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是指體溫(肛溫)超過38度,孩子發燒原因有很多,感染、炎症、腫瘤,以及代謝免疫等原因均可引起發燒,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發燒的原因和處理措施也不一樣。對家長來說,判斷孩子發燒原因很難,又該如何應對?
三個月以上的孩子
如果在家觀察,判斷孩子精神狀態很重要,如果精神不好也要去醫院。判斷孩子精神好相對簡單一些,如果孩子還有勁玩,會跟大人互動,那說明精神還不錯。
但要判斷孩子精神不好就沒那麼容易了,發燒會讓很多孩子昏昏欲睡,很難判斷是真的精神不好了,還是發燒讓孩子犯困,醫生有時都判斷不準,家長就更難了,如果自己心裡沒底還是早點上醫院,不要有僥倖心理。
如果你根據自己的判斷選擇在家裡觀察,又該如何應對呢?
發燒會讓孩子不舒服,家長看到孩子昏昏欲睡,滿臉通紅,一摸孩子渾身發燙,很多都是心急如焚,搞不清楚孩子是不是什麼得了重病,即便知道是自愈性的病毒感染,也會擔心燒得厲害會不會出問題。
孩子發燒家長焦慮是正常的,兒科醫生面對自己孩子發燒也一樣會焦慮,焦慮和擔心也會讓很多家長做不理性的選擇,比如自己給孩子吃上抗生素,或者跑到醫院要求醫生給孩子打針。
但其實,發燒雖然會讓孩子不舒服,但目前並沒什麼證據能證明發燒會給孩子造成傷害,也不會燒壞腦子,除非是少見的熱性驚厥持續狀態和中暑。相反,體溫升高可以減少孩子體內微生物的複製和繁殖,也可以提高人體的炎症反應,有利於致病微生物的清除,發燒對孩子的病情恢復是有利的。
大家也可能注意到,孩子的發燒比成人頻繁很多,原因是孩子的免疫系統不完善,沒接觸過的細菌病毒更容易造成感染,所以容易發燒。發燒是免疫系統起作用的表現,孩子的免疫系統也在和病菌接觸過程中不斷完善,等孩子大了,發燒的頻次也會越來越少,所以發燒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
既然發燒是有利的,所以不要一發燒就立馬想著給孩子退燒,而且有些病毒感染之後就是要燒好幾天,退燒藥只能短期內將溫度降低一些,不能預防熱性驚厥,也不能縮短生病的過程,你急或者不急,總還是要燒那幾天。
那退燒藥有什麼作用呢?就是改善孩子的舒適度。我們大人也都發過燒,有時候38℃就覺得非常難受,頭痛,渾身無力,話都不想說一句,不過孩子對發燒的耐受能力似乎強於大人,有的孩子39℃的時候她一樣可以玩。
那什麼時候給孩子用退燒藥呢?當孩子覺得很不舒服的時候。但每個孩子對發燒的耐受能力不一樣,所以用藥的時機也可以不一樣,中國最新的指南的意見是體溫39度就可以用,或者發燒讓孩子明顯不舒服也可以用。
因為退燒藥也可能產生副作用,一般不推薦在38.5℃以下給沒有其他基礎疾病的孩子用藥,但對有心肺功能不全、貧血、糖尿病或遺傳代謝性疾病的孩子,因為發燒會加快代謝,也會增加氧氣的消耗量,產生更多的二氧化碳,增加心輸出量,為避免心衰,代謝不穩定等情況,可以在38.5℃之前用藥。發燒也容易誘發癲癇發作,所以有癲癇的孩子也應該更早給藥。
無論是WHO,還是美國兒科學會,還是中國的發熱指南,都認為布洛芬和對乙醯胺基酚是對兒童相對更安全的退燒藥,布洛芬只能用於6個月以上的孩子,而且不要給頻繁嘔吐、脫水的孩子用,以免產生腎損害,對乙醯胺基酚可用於3個月以上的孩子,對嘔吐的孩子也可以用栓劑。
中國以前的指南認為對超高熱的孩子,可以交替使用這兩種藥,但去年最新的指南已經明確不推薦聯合或者交替使用這兩種退燒藥了,因為這樣會增加用錯藥或用量的風險。所以建議只選用一種,用藥量和方法參考說明書使用即可,不要自行減量或加量。
發熱伴隨代謝的增加,水分需求增大,無論是否使用藥物,都應該讓孩子多喝水,不願意喝水的孩子也可以試試淡一點的果汁,出汗多也可以喝口服補液鹽。
穿衣服要穿輕薄能吸汗的,厚度以孩子舒適為度,可以開空調,不能給發燒的孩子捂汗。退熱貼並不能退熱,溫水擦浴這樣的物理降溫退燒效果有限,還可能增加孩子的不適,如果不是因為穿太多衣服、中暑等體溫過高的情況,不建議使用。因為孩子面板嬌嫩,酒精可能經皮吸收引起中毒,不能用酒精擦浴,也不要自己在家給孩子吃抗生素。
自己在家處理最重要的還是要觀察孩子的精神反應,覺得精神反應不好了就應該去醫院,如果孩子發燒的同時有頭痛、脖子硬、抽搐、喉嚨痛、耳朵疼、身上出皮疹或淤斑,反覆嘔吐、腹瀉等伴隨症狀,也應該去醫院。2歲以下的孩子持續發燒超過24小時,2歲及2歲以上的孩子持續發燒超過3天也應該去醫院,任何年齡體溫反覆超過40℃,或者其他自己心裡沒底的情況也要去醫院。
總結下來就是,發燒對孩子病情有利但會引起不適,應對發燒要注意孩子精神反應,警惕一些嚴重疾病的表現,超過了39度或孩子不舒服時可以用退燒藥,發現不對勁、心裡沒底就上醫院,其它事情孩子怎麼舒服怎麼來。
發燒是指體溫(肛溫)超過38度,孩子發燒原因有很多,感染、炎症、腫瘤,以及代謝免疫等原因均可引起發燒,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發燒的原因和處理措施也不一樣。對家長來說,判斷孩子發燒原因很難,又該如何應對?
三個月以上的孩子
如果在家觀察,判斷孩子精神狀態很重要,如果精神不好也要去醫院。判斷孩子精神好相對簡單一些,如果孩子還有勁玩,會跟大人互動,那說明精神還不錯。
但要判斷孩子精神不好就沒那麼容易了,發燒會讓很多孩子昏昏欲睡,很難判斷是真的精神不好了,還是發燒讓孩子犯困,醫生有時都判斷不準,家長就更難了,如果自己心裡沒底還是早點上醫院,不要有僥倖心理。
如果你根據自己的判斷選擇在家裡觀察,又該如何應對呢?
發燒會讓孩子不舒服,家長看到孩子昏昏欲睡,滿臉通紅,一摸孩子渾身發燙,很多都是心急如焚,搞不清楚孩子是不是什麼得了重病,即便知道是自愈性的病毒感染,也會擔心燒得厲害會不會出問題。
孩子發燒家長焦慮是正常的,兒科醫生面對自己孩子發燒也一樣會焦慮,焦慮和擔心也會讓很多家長做不理性的選擇,比如自己給孩子吃上抗生素,或者跑到醫院要求醫生給孩子打針。
但其實,發燒雖然會讓孩子不舒服,但目前並沒什麼證據能證明發燒會給孩子造成傷害,也不會燒壞腦子,除非是少見的熱性驚厥持續狀態和中暑。相反,體溫升高可以減少孩子體內微生物的複製和繁殖,也可以提高人體的炎症反應,有利於致病微生物的清除,發燒對孩子的病情恢復是有利的。
大家也可能注意到,孩子的發燒比成人頻繁很多,原因是孩子的免疫系統不完善,沒接觸過的細菌病毒更容易造成感染,所以容易發燒。發燒是免疫系統起作用的表現,孩子的免疫系統也在和病菌接觸過程中不斷完善,等孩子大了,發燒的頻次也會越來越少,所以發燒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
既然發燒是有利的,所以不要一發燒就立馬想著給孩子退燒,而且有些病毒感染之後就是要燒好幾天,退燒藥只能短期內將溫度降低一些,不能預防熱性驚厥,也不能縮短生病的過程,你急或者不急,總還是要燒那幾天。
那退燒藥有什麼作用呢?就是改善孩子的舒適度。我們大人也都發過燒,有時候38℃就覺得非常難受,頭痛,渾身無力,話都不想說一句,不過孩子對發燒的耐受能力似乎強於大人,有的孩子39℃的時候她一樣可以玩。
那什麼時候給孩子用退燒藥呢?當孩子覺得很不舒服的時候。但每個孩子對發燒的耐受能力不一樣,所以用藥的時機也可以不一樣,中國最新的指南的意見是體溫39度就可以用,或者發燒讓孩子明顯不舒服也可以用。
因為退燒藥也可能產生副作用,一般不推薦在38.5℃以下給沒有其他基礎疾病的孩子用藥,但對有心肺功能不全、貧血、糖尿病或遺傳代謝性疾病的孩子,因為發燒會加快代謝,也會增加氧氣的消耗量,產生更多的二氧化碳,增加心輸出量,為避免心衰,代謝不穩定等情況,可以在38.5℃之前用藥。發燒也容易誘發癲癇發作,所以有癲癇的孩子也應該更早給藥。
無論是WHO,還是美國兒科學會,還是中國的發熱指南,都認為布洛芬和對乙醯胺基酚是對兒童相對更安全的退燒藥,布洛芬只能用於6個月以上的孩子,而且不要給頻繁嘔吐、脫水的孩子用,以免產生腎損害,對乙醯胺基酚可用於3個月以上的孩子,對嘔吐的孩子也可以用栓劑。
中國以前的指南認為對超高熱的孩子,可以交替使用這兩種藥,但去年最新的指南已經明確不推薦聯合或者交替使用這兩種退燒藥了,因為這樣會增加用錯藥或用量的風險。所以建議只選用一種,用藥量和方法參考說明書使用即可,不要自行減量或加量。
發熱伴隨代謝的增加,水分需求增大,無論是否使用藥物,都應該讓孩子多喝水,不願意喝水的孩子也可以試試淡一點的果汁,出汗多也可以喝口服補液鹽。
穿衣服要穿輕薄能吸汗的,厚度以孩子舒適為度,可以開空調,不能給發燒的孩子捂汗。退熱貼並不能退熱,溫水擦浴這樣的物理降溫退燒效果有限,還可能增加孩子的不適,如果不是因為穿太多衣服、中暑等體溫過高的情況,不建議使用。因為孩子面板嬌嫩,酒精可能經皮吸收引起中毒,不能用酒精擦浴,也不要自己在家給孩子吃抗生素。
自己在家處理最重要的還是要觀察孩子的精神反應,覺得精神反應不好了就應該去醫院,如果孩子發燒的同時有頭痛、脖子硬、抽搐、喉嚨痛、耳朵疼、身上出皮疹或淤斑,反覆嘔吐、腹瀉等伴隨症狀,也應該去醫院。2歲以下的孩子持續發燒超過24小時,2歲及2歲以上的孩子持續發燒超過3天也應該去醫院,任何年齡體溫反覆超過40℃,或者其他自己心裡沒底的情況也要去醫院。
總結下來就是,發燒對孩子病情有利但會引起不適,應對發燒要注意孩子精神反應,警惕一些嚴重疾病的表現,超過了39度或孩子不舒服時可以用退燒藥,發現不對勁、心裡沒底就上醫院,其它事情孩子怎麼舒服怎麼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