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客矢解
-
2 # 夢旖江南月
這個觀點不對,英國是歐洲乃至世界海權的絕對霸主,法國則一直是Continental的霸主,英國一直不懷好意,對歐洲實行大陸平衡政策,法國一直屈居老二位置,拿破崙時曾挑戰英國強權但以失敗告終,自此法國就一心經營Continental,其實力一直雄居Continental魁首,可以說他們是死對頭,也可以說他們是都老牌帝國主義,用相愛相殺來形容最好不過。
而德國,義大利是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他們因為自羅馬滅亡以來就四分五裂,直到二次工業革命前夕才算勉強統一,不過經過整合後,德國實力爆表,在打敗歐洲第一陸軍強國法國之後建立帝國政府,隨著實力的上升,德國不滿足於自身的尷尬處境,沒有發展資本主義的足夠市場和原材料,又受日不落帝國的壓制,要發展,必須要打破英國的霸權,可惜的是德國跟法國一樣走上了一條錯誤的道路,海權一直控制在英國手裡,德國要想取得勝利優勢,必須先獲得陸上霸權,這就要對沖傳統的Continental強國,俄國,尤其是法國,才能與英國做最終的決戰,受到威脅的英法與俄國締結協約,力圖壓制新興的德國發展的勢頭,德國也不甘,就拉來奧匈帝國做幫手,順便叫義大利湊個數,結成三國同盟,意在對抗三國協約,這樣兩幫人馬湊齊只等機會到來,首先打破這個平衡與寧靜的是巴爾幹半島的薩拉熱窩事件,點燃了爭奪巴爾幹半島的霸權的戰爭,兩幫都被捲進來,進行了為時四年的第一次歐洲大戰,後來因為範圍擴大到亞洲,又有美國日本中國等參戰,才演變為世界大戰,至此新興的帝國主義與老牌帝國主義展開了一場爭奪歐洲霸權乃至世界霸權的戰爭,這是新舊帝國主義因為利益不平衡引發的,是非正義的!
-
3 # 歷史系旅法師
因為地緣因素和歷史因素。
你看看,在德意志還四分五裂的時候,英法已經開始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了,而德國並沒有趕上這個時期。
在20世紀初一戰爆發之前,英國法國和其殖民地就佔據了超過地球三分之一的土地,可以說那個時代就是英法的時代,英法就是話事人。
而殖民能力就是基於海權的強大,強大的海軍,強大的海外商隊,眾多的海外領土。
當德國統一的時候發現自己來晚了,德意志民族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大放光彩,已經成為了世界第二大工業國,工業產值頂八個日本,佔世界近七分之一,論人口,德華人口和出生率都碾壓當時英法,你讓德國這位歐洲新秀如何咽得下這口氣?
美國當時也崛起了,但是說要替代英法,他只需要等待即可,因為美國生在了天選之地的美洲,周邊都是弱雞,安心發育等待時機做老大。
而身處歐洲樞紐位置的德國不行,他們要的生存空間只能用劍去奪。
德國的傳統陸權強國拉攏了同為德意志文化圈的奧匈帝國,以及意呆利,作為盟友,而意呆利對於海權的要求也僅限地中海,奧匈帝國更是傳統陸權國家,僅對巴爾幹和東歐有興趣。
所以說德國只能開啟戰爭,想透過在一戰中擊敗法國,複製普法戰爭來向英法索取海外權益,成為陸海雙修國家,才能成為世界級大國。
在一戰之前的突尼西亞,摩洛哥,巴爾幹,同盟國和協約國的摩擦逐漸加劇,而一切的起點是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對英法的殖民地和勢力範圍有巨大欲望,戰爭已經不可避免。
然而陸戰打成了絞肉機,海戰公海艦隊也無法突破英國的海軍牢籠,德國的夢想只能被絞殺:20年之後,老子還是一條好漢!
回覆列表
有這種說法。
歐洲傳統陸上強國有法國,沙皇俄國。新興陸上強國有德國,英國則是歐洲老牌海洋強國,不過英國同新型陸上強國的矛盾在殖民地和幫助盟國方面(協約國),未在本土發生戰爭;日本在亞洲,但是當日本擊敗晚清北洋艦隊(當時遠東數一數二強大的鐵甲艦隊)時在戰爭後半段加入了協約國,美國等也在大西洋西岸,太平洋東岸興起海上勢力。義大利說不上新興和老牌,可以勉強稱為強國,畢竟有野心就是狼。奧匈帝國就算不上是資本主義國家了,同土耳其一樣是封建制未完全瓦解,且影響本國發展的帝制社會。
法國同德國的矛盾由來已久,拿破崙在歐洲的擴張時期,德國還未統一,有德意志,奧地利之分,德意志吞併奧地利以後才有的德國,拿破崙之後法國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以及共產主義的出現,法國出現了“巴黎公社”革命,最終德國支援梯也爾鎮壓了這次共產主義運動。阿爾薩斯和洛林在此期間被割讓給德國。德國在俾斯麥之後就形成了軍國主義擴張的策略。義大利想要恢復古羅馬時期的版圖。這就是陸權之爭。
陸權,海權是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利益之爭,這是一戰爆發的矛盾表現,也是戰後解決分配殖民地利益的討論中心之一,例如,戰後對德國施以的戰爭賠款,陸軍人數不能超過十萬,不能擁有空軍。英美法日意五國海軍噸位比例為5:5:3.5:1.75:1.75這也正是二戰爆發的重要見證,陸權,海權的兩個法西斯國家會再次發動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