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打工那點事

    作為一個資深製造業從業者,來說一下機械化的影響。

    從製造業角度來看,人工智慧是發展趨勢。我們來看一下,對於公司而言人工智慧取代人力勞動的優勢:

    首先,人工智慧代替人力勞動解決了目前所有大型電子廠面臨的勞動力短缺問題,彌補了用工空缺,擺脫了對不可持續的廉價勞動力的依賴。

    其次,解決了人工成本不斷上漲的壓力,減少了公司對於人力資源這一塊的開支,提高了公司的利潤。

    另一方面,就整個經濟發展環境來看,工業自動化及產業轉型升級是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個國家目前大力推行的發展戰略,自動化是大勢所趨。而人工智慧是實現智慧製造的重要載體。比如富士康的無人工廠。

    不可否認的是,人工智慧的大量投入使用,意味著大量勞動力的失業,特別是基層勞動力。但是,這並不代表就不需要人的存在。

    有采訪問過富士康Quattroporte郭臺銘,未來20年哪些職業會消失?郭臺銘曾說:“消失不消失不重要,重要的是說你能不能夠去適應環境的改變”。也就是說人要隨著環境的改變而改變,如果你改變不了環境,那你就得去適應環境。不要低估人類的主觀能動性,即使真到了人工智慧取代普通工人的時候,社會上肯定會有更多依舊依賴於人力的工作。人工智慧的發展,必然會湧現新興的行業和與之配套的新興的職位。畢竟,技術發展的作用是解放生產力,讓勞動力去從事更加高收益的工作。

  • 2 # 孟珍

    謝謝邀請。現在的工廠全機械化,工人怎麼辦?當年不是就有工人砸機器的事兒嗎?機器替代人工,是人類智慧發展的必然結果,這種趨勢,在人們開始使用工具的時候就已經註定了。機器替代人工,本來就是為了減少人的體力勞動,使人類從體力勞動向腦力勞動轉化。就是為了使人類由低階向高機進化和發展。因此,提高自身的文化知識水平,爭取能跟上人類發展的腳步是唯一可以努力的方向。隨著人類智慧的發展,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收入的差別會越來越大,甚至以後會發展到沒有體力勞動一說。那時候所有的人工操作都會成為人身活動的體育鍛煉。一些沒有文化知識只會幹些粗活的人會淪落到靠吃勞保低保為生,那時候人的勞動創造的價值會大幅度提高,每一個勞動的人都可以養活成百上千甚至更多的人。那時候的人都以勞動可以創造更多的價值為榮,而不會去爭著佔有勞動果實。因為那些東西自己根本消受不了。反正都是給人享受的,人們使用你的產品就是對你的肯定,大家的肯定就是對自己最好的報答。而那些勞動的人享受的早已不是勞動成果,而是勞動本身。

  • 3 # 試駕時間

    當你無路可走的時候,哪條路都能走了。工廠從勞動密集型製造轉變到人工智慧製造,被取代的工人咋辦?

    製造方式的改變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緩慢發展的過程,而這一過程實際上也給曾經為相同崗位工作的工人提供了深入學習並完成自我提升的機會。但我們能像老闆們那樣抓住時代前行的脈搏,鼓足勇氣打破自己內心深處的思維壁壘嗎?

    因循守舊的企業一定會被淘汰,茫然無措的人也一定會被淘汰,只有與時俱進勇於改變自我的企業和個人才能安身立命。從古至今,消失的工種不勝列舉,茶馬古道成了歷史名片、鹽幫和碼頭文化被計入史冊,挑夫、青紅幫早已煙消雲散了。但我們從來沒有聽說,離開哪個崗位人都無事可幹了,人能想到人工智慧,也能想到被人工智慧後的人生安排。

    即使城市的席位已被佔滿,還有農村廣闊的而肥沃土壤安放你孤單的靈魂。當你無路可走的時候,哪條路都能走了。

  • 4 # 隱啊隱

    工業自動化飛速發展使得很多原夲人工操作的崗位被替代,曾經在煤礦遇到一個現象,煤礦挖煤裝置沒有按需要採購配備或者配備了卻沒全力執行生產,問及礦上工作人員回覆說靠煤礦為生工人家庭很多,寧棄機械也得讓工人有活幹有飯吃,描述不定完全準確但就是這麼個意思,這也算較早暴露出的問題和應對措施吧!先不論這種現象的屬性,但較直觀反映出工業裝置升級對普通工人生存的影響,這種趨勢深度廣度上步伐愈來愈快。對於人囗數量少、社會福利保障制度成熟完善的國家也許是種福音,但對於中國人囗基數大、社會福利制度不成熟、務工生存人數較多,經濟體制轉軌期的國家來說這個問題引發的連鎖反應真不能忽視!

    我覺著首先應該從意識形態領域抓起,淨化社會風氣,以勤儉節約為美以奢侈浪費為醜,以品德優良為榮以敗金低俗為恥,以勤勞致富為夲以好逸惡勞為末。其次擴大義務教育範圍,儘早實現十二年全國義務教育並嘗試大學義務教育。再次抓緊完善社保制度,努力提高國家相關補助額度,完善醫療保障同時加強藥品、就醫價格的管控。這樣社會形成良好風氣、人們擁有正確的價值觀,同時解決了人們生存的一些最基本問題,在此基礎上根據產業變化,從宏觀政策上引導人們動腦出力,促使一些機械無法替代產業精細化、上層次發展,總之無論何時何種情形,勤勞才能致富是恆古不變之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AI大潮來臨之際,智慧手機行業到底該如何擁抱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