂學未習,心愧務疾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土雞養殖的出路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