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在下德誠讀金庸

    在《出師表》中,諸葛亮表達了兩層意思:一是表達了對劉備的知遇之恩無以為報,而欲報之於劉禪的深厚感情;二是表達了“攘除奸兇,北定中原,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堅定決心。

    諸葛亮在奏章一開頭,就開門見山簡要敘述了當今天下面臨的形勢: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後,諸葛亮點明瞭“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再引申到,勸導皇帝納忠言、明刑賞、親賢臣,遠小人。

    在這裡,有人可能會覺得諸葛亮是臣子,劉禪是皇帝,諸葛亮是不是沒擺正自己的位置,甚至是不是有跋扈不臣之心?

    其實你想錯了。劉備白帝城託孤,諸葛亮正是在盡託孤之責,所以他才會不顧忠言逆耳,苦口勸諫皇帝。

    接下來,諸葛亮話鋒一轉,開始自述先帝對自己的知遇之恩: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再下來,諸葛亮講述先帝臨終的囑託,自己受命以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這一段話,正是這篇奏章的主旨,也就是全篇的中心思想。

    其中,有四個關鍵詞:“攘除奸兇”、“北定中原”、“興復漢室”、“還於舊都”。前兩個詞是手段,後兩個詞是目的。

    於是,諸葛亮正式提出興師北伐: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

    至此,一代忠臣諸葛亮的形象躍然紙上:中國曆代之士大夫,受人之託,忠人之事。雖明知事不可為,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我讚美這種士大夫精神,這是我們中國最可寶貴的精神之一。

    諸葛亮千載不朽,其《出師表》亦千載不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沉香手串要不要盤?盤玩步驟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