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白酒市場,茅臺跟五糧液被稱為“雙壁”,兩者分別是中國白酒的醬香型和濃香型的代表。
五糧液產於四川宜賓市,公元1368年,宜賓人陳氏總結出秘方,時稱“雜糧酒”,後因它是集大米、糯米、小麥、玉米、高粱五種糧食之精華釀造的,由晚清舉人楊惠泉改名為“五糧液”。現在五糧液由宜賓五糧液有限公司釀製。
茅臺酒獨產於中國貴州,據史載,茅臺古鎮一帶早在公元前135年就生產出令漢武帝“甘美之”的枸醬酒,這便是醬香型白酒茅臺酒的前身。新中國成立後政府把合併三家廠房成立了國營茅臺酒廠,從此茅臺酒廠不斷髮展壯大,並被尊為國酒。茅臺“費時費力”的獨特而又複雜的釀造工藝也使得其價格一直居高不下。
在早幾年,五糧液曾經是中國白酒界的老大,曾經一度讓國酒茅臺黯然失色。而現在,茅臺酒股價一路飛漲,市值已經是五糧液的三倍,五糧液雖然苦苦追趕,但是與後來居上的茅臺差距卻越來越大。
曾經紅極一時的五糧液
茅臺和五糧液,在中國都是大眾認可度較高的高階白酒而且,前幾年五糧液的市場佔有率可能會更高些,
應該說,那時候五糧液是遠遠領先於茅臺的,其實這也不難理解,在本世紀初的頭幾年,經濟發展還不是那麼的快,人們的消費水平還不算太高,五糧液靠著自身親民的品牌效應,把廣告打到了全國各個地區,商場覆蓋率極高,而且價格上也有優勢,在物質遠不如今天豐富的當時,人們不用花很多的錢就能買到名酒五糧液,這是五糧液受歡迎的很大原因。但是這種情況並沒有維持很久,隨著經濟發展的增速和人們的消費觀念變化,茅臺的優勢漸漸凸顯出來。
茅臺的反超
2005年,是茅臺和五糧液競爭的一個轉折點。那年茅臺淨利潤為11.69億元,第一次超過了五糧液。雖然在銷售額上,五糧液比茅臺多了25個億,但是淨利潤卻少了4個億。
這還僅僅是開始,隨後的幾年裡,茅臺開始展現出它驚人的賺錢能力。從2013年以後,五糧液的盈利基本上已經無法與茅臺相抗衡,五糧液再也趕不上茅臺了。白酒市場上再也無人可以匹敵,成為了兩市上當之無愧的股王,總市值也快接近7000億,穩居滬深兩市市值排名前十位,而此時的五糧液,總市值卻不足茅臺的三分之一。
五糧液為何放光不在?
產品策略不同
五糧液和茅臺,首從產品的分類上就有不同,五糧液走的品類多樣打入市場。目前,五糧液一共有6個主打的品牌,其中包括71個小種類,包括五糧醇、金六福、瀏陽河等等。
曾經,五糧液依靠眾多品類的子品牌大局擴張,實現了遠超過茅臺的市場佔有率和銷售額,穩坐市場一哥的位子,但是品種多也為後來五糧液下滑埋下了伏筆。不知節制的開發新品酒,使得五糧液的核心價值品牌不斷地被稀釋,人們對五糧液品牌信任度也不斷的下滑。為了銷售,五糧液甚至打出了倒貼模式,但是這已經是沒用了。
也正是由於五糧液的品牌沒有以前這麼強的辨識度,冗雜的產品種類大大的拖累的五糧液提升自己的空間。
茅臺專營單一
而反觀茅臺,一直以來都沒有變化,應該說,茅臺所走了路子,是“以不變應萬變”。
茅臺從“一曲三茅四醬”到“1+3”戰略,即1個世界級茅臺,3個重點系列酒(茅臺王子酒、茅臺迎賓酒以及賴茅),茅臺的產品戰略始終聚焦酒業的大單品。
而且,買過茅臺酒的人也知道,茅臺酒的包裝極為簡潔樸實,從來不是靠外表的包裝華麗來吸引外人的眼球。更給人一種低調內涵而不失尊貴的感覺。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經濟發展十分的迅速,人們的生活好了,消費能力也跟著提了上來。以前,像國酒茅臺很少能進入普通百姓家,而十幾年後的現在,價格不再是問題,消費升級從熱帶動了茅臺的銷量。價格早已經不再是消費者追逐品牌口碑、提高生活質量的阻礙,中高階白酒炙手可熱,茅臺在白酒市場的自然也就越來越受歡迎。
中國的消費升級,使得這兩家白酒公司的不同的產品戰略在不同時期形成不同的市場反應。
在面對市場消費升級的變化下,茅臺的所做的是,將品牌效應都聚焦在多年精心打造的單品,配合自身的“不增加銷售量;不增加經銷商;不降低出廠價格”的三不原則,其公司的業績一直在穩定增長,股價一直向高,市面上茅臺酒被炒的價格一直漲,但是依舊是買不到,而且陳年茅臺甚至都跟其股票一樣,都具有的“收藏價值”了。一瓶50年的茅臺陳年酒,甚至都能賣到2萬以上。現在的茅臺,其毛利率高達90%。
現在的茅臺,可謂是如日中天,而且這種好勢還會一直持續下去,只是五糧液就不是這麼樂觀了。說到底,還是自身的產品定位問題,當經濟發展了,時代在不斷的進步的時候,人們的消費觀念也在不斷地進步,只有時時的把握好市場的動態和人們消費觀念的變化,緊跟著做出決策,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才能越來越好。
在中國的白酒市場,茅臺跟五糧液被稱為“雙壁”,兩者分別是中國白酒的醬香型和濃香型的代表。
五糧液產於四川宜賓市,公元1368年,宜賓人陳氏總結出秘方,時稱“雜糧酒”,後因它是集大米、糯米、小麥、玉米、高粱五種糧食之精華釀造的,由晚清舉人楊惠泉改名為“五糧液”。現在五糧液由宜賓五糧液有限公司釀製。
茅臺酒獨產於中國貴州,據史載,茅臺古鎮一帶早在公元前135年就生產出令漢武帝“甘美之”的枸醬酒,這便是醬香型白酒茅臺酒的前身。新中國成立後政府把合併三家廠房成立了國營茅臺酒廠,從此茅臺酒廠不斷髮展壯大,並被尊為國酒。茅臺“費時費力”的獨特而又複雜的釀造工藝也使得其價格一直居高不下。
在早幾年,五糧液曾經是中國白酒界的老大,曾經一度讓國酒茅臺黯然失色。而現在,茅臺酒股價一路飛漲,市值已經是五糧液的三倍,五糧液雖然苦苦追趕,但是與後來居上的茅臺差距卻越來越大。
曾經紅極一時的五糧液
茅臺和五糧液,在中國都是大眾認可度較高的高階白酒而且,前幾年五糧液的市場佔有率可能會更高些,
應該說,那時候五糧液是遠遠領先於茅臺的,其實這也不難理解,在本世紀初的頭幾年,經濟發展還不是那麼的快,人們的消費水平還不算太高,五糧液靠著自身親民的品牌效應,把廣告打到了全國各個地區,商場覆蓋率極高,而且價格上也有優勢,在物質遠不如今天豐富的當時,人們不用花很多的錢就能買到名酒五糧液,這是五糧液受歡迎的很大原因。但是這種情況並沒有維持很久,隨著經濟發展的增速和人們的消費觀念變化,茅臺的優勢漸漸凸顯出來。
茅臺的反超
2005年,是茅臺和五糧液競爭的一個轉折點。那年茅臺淨利潤為11.69億元,第一次超過了五糧液。雖然在銷售額上,五糧液比茅臺多了25個億,但是淨利潤卻少了4個億。
這還僅僅是開始,隨後的幾年裡,茅臺開始展現出它驚人的賺錢能力。從2013年以後,五糧液的盈利基本上已經無法與茅臺相抗衡,五糧液再也趕不上茅臺了。白酒市場上再也無人可以匹敵,成為了兩市上當之無愧的股王,總市值也快接近7000億,穩居滬深兩市市值排名前十位,而此時的五糧液,總市值卻不足茅臺的三分之一。
五糧液為何放光不在?
產品策略不同
五糧液和茅臺,首從產品的分類上就有不同,五糧液走的品類多樣打入市場。目前,五糧液一共有6個主打的品牌,其中包括71個小種類,包括五糧醇、金六福、瀏陽河等等。
曾經,五糧液依靠眾多品類的子品牌大局擴張,實現了遠超過茅臺的市場佔有率和銷售額,穩坐市場一哥的位子,但是品種多也為後來五糧液下滑埋下了伏筆。不知節制的開發新品酒,使得五糧液的核心價值品牌不斷地被稀釋,人們對五糧液品牌信任度也不斷的下滑。為了銷售,五糧液甚至打出了倒貼模式,但是這已經是沒用了。
也正是由於五糧液的品牌沒有以前這麼強的辨識度,冗雜的產品種類大大的拖累的五糧液提升自己的空間。
茅臺專營單一
而反觀茅臺,一直以來都沒有變化,應該說,茅臺所走了路子,是“以不變應萬變”。
茅臺從“一曲三茅四醬”到“1+3”戰略,即1個世界級茅臺,3個重點系列酒(茅臺王子酒、茅臺迎賓酒以及賴茅),茅臺的產品戰略始終聚焦酒業的大單品。
而且,買過茅臺酒的人也知道,茅臺酒的包裝極為簡潔樸實,從來不是靠外表的包裝華麗來吸引外人的眼球。更給人一種低調內涵而不失尊貴的感覺。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經濟發展十分的迅速,人們的生活好了,消費能力也跟著提了上來。以前,像國酒茅臺很少能進入普通百姓家,而十幾年後的現在,價格不再是問題,消費升級從熱帶動了茅臺的銷量。價格早已經不再是消費者追逐品牌口碑、提高生活質量的阻礙,中高階白酒炙手可熱,茅臺在白酒市場的自然也就越來越受歡迎。
中國的消費升級,使得這兩家白酒公司的不同的產品戰略在不同時期形成不同的市場反應。
在面對市場消費升級的變化下,茅臺的所做的是,將品牌效應都聚焦在多年精心打造的單品,配合自身的“不增加銷售量;不增加經銷商;不降低出廠價格”的三不原則,其公司的業績一直在穩定增長,股價一直向高,市面上茅臺酒被炒的價格一直漲,但是依舊是買不到,而且陳年茅臺甚至都跟其股票一樣,都具有的“收藏價值”了。一瓶50年的茅臺陳年酒,甚至都能賣到2萬以上。現在的茅臺,其毛利率高達90%。
現在的茅臺,可謂是如日中天,而且這種好勢還會一直持續下去,只是五糧液就不是這麼樂觀了。說到底,還是自身的產品定位問題,當經濟發展了,時代在不斷的進步的時候,人們的消費觀念也在不斷地進步,只有時時的把握好市場的動態和人們消費觀念的變化,緊跟著做出決策,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才能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