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單文鋒中國山水畫
-
2 # 小盧影城
主要包括宗教文學、英雄史詩、騎士文學、和城市文學。 一部手抄的拉丁文《聖經》中世紀歐洲宗教文學作品數量龐大且種類繁多。《聖經》高居神授人錄的寶座,自然是其中最重要的。中世紀通行的《聖經》是諸多神學家反覆編纂和修訂而成的,以拉丁語(天主教會)和希臘語(東正教會)寫就。《聖經》由《舊約》和《新約》兩部分組成,在整個中世紀統攝著一切文化活動。《聖經》的版本非常多,著名的包括“七十賢士譯本”和“拿西山抄本”等。這些不同版本的聖經內容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別。9世紀初時羅馬教會編纂的“通俗拉丁文譯本”聖經成為天主教的法定本《聖經》。在16世紀宗教改革時期,《聖經》被大量譯成各種其他語言。
中世紀大部分宗教文學都是在聖經故事和使徒行傳的基礎上擴充的,價值不大。相反,一些基督教的神學家的宗教著述豐富了宗教文學的內涵。聖奧古斯丁(354年-430年)被認為是基督教的先哲之一,他的著述在中世紀廣泛流傳,最重要的是具有自傳性質的《懺悔錄》與宗教著作《上帝之城》。儘管其中大量充斥著對上帝的虔敬溢美之詞,但這兩部作品在西方文學上都起到了開風氣的重要作用。另一位著名神學家聖托馬斯·阿奎那(1258年-1260年)的《神學大全》和《反異教大全》雖然是神學範疇,卻有很多哲學上的深刻見地,在文學理論上也有一定貢獻。西班牙神學家貢薩洛·德·貝爾塞奧(1195年-1247年)是學士詩的鼻祖,一生創作了許多聖母讚歌。他的文風簡練,很少使用拉丁語中冗繁的修辭。代表作品《聖母顯聖記》。
中世紀宗教文學中最為盛行的題材是宗教劇,這也是教會普及宗教知識、煽動宗教情緒最有效的方式,內容也往往乏善可陳。法國、英國、德國等地宗教節日上都有宗教劇演出。出於宣傳的需要,這些宗教劇大多摒棄拉丁文,而採用各國的地方性語言,演出的地點也逐漸移至教堂之外的世俗社會,宗教劇是歐洲近代戲劇的雛形。 中世紀歐洲是英雄史詩極度繁榮的時期,許多國家、民族最早的史詩都在這一時期出現。
回覆列表
城市文學是指封建社會後期,適應城市居民需要而產生的一種文學內容大多描寫市民社會的生活和悲歡離合的故事,反映市民階層的思想和願望。城市文學是從歐洲的中世紀開始發展的,然後是在法國盛行。
城市文學是指以城市生活和城市居民為主要表現物件的文學,其內容圍繞凸顯城市特點,這一中心向不同層面展開。包括勾勒城市風貌,書寫城市印象,表現已與鄉村的都市生活形態彰顯物質慾望,描寫個體都市體驗以及刻畫各類市民形象等。
城市文學的本質與特色,歸根結底,決定與城市的本質與特色,城市生活濃厚的政治色彩,商業色彩以及大眾化色彩,經由創作主體心靈的感受與投射,賦予城市文學文字相應的文化風貌,功利性世俗性,娛樂性,構成了古代城市文學最核心的意義要素。
中國現代文學裡的城市是個與鄉土相對的概念,他用一種城市的口吻來描寫一種現代的想象。
歐洲11世紀前後城市的再度繁榮是文藝復興運動的標誌,20世紀上半夜,現代化城市的繁榮出現在美國這種巨型城市,更加體現了人類的能力和野心,當然也埋下了城市危機的種子,21世紀,隨著交通通訊的高度發達,隨著諸多衛星城的迅速崛起,中心城市的危機是否有人稱之為病態的城市,並推論出城市終結的結論。但當代中國城市正處在發展方興未艾的階段,市中心的地租正在興奮階段,它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問題。
宋代小說和話本是典型的城市文學。明代是古代城市文學的另一個高潮期出現了以《金瓶梅》,《三言》等為代表的所謂市人小說。
清末民國初期出現在中國現代大都會上海的通俗文學流派,鴛鴦蝴蝶派和禮拜六派,這一流派不限於戀愛小說,還有武俠小說,問題小說,諷刺小說,黑幕小說等等,在文學評價的意義上,具有快速性,針對性和時尚性。
20世紀20~40年代的上海出現了一次城市文學的高潮,與金牌的鄉土小說和鄉土文化中的城市小說構成了鮮明的對比,像駱駝祥子那樣的小說,其主人公的核心價值就是傳統的農民價值,以身體能量換取生活資料,他身上沒有覺醒的城市意識,更無法進入官僚城市的上層,因此,只能是一個個人主義的末路鬼。
20世紀海派文學,無論是早期的張志平,葉靈鳳還是中期的劉納歐、穆時英等,其作品都充分發表現了現代都市主題,這些主題主要是建立在現代市民慾望基礎上的誘惑之女性主題,利益之商業主題,暴力之革命主題,還有建立在個人感官基礎上的觀看之流浪主題,休閒之消費主題。
中國國家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了城鎮化道路的構想,城市的建設和發展已經成了當代中國的重要命題,這無疑為當代中國城市文學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和契機,與此同時以“北上廣深”為代表的中國一線城市,不僅為中國的城市文化,也為世界的城市文化提供了新的經驗和新的可能,這是中國當代城市文學的新生產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