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半空多給

    孩子搶別人的東西或者自己的東西被人搶,都是孩子天性的表現,是從基因中帶來的,這個並不能用簡單的“自私”兩個字來描述,所以首先我們要承認這種現象存在的合理性。

    接下來就要說說,怎麼用人類後天的思想或者說文明來影響著所謂的“自私”。

    孩子搶東西,或者在公共場合苦惱,不遵守紀律等等,這種不遵守人類現有的社會規則的表現,稱為無規則意識。在六歲以下的孩童身上,表現尤為明顯。

    而建立起良好的規則意識,先要從自我意識開始。簡單來說就是區分什麼是你,什麼是我,在到什麼是你的,什麼是我的?我與你之間是有區別而且有各自的領域,要知道人與人之間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也就是分寸感。

    作為父母,要時時刻刻給予孩子這種自我意識的強調,解釋所謂邊界,所謂分寸。

    例如當自己的小孩搶別人東西的時候,你要制止,把東西拿回來還給別人,而當別的小孩搶自家孩子的東西的時候,你要去保護她,不能夠允許別人來搶奪。

    有的家長可能因為面子上過不去,當別人孩子搶了自己孩子的東西,她會跟自己的孩子說,算了算了我們讓給他玩一下。其實這是不對的,這讓孩子分不清什麼是邊界。

    邊界感往後發展出來的自我意識再到之後的規則意識,幾乎是一個人在孩童時期心理發展最重要的一個部分。

  • 2 # 親子心理師徐婧英

    其實,不只搶玩具,對於6歲以下的孩子來說,任何不可愛的表現,比如打人、粘人等等,都可以歸結到安全感不足。

    有句話說:孩子不可愛,是因為缺少愛!

    對6歲以下的孩子來說,如果缺乏父母高質量的陪伴,如果不能從父母那裡得到足夠的安全依戀,就會內心不安定,情緒總是起伏、波動,有攻擊性。

    所以,父母一定要意識到這一點,多多陪伴孩子,參與到孩子的遊戲、玩耍中,讓孩子從父母那裡得到足夠的安全感,才能內心安定平和,遇事不急不躁,不任性對待。

  • 3 # 育兒臺

    孩子經常有這5個細節表現,說明內心是非常自卑的,父母要儘早對他進行引導。

    1.對別人的話比較敏感

    內心自卑的人,往往對別人說的話十分敏感,總覺得是在針對他,無形之中給自己帶來巨大的壓力,比如找同學借東西時候被人拒絕了,孩子會感覺對方是在排斥自己,或者父母在批評孩子時講了一句無心的話,孩子會過度揣摩,越來越想不開。

    2.不敢嘗試新鮮事物

    一般而言,孩子都有比較強烈的好奇心,對於新鮮事物是比較感興趣的,自信的孩子會很勇敢去嘗試,就算失敗也不會害怕,而自卑的孩子連嘗試的勇氣都沒有,因為他們擔心自己一旦失敗就會被人看笑話,從而對新鮮事物充滿了畏懼。

    3.不敢發表自己的觀點

    有的孩子其實很優秀,但因為內心充滿自卑感,他們不敢表現自己,比如課堂上老師提問的時候生怕被老師看到自己,即使心裡有很好的答案,孩子也因為不自信而擔心自己說不好,不敢主動表達自己的觀點。

    4.外面慫家裡橫

    有一類孩子,在家裡人面前表現得十分蠻橫,彷彿誰欠了他什麼似的,而面對外人的時候,就會十分膽怯,連大聲說話都不敢,這種典型的“窩裡橫外面慫”的孩子,很有可能就是因為自卑。由於自卑心理的影響,孩子在外面是比較怯懦的,會被別人嘲笑,而回到了家裡,孩子就會將自己的負面情緒顯露出來。

    5.總喜歡挑別人毛病

    有的孩子特別奇怪,總是見不得別人好,喜歡無端的批評指責他人,總要挑別人的毛病才行,這樣的行為其實也是自卑的表現,是因為缺乏內在的自信,所以要在外在形成一種“保護機制”,透過否定別人來肯定自己。

    對於自卑的孩子,父母的引導十分關鍵,給父母兩點建議。

    1.幫助孩子更加全面客觀的認識自己

    孩子自卑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大多是因為對自己的認知不全面,而這一般是來源於父母對孩子的認知,如果父母總是對孩子的外貌、智商、能力加以否定,孩子對自己的認知也就是負面的,從內心否定自己,陷入自卑的情緒。所以,父母要幫助孩子正確全面認識自己,讓孩子更加了解自己,好的表現別吝惜誇獎,而壞的方面也要及時指正,這樣才會對孩子的性格有好的幫助。

    2.幫助孩子去構建自己價值觀體系

    除了對自己認知不全面會導致自卑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孩子太在意他人的看法,沒有自己的判斷力,所以父母要幫助孩子建立他自己的價值觀體系,知道別人的話有幾分真有幾分假,不會輕易被他人影響自己的判斷,更不會因為別人的三言兩語就變得敏感多疑,孩子的內心才會變得強大起來。

  • 4 # Lily0826

    我女兒26個多月,以前她從來不搶別人玩具的,甚至有段時間,別人搶她的,她反而會主動讓出去。

    最近一兩個月,她在遊樂場裡開始搶別人的玩具了,比她小的她搶,比她大的她也搶。

    我倒沒有覺得她自私或缺乏安全感。這麼小的孩子,她的行為會經常發生變化的,只要她沒有傷害他人的行為,大人多觀察就行了。

    比如,無論她搶別人的,還是別人搶她的,大人制止,並告訴她們不可以搶別人的東西,遊樂場的設施是公用的,要輪流玩。

    至於她自己的玩具,她有自主權,我尊重她的選擇,不會強迫她分享,被搶走了也支援她要回來。

  • 5 # 每天一句毒雞湯

    您描述的是孩子搶別人的玩具嗎?具體問題還要具體分析。是搶別的孩子的玩具那過來玩,是一直玩還是隻在乎搶這個動作?不要輕易給孩子下定論,一定是要多觀察,確認後在有針對性的去引導。安全感,多陪伴孩子,尤其是父親,給孩子營造高大威猛的榜樣。安全感,一般都不太自信,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孩子也會更自信。父母的陪伴一定是安全感的良藥。

  • 6 # 鈴蘭王強

    孩子搶玩具,估計孩子是幼兒園小班中班左右年齡。

    1、幼兒的任何不良行為,從育兒角度和兒童心理成長角度,我們不建議輕易的隨便評價孩子,更不認同任何的標籤式的定論。

    2、孩子幼兒心理,沒有定型的人格與品質。一切都是在家庭和外界互動中逐步的形成中。

    3、搶玩具,意味著 孩子已經具有了擁有和保護的意識能力。即 孩子認可的事物大腦思維具有了想要獲得的需求,有了需求就激發動機產生行為 去索要。

    但針對 是自己能得到的,還是別人的物品不可以隨便拿, 當孩子大腦思維中不具有這個區分能力的時候,為了單純滿足自己的需要,就會發生動手直接去拿別人的玩具。在外人的眼裡和社會經驗的概念就是“搶玩具”

    4、一個孩子搶玩具,第一次發生這個 行為的時候 是幼兒大腦思維發育和心理發育階段的正常普遍狀態。 接下來就算家長訓練培養教育的作用了。

    透過家庭互動,繪本故事,親子游戲和家庭育兒模式等,引導和訓練孩子 明白什麼是 自己擁有的,什麼是別人擁有的, 對喜歡別人的物品的時候應該是什麼方式更符合社會秩序和作人原則。 這就是育兒的內容。三歲看小,七歲看老,說的就是育兒中對孩子作人品質的教育的結果。 三歲孩子的行為表現就是最好體現這個家庭育兒家教的風格模式。等孩子七歲的時候表現的品質人性特點將會影響到此孩子的未來一生。

    綜上所述,小孩搶玩具,只能說明這個孩子沒有得到正確 的培養訓練。孩子既不懂自己與他人的邊界,更不會與外人交流互動,更不會尊重別人。只會任性妄為。更體現證明了這個孩子父母在育兒陪伴過程的太多空白和錯誤。

  • 7 # 溫柔辣媽2018

    首先,孩子搶玩具並不一定就是自私的表現,也可能就是孩子間的一種互動,只是孩子還不懂很多社交規則,需要父母做出引導。

    其次,搶玩具也分幾種情況。第一,孩子在家如果是獨生子女,還沒有學會和其他人分享東西,會自然而然的認為,東西都是自己的,跟自私這個詞沒有關係;第二,二胎家庭中,孩子的爭搶更加頻繁,即是二胎子女間的一種互動,也是孩子在慢慢適應這種逐漸被分攤的資源的過程;第三,如果孩子習慣性搶玩具,確實可能是由於安全感缺失而造成的,他需要用這種方式來證明自己,來博得關注。

    最後,父母的態度很關鍵。

    面對不同情況,父母都應該站在理解孩子的角度。先接納孩子這種行為,進而分析原因,再進行區別性處理。

    如果孩子不懂分享,父母就應該在家對孩子進行社交訓練,並經常讓他分食物,分餐具,加入到更多與家人分享東西的環節,讓他了解分享的樂趣,進而樂於跟別人分享。

    如果是二胎家庭孩子間的爭搶,父母則應該預留出孩子們自己處理事情的時間,讓他們先摸索一下處理方法和相處辦法,再給予公平合理的分配,讓孩子在一次爭搶中,學會更多相處道理。

    如果孩子習慣搶別人東西,父母就要留心從自身醒悟道理,是自己太溺愛包辦?還是自己給孩子安全感不足。要是溺愛太多,就想辦法給孩子建立規則,要是安全感不足,就給予孩子更多陪伴和關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天龍八部黃日華版片頭曲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