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蜀漢滅亡的罪魁禍首,可能許多人都會想到庸碌無能的劉禪,弄權誤國的黃皓,勞師北伐的姜維、冒失出戰的諸葛瞻等,但他們只是蜀漢走向滅亡的間接推手,而直接埋葬蜀漢的掘墓人則是那個,動不動我夜觀天象怎樣怎樣的“閒散顧問”光祿大夫譙周,也就是陳壽的老師。
因為,他靠著一張嘴,力排眾議,說降了劉禪,說降了蜀國朝中大臣,葬送了北地王劉諶抵抗鄧艾的一腔熱血,阻擋了霍弋欲起南中之軍救護國都的愛國之舉,更給鄧艾送上了一份驚天大功。
景耀六年(公元263年)冬,鄧艾率數千魏軍成功翻越陰平小道,江油守將馬貌不戰而降。因此,鄧艾得到糧草補充,部隊困境隨解。接著,鄧艾深憂日久生變,不敢停留整頓,又迅速率軍攻克綿竹、斬殺諸葛瞻父子,蜀軍防線隨之崩潰,鄧艾乘勝進擊,一舉佔領雒縣(今四川廣漢北),大軍逼近成都。
當日,劉禪忽聞近臣奏報:“城外百姓,扶老攜幼,哭聲大震,各逃生命。”因此,劉禪驚恐失據,立即招集文武大臣商議對策。
多數大臣認為:“成都兵微將寡,難以迎敵;不如早棄成都,奔南中七郡。其地險峻,可以自守,就借蠻兵,再來克復未遲。”
對此,光祿大夫譙周極力反對,南蠻之人反覆無常,加之平時不但沒有給予其恩德,還要徵收稅賦、兵員,又豈會忠心擁護朝廷,如果前去投靠,必生禍患。
接著,多數大臣又提議:“蜀、吳既同盟,今事急矣,可以投之。”
聞言,譙周又站出來反對,一國豈有兩個天子之說,如若前去,也只能以降臣身份自居。同時,魏國勢大,只有魏能滅東吳,而東吳無法滅魏。倘若東吳被魏所滅,再投降魏則是二次受辱。既然都是投降受辱,不如直接投降魏,丟臉也就丟一次而已。
群臣又問譙周:“如果鄧艾不接受投降,又該怎麼辦?” 譙周不以為然:“如今,東吳還未降服,魏國還要做給東吳看。所以,鄧艾不但會接受我們的投降,而且還會以禮相待。如果陛下降魏,魏國不封陛下的爵位土地,我會親自前往魏國首都,用古人的道義為您力爭。”
正所謂:“國君死社稷,卿大夫死位。” 譙周為何敢出此“亡國君辱”之論?只因劉禪視其為師,經常向他諮詢國家大事,他則一一引經據典給以答覆。所以,雖然譙周只是一個“顧問之類”的閒職,無權參政,卻頗得劉禪信任。
當譙周寫《仇國論》反對姜維勞師北伐後,劉禪便對姜維的北伐同樣心下生厭,隨借弄權的黃皓之手,欲罷黜姜維兵權,幸得秘書郎郤正出謀,姜維這才無奈前往沓中屯田避難。
然而,當時蜀國君臣不和的問題,已被魏國司馬昭麾下的謀臣看得一清二楚,這才有了三路伐蜀之舉。也可以說,魏國之所以決定三路大軍伐蜀,譙周才是真正的幕後黑手。
這時,劉禪五子北地王劉諶闖進朝議殿堂,厲聲大罵譙周:“偷生腐儒,豈可妄議社稷大事!自古安有降天子哉?”(注:劉禪共有七子,分別是長子劉璇 ,次子劉瑤,三子劉悰,四子劉瓚,五子即北地王劉諶,六子劉恂,七子劉璩。)
劉禪見兒子辱罵自己信任之人,心下不滿,當場責問:“大臣都認為應該投降,而你卻以血氣之勇,想讓滿城流血嗎?”劉諶毫無畏懼,大聲道:“如今成都還有數萬可用之兵,而且姜維大軍盡皆防守劍閣,若聞成都危險,豈能不來相救。如此以來,內外夾擊之下,定可大敗鄧艾。所以,不應該聽信腐儒譙周之言,而置先帝基業於不顧。” 劉諶之言若被採納,鄧艾又豈能取得滅國大功,或許他也不會因此而枉死。還真應了那句老話:“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但是,一心想著投降保命的劉禪,聞聽劉諶頗為針對譙周,因此更加氣憤,隨對他大聲叱責:“汝小兒豈識天時!”次日,劉諶深感無力迴天,隨先殺妻子而後自殺。
見此,朝中大臣再也無人敢提“救國之言”,更無人敢駁譙周之議。
期間,安南將軍霍弋聞信後,想率軍救援成都,但劉禪以成都已有準備為由,不準其所請。
接著,劉禪依照譙周之言,獻上皇帝印綬以及官員百姓名冊,向鄧艾軍投降,並下詔令姜維、廖化、張翼、董厥等將領投降,蜀漢就此徹底滅亡。
對於譙周勸主投降的舉動,東晉名士孫綽深為不恥:“自為天子而乞降請命,何恥之深乎?”明末思想家王夫之則憤然痛斥:“人知馮道之惡,而不知譙周之為尤惡也……周之罪通於天矣,服上刑者唯周……”更有後人將譙周同大奸相秦檜相提並論:“宋無秦檜誰下金牌, 蜀有譙周慣修降表。”
綜上所述,譙周不但是蜀漢滅亡的罪魁禍首,而且還是蜀漢滅亡的幕後黑手。無論他出於什麼樣的目的,或為民,或為私,但“勸主投降”這種吃裡爬外的舉動,依舊頗受世人詬病。雖自詡通曉天文,頗通天象,但為何未曾預測到蜀中亂象,而導致太子劉璇及全家被害;又為何未能看出黃皓的小人嘴臉;更未有預測五胡亂華之能。所以,其所謂的夜觀天象之言,只不過是為了誘導劉禪投降的藉口罷了。
提到蜀漢滅亡的罪魁禍首,可能許多人都會想到庸碌無能的劉禪,弄權誤國的黃皓,勞師北伐的姜維、冒失出戰的諸葛瞻等,但他們只是蜀漢走向滅亡的間接推手,而直接埋葬蜀漢的掘墓人則是那個,動不動我夜觀天象怎樣怎樣的“閒散顧問”光祿大夫譙周,也就是陳壽的老師。
因為,他靠著一張嘴,力排眾議,說降了劉禪,說降了蜀國朝中大臣,葬送了北地王劉諶抵抗鄧艾的一腔熱血,阻擋了霍弋欲起南中之軍救護國都的愛國之舉,更給鄧艾送上了一份驚天大功。
景耀六年(公元263年)冬,鄧艾率數千魏軍成功翻越陰平小道,江油守將馬貌不戰而降。因此,鄧艾得到糧草補充,部隊困境隨解。接著,鄧艾深憂日久生變,不敢停留整頓,又迅速率軍攻克綿竹、斬殺諸葛瞻父子,蜀軍防線隨之崩潰,鄧艾乘勝進擊,一舉佔領雒縣(今四川廣漢北),大軍逼近成都。
當日,劉禪忽聞近臣奏報:“城外百姓,扶老攜幼,哭聲大震,各逃生命。”因此,劉禪驚恐失據,立即招集文武大臣商議對策。
多數大臣認為:“成都兵微將寡,難以迎敵;不如早棄成都,奔南中七郡。其地險峻,可以自守,就借蠻兵,再來克復未遲。”
對此,光祿大夫譙周極力反對,南蠻之人反覆無常,加之平時不但沒有給予其恩德,還要徵收稅賦、兵員,又豈會忠心擁護朝廷,如果前去投靠,必生禍患。
接著,多數大臣又提議:“蜀、吳既同盟,今事急矣,可以投之。”
聞言,譙周又站出來反對,一國豈有兩個天子之說,如若前去,也只能以降臣身份自居。同時,魏國勢大,只有魏能滅東吳,而東吳無法滅魏。倘若東吳被魏所滅,再投降魏則是二次受辱。既然都是投降受辱,不如直接投降魏,丟臉也就丟一次而已。
群臣又問譙周:“如果鄧艾不接受投降,又該怎麼辦?” 譙周不以為然:“如今,東吳還未降服,魏國還要做給東吳看。所以,鄧艾不但會接受我們的投降,而且還會以禮相待。如果陛下降魏,魏國不封陛下的爵位土地,我會親自前往魏國首都,用古人的道義為您力爭。”
正所謂:“國君死社稷,卿大夫死位。” 譙周為何敢出此“亡國君辱”之論?只因劉禪視其為師,經常向他諮詢國家大事,他則一一引經據典給以答覆。所以,雖然譙周只是一個“顧問之類”的閒職,無權參政,卻頗得劉禪信任。
當譙周寫《仇國論》反對姜維勞師北伐後,劉禪便對姜維的北伐同樣心下生厭,隨借弄權的黃皓之手,欲罷黜姜維兵權,幸得秘書郎郤正出謀,姜維這才無奈前往沓中屯田避難。
然而,當時蜀國君臣不和的問題,已被魏國司馬昭麾下的謀臣看得一清二楚,這才有了三路伐蜀之舉。也可以說,魏國之所以決定三路大軍伐蜀,譙周才是真正的幕後黑手。
這時,劉禪五子北地王劉諶闖進朝議殿堂,厲聲大罵譙周:“偷生腐儒,豈可妄議社稷大事!自古安有降天子哉?”(注:劉禪共有七子,分別是長子劉璇 ,次子劉瑤,三子劉悰,四子劉瓚,五子即北地王劉諶,六子劉恂,七子劉璩。)
劉禪見兒子辱罵自己信任之人,心下不滿,當場責問:“大臣都認為應該投降,而你卻以血氣之勇,想讓滿城流血嗎?”劉諶毫無畏懼,大聲道:“如今成都還有數萬可用之兵,而且姜維大軍盡皆防守劍閣,若聞成都危險,豈能不來相救。如此以來,內外夾擊之下,定可大敗鄧艾。所以,不應該聽信腐儒譙周之言,而置先帝基業於不顧。” 劉諶之言若被採納,鄧艾又豈能取得滅國大功,或許他也不會因此而枉死。還真應了那句老話:“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但是,一心想著投降保命的劉禪,聞聽劉諶頗為針對譙周,因此更加氣憤,隨對他大聲叱責:“汝小兒豈識天時!”次日,劉諶深感無力迴天,隨先殺妻子而後自殺。
見此,朝中大臣再也無人敢提“救國之言”,更無人敢駁譙周之議。
期間,安南將軍霍弋聞信後,想率軍救援成都,但劉禪以成都已有準備為由,不準其所請。
接著,劉禪依照譙周之言,獻上皇帝印綬以及官員百姓名冊,向鄧艾軍投降,並下詔令姜維、廖化、張翼、董厥等將領投降,蜀漢就此徹底滅亡。
對於譙周勸主投降的舉動,東晉名士孫綽深為不恥:“自為天子而乞降請命,何恥之深乎?”明末思想家王夫之則憤然痛斥:“人知馮道之惡,而不知譙周之為尤惡也……周之罪通於天矣,服上刑者唯周……”更有後人將譙周同大奸相秦檜相提並論:“宋無秦檜誰下金牌, 蜀有譙周慣修降表。”
綜上所述,譙周不但是蜀漢滅亡的罪魁禍首,而且還是蜀漢滅亡的幕後黑手。無論他出於什麼樣的目的,或為民,或為私,但“勸主投降”這種吃裡爬外的舉動,依舊頗受世人詬病。雖自詡通曉天文,頗通天象,但為何未曾預測到蜀中亂象,而導致太子劉璇及全家被害;又為何未能看出黃皓的小人嘴臉;更未有預測五胡亂華之能。所以,其所謂的夜觀天象之言,只不過是為了誘導劉禪投降的藉口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