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還挺有意思

    六國分別是:韓,趙,魏,楚,燕,齊六國。

    1、南韓

    南韓(公元前403——公元前230)周朝的諸侯國之一,是戰國七雄之一,與魏國、趙國合稱三晉,國君為姬姓韓氏,是晉國大夫韓武子(晉武公叔父)的後代。公元前453年,晉國的韓、趙、魏三家大夫滅智伯荀瑤,瓜分晉地,是為晉陽之戰。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認,正式位列於諸侯,南韓建立,建都於陽翟(今河南禹縣)。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國,遷都新鄭(今河南鄭州)。前325年魏惠王與韓宣惠王(韓威侯)在巫沙會面,並尊為王。前230年南韓被秦國所滅,所在地設定潁川郡。

    2、趙國

    趙國(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2年),中國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戰國七雄之一。國君嬴姓趙氏,為商朝名臣飛廉(蜚廉)次子季勝之後,原為趙侯。至造父以下六世至奄父,奄父生叔代,叔代以下五世至趙夙,趙夙孫趙衰事晉獻公之子重耳。

    趙衰隨重耳逃亡十九年,重耳返國為晉文公,趙衰任國政。趙衰卒,其子趙盾嗣;趙盾卒,其子朔嗣。朔子趙武於晉平公十二年(前546年)為晉國正卿,趙武傳趙景叔,趙景叔傳趙鞅,即趙簡子(前518年—前458年),趙簡子傳趙襄子(前457年—前425年)。

    趙烈侯六年(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周威烈王始命趙烈侯趙籍為侯。至趙武靈王(前325年—前299年)始稱王,至王遷,前222年,滅於秦國。

    3、魏國

    魏國(公元前403——公元前225年),是戰國時期的諸侯國,屬戰國七雄之一。姬姓,魏氏。自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冊封為侯、前344年稱王、至前225年為秦國所滅,一共一百七十九年。它的領土約包括現時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陝西、河北的部分地區。

    當時它西鄰秦國,東隔淮水、潁水與齊國和宋國相鄰,西南與南韓交錯接界、南面有鴻溝與楚國接壤,北面則有趙國。魏國始都安邑(今山西夏縣),公元前364年,魏惠王從安邑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此後魏國亦稱梁國。

    4、楚國

    楚國(公元前1115年—公元前223年)是先秦時期位於長江流域的諸侯國,國君為羋姓、熊氏。周成王時期,封楚人首領熊繹為子爵,建立楚國。(公元前1115年—公元前223年)是先秦時期位於長江流域的諸侯國,國君為羋姓、熊氏。周成王時期,封楚人首領熊繹為子爵,建立楚國。

    楚國在周文、武之世開始崛起,奄有江漢,史稱“大啟群蠻”。前704年,熊通僭越稱王,是為楚武王。楚成王時,楚國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顯強盛。楚莊王時,任用虞邱子、孫叔敖等賢臣,問鼎中原、邲之戰大敗晉國而稱霸,開創春秋時期楚國最鼎盛的時代。

    進入戰國,楚悼王任用吳起變法,一時間兵強馬壯,初露稱雄之勢。 楚宣王、楚威王時期,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東至大海,南起南嶺,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蘇北部、陝西東南部、山東西南部,幅員廣闊。楚國至此進入了最鼎盛時期。

    5、燕國

    燕國(公元前1044年-公元前222年),中國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戰國七雄之一。 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滅商後,封其弟姬奭於燕地,是為燕召公。前7世紀,燕國向冀北、遼西一帶擴張,吞併薊國後,建都薊(今北京市)。燕國國祚八百二十二年,在諸侯列國中始終處於中下游地位。

    前222年,秦滅趙,陳兵易水,燕太子丹暗派荊軻刺秦,最終失敗,荊軻被殺,秦王嬴政大怒,即命王翦發兵攻燕,燕王喜率公室衛軍逃遼東。秦王政派王賁率軍進攻遼東,虜燕王喜,燕國滅亡。秦在燕地設漁陽郡、右北平郡、遼西郡及遼東郡等。

    6、齊國

    齊國是周代諸侯國,是中國歷史上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被周天子封為侯爵,分為姜姓呂氏齊國和田齊兩個時代。疆域為今山東。始封君為周武王國師、軍師太公望。左丘明的《左傳·襄公二十七年》、《國語·鄭語》和司馬遷的《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共同評價為春秋四大國之一。

    公元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列為諸侯,姜姓呂氏齊國為田氏取代,田和正式稱侯,仍沿用齊國名號、世稱“田齊”,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在戰國中晚期稱王(曾一度稱東帝)。前221年,齊王建向秦王嬴政投降,秦國統一六國,齊國滅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今中外哪些魔術師能排前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