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雯雯聊熱劇

    我是餘雯雯,一愛好歷史的女孩,我來說說我的看法吧,不正確之處還望大家原諒,並給我指出來,我好學習。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建立不簡單啊,朱元璋打天下也非常的艱難,朱元璋也要常年的和陳友諒,張士誠,大元朝做鬥爭。當年朱元璋集團在打敗了元軍,攻取了集慶以後,面對這坐鎮兩湖的陳友諒,還有張士誠。那麼先打誰呢?那個時候,實力最強的是陳友諒,朱元璋還是選擇了陳友諒,為何?

    本身而已,張士誠的地盤靠近朱元璋的地盤,所有很多人都建議先攻打張士誠,畢竟張士誠容易對付一點,先易後難。但是朱元璋不這麼想,他經過對比分析得出結論:陳友諒速來驕傲自大,而張士誠氣量狹小,兩者相比,志驕則好生事,器小則無遠圖,故先攻陳友諒。

    而朱元璋這一戰略想法得到了軍事劉伯溫的支援,劉伯溫也認為,張士誠是一個沒有野心的人,如果先攻打張士誠的話,那麼陳友諒必定會從湖北出兵攻擊朱元璋,那麼陳友諒就可以坐收漁翁之利了,如果先攻打陳友諒,張士誠必定不會去幹預,只會坐著自己一畝三分地的。

    還有就是陳友諒在殺了徐壽輝後,有殺了大將趙普勝,搞得手下軍士人心惶惶的,其實陳友諒盤踞長江上游,正是朱元璋的上方,如果陳友諒要攻打朱元璋的話,出兵朝發夕至,很快的 ,對朱元璋的威脅很大,何況也是陳友諒主動挑起了與朱元璋的生死大戰,朱元璋沒有理由懼戰。

    綜上,朱元璋先打陳友諒是有道理的,古語有云:“英雄出於亂世,富貴險中求”啊,朱元璋的先打陳友諒這一戰略思想確實極具風險,不過好在朱元璋在鄱陽湖大戰中擊敗了陳友諒,為大明朝的建立打下來堅實的基礎。

  • 2 # 醉愛侃足球

    因為朱元璋知道,他的真正對手不是張士誠,也不是那個徒有其表的徐壽輝,朱元璋真正最忌憚的是徐壽輝身後的陳友諒。

    其實對於先攻打陳友諒還是張士誠的決策,朱元璋帳下的文武官員還是有爭議的。

    當時絕大部分人認為應該先打張士誠,因為他的實力弱得多。俗話說,柿子要挑軟的捏。張士誠非常富有,可以透過先拿下張士誠獲取大量財富,擴張自己勢力以後再和陳友諒決戰。這看起來似乎是一個非常完美的戰略計劃。

    可為什麼朱元璋偏偏選擇先攻打強大的陳友諒,而不攻弱小的張士誠呢?

    這時候朱元璋體現他天才戰略眼光的時候到了,他認為應該先打陳友諒,然後再打張士誠。

    朱元璋首先讚賞了那些主張先打張士誠的人,說你們說的也有道理,但你們想過沒有?

    張士誠是一個度量極小,且沒有遠見的人。而陳友諒雖然比較驕縱,但是很有戰略眼光。

    如果先打張士誠,陳友諒知道唇亡齒寒的道理,他一定會全力來支援張士誠,到時候朱元璋背腹受敵,兩面作戰可就麻煩了。

    而如果是先打陳友諒,以張士誠的性格他肯定不會去救陳友諒,只要拿下陳友諒,剩下的張士誠被消滅只是時間上的問題。

    事實證明朱元璋的戰略計劃是完全正確的,當朱元璋全力攻打陳友諒的時候,張士誠只是派了幾千人假裝支援陳友諒,做做樣子就走了。最終朱元璋戰勝了陳友諒,張士誠也自然不在話下。

    縱觀整個中國古代歷史,很多人在實際的決策中猶豫不決,很容易受他人的意見而影響。三國中實力強勁的袁紹和袁術就是因為好謀無斷、無遠見導致最終被滅亡,陳友諒和張士誠也是如此。

    朱元璋厲害的地方就在於,他不僅自己有非常獨特的戰略眼光,而且敢於力排眾議堅持自己的看法,不隨大流受他人影響。無數歷史故事告訴我們,真理往往站在少數人的那一邊。

    朱元璋能夠成為最終的勝利者不外乎兩點。

    第一個就是因為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很多人從農民起義當了領袖以後,思想就開始膨脹了,忘了自己有幾斤幾兩。有一點勢力就想著稱王稱帝,最先稱帝的人往往最先滅亡。

    第二個就是因為先打陳友諒。朱元璋在選擇該先打陳友諒還是張士誠的決策上簡直就是教科書一般的戰略眼光。這讓他不僅戰勝了兩個強勁的對手,還趁機擴大了自己的實力。

    朱元璋高瞻遠矚,他只務實,不圖虛。朱元璋充分利用時間不斷壯大自己,有如此見識的人,他不奪天下,試問誰能得天下呢?

  • 3 # 塵埃讀歷史

    我認為朱元璋選擇先打陳友諒的主要原因有三個:

    第一,陳友諒是禍頭,這場戰爭就是他搗鼓出來的。

    第二,陳友諒是打魚的出生愛冒險,但疑心重,張士誠賣鹽的常謹慎且肚量窄。要是老朱去打張士誠,陳友諒這冒失鬼肯定去救,那樣朱元璋就腹背受敵。要是去攻陳友諒,張士誠那小生意人肯定坐山觀虎鬥,老朱就可以放開手跟陳友諒幹。

    第三,打敗了陳友諒,就會造成對張土誠的強大軍事威懾,使其不敢輕舉妄動,東面威脅自然而解;可要是打敗了張士誠,陳友諒這個冒險大王更瘋狂了,他就敢拼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企業盤,監控盤,NAS盤,家用盤具體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