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鬱津裡

    我談一下采訪前的準備吧。

    採訪前,應該寫一個文案。這個文案是採訪的時候用的,也是要報到領導那兒,請領導批准的。

    第一,要寫明採訪線索。比如說,我得到了一條關於先進人物的線索,或者關於先進單位的線索。採訪前的文案,首先就要把得到的這一條線索寫出來。

    第二,要寫明採訪的目的。也就是說,要回答我為什麼要進行這一次採訪,把採訪的理由寫清楚。

    第四,要寫明採訪的條件。比如說,這次採訪,需要的攝影攝像錄音裝置,需要配合的人員,需要的車輛,需要攜帶的現金,等等一些採訪的必備條件,都要在採訪的文案中寫清楚。

    第六,要寫採訪提綱。比如說,採訪一個先進人物,我應該提哪幾個問題,查詢哪些資料,檢視哪幾個現場和物品,採訪哪幾位相關的人員,等等問題也都要在採訪提綱中寫清楚。

  • 2 # 可月

    這一問答題,看似與”記者”密切相關。因普通人大都不具備”採訪資質”。就是真正的記者胸前佩戴記者證或由兜裡掏出單位介紹信證明;被採訪人也未必會作答。不少人會持懷疑態度?推脫、拒絕回答。假如欲想回答?有”頭腦”謹慎的,定會先聯絡報社,求證記者身份屬實後,方才接受採訪吧?”現代人”出於自我保護意識增強,是不爭的事實。退二十年說話,造假者製作各種假證維妙維肖,以假亂真;冒充、詐騙、犯罪,人們記憶猶新。何況,電話號碼、車牌號碼、家庭住址、存款等資訊,稍不留意?就可能漏了”口風”而帶來損失和麻煩。前車之鍳,像驚堂木、像警鐘,在媒體、在當事者身旁敲響過……出重拳打擊後的確已好轉。怎奈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所以,採訪者欲採訪他人?並非想象的那麼簡單。筆者有幾位記者朋友,莫不如是體會。沒有三番五次地電話聯絡(對方透過驗證!),被採訪者是不肯”上鉤”的。……譬如,個人想寫文章或小說?以私人方式進行採訪?那麼,肯定比公辦單位的真正記者艱難得多。現實情形:幾乎無人懇輕易接受私人採訪吧?

    1.採訪的硬體:手機、記事本、筆、錄音、拍照、攝像等器具,務必齊全。俗語云:”做官別掉了大印!”丟三落四,或許是年輕群體中某些大咧咧小青年的通病?

    2.被採訪的物件:無非是工、農、兵、學、商、和科技範圍中的特殊人物,非常事件,勞模、工匠、專家教授;抑或普通民眾。記者,尤其是實習記者,對不同文化層次的人物採訪,當然要看人”下菜碟”。意指提問時,語氣口吻、舉致,應區別對待。如面對專家教授,老師、醫生等,特別是年長者,應稱”某老!”,萬萬不可顛倒為”老某!”誠然,”藍領”群體中的被採訪人,若被記者親暱地稱作老王、老張……既拉近了關係,又不會引起不快!這是樸實、豁達、差異和區別,小視不得。故”說話”也有藝術。千真萬確!開頭語相當重要也!人皆有自尊心,但“知識分子”尤甚一點吧?

    3.採訪提綱:1、2、3……諸條,當然必須事先擬就。針對你想獲取的內容?該問什麼?不該問什麼?做到心中有數有底。

    4.採訪口才:提問時理應簡潔、明瞭,以誠摯、善意,博得對方信賴。如對方吞吞吐吐?欲言又止!則應採用”誘導”式,使對方傾吐”心聲真諦”。注意,記者是傾聽者;對方是敘述者。不可喧賓奪主誇誇其談。你有提問的”份”,沒有駁斥對方的”份”。恰似各類記者招待會,足已明示、明鑑。否則,非亂套不可。

    5.採訪技巧:以老帶新。實習的,應虛心拜老記者為師。學央視的老牌記者,給觀眾印象:成熟、老練、智慧、有城府。……但也稍微出現過不足?如用銳利的目光,一直”不錯眼珠”地盯著被採訪人,且又提問很尖銳敏感的問題。對方如芒刺在背!甚為緊張心虛。不是嗎?這大概是很多人看電視畫面的真切感受。所以,記者眼神”遊離”些,反而能使對方放鬆情緒回答問題。

    7.擬寫採訪稿件:回到所在單位,務必抓緊趕寫文稿。否則,”不規則”地繁雜事物,很可能衝擊了你?出現——放下拾不起!拾起又恍惚、遺忘的弊病。

    8.採訪文稿體裁:寫成通訊、特寫、報告文學、人物專訪和人物扎記,大概都是可行的。發表後,留存底稿備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幼兒園語言教育的總目標、活動分類目標及年齡分類目標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