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語文教學越來越陷入一種困境:學生厭學,教師厭教。中職學生的文化基礎本來就差,這是個不爭的事實,面對激烈的生源競爭,我們沒有選擇,那就認真地教吧,可是學生根本不理解教師的所謂的良苦用心,多數情況是教學雙邊活動成了教師在講臺上自言自語,學生在下面各行其是,正所謂“落花有意流水無情”。因此,現在的中職語文課堂越來越沉悶,中職語文教學像掉了“魂”了。難怪有老師感嘆:做語文老師難,做一名中職語文教師更難!問題究竟出在哪裡呢?大家只能像魯迅筆下的那個九斤老太太一樣發出無奈的感慨: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
中職語文教學的靈魂在哪裡?我認為就是改變這種沉悶的課堂氣氛,啟用中職語文課堂教學。有活力的語文教學才是有靈魂的教學,而啟用中職語文課堂教學的切入點是啟用中職語文教材。任何一套語文教材都體現了一種教育思想,也蘊含了某些教學方法。好的語文教材可以使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教學相長,使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樂。從某種程度上說,中職語文教學的死氣沉沉與中職語文教材有很大關係。
一、現行中職語文教材的弊端
中職語文教材改版次數很少,有一部分課文比較經典,但總體來說課程內容已經很陳舊了,有些課文說教痕跡很重,缺乏對學生職業教育的考慮,缺乏時代精神,不適應青少年年齡特點和需求,教材中很少有反映中職學生現實生活的作品。有些課文難度較大,比如《諫太宗十思疏》、《謀攻》等文言文。課文中只有古代的、過去的“人”和“事”,沒有“現代人”,沒有“自己”,沒有學生自己感興趣的生活,沒有當今的社會圖景和種種矛盾衝突,以及隨之而來的新思想、新觀念和新的生活方式。像《包身工》、《風景談》、《雄關賦》這些所謂的名家名篇,學生根本不感興趣。學生對課文的興趣不大,教師如果只是一廂情願地將教材內容“灌輸”給學生,只會適得其反,並且使教師和學生的距離越來越遠。
從課程安排來看,長期以來,語文課在中職課程安排中佔有比較重要的地位,大多每週有四五節左右。不管什麼專業,都使用著統一的中職語文教材,按統一的教學計劃進行,最後進行統一的畢業考試。教學中,我們忽略了學生文化底子薄,學生水平參差不齊,仍然進行著整齊劃一的教學。本來應該非常豐富的語文課程內容,被這些“裝訂”成冊的限定,也“裝訂”成了統一模式。
因為沒有普通中學的升學壓力,多數教師也就把上課當作了一種簡單重複的職業,照本宣科,把“教教材”當作了終極任務,把語文學習和講授課文劃上了等號,每學期按時完成了教學計劃也就大功告成了,至於學生學到東西沒有就看自己的造化了。這樣,就造成了相當數量的中職語文老師的知識水平、思想水平、教學水平在一種有依賴的情形下,在低層次上的持久徘徊,很難形成自我的超越和提高,更多的情況是越教越熟,而不是越教越好。
中職語文教材的弊端日漸明顯,它已經不能適應當今社會的中職學生,中職語文教師自言自語地講授教材的日子也該結束了。有這樣一句話:“如果不能改變環境,就改變自己”。鑑於以上情況,與其坐等中職語文教材的改版,還不如從改變自己入手,改變自己的教材觀,自己創造性的使用現有教材。
二、重新解讀語文教材的含義
語文教材的一個本質特點就是“範例性”, 即把語文教材看作是引導學生語言文學的認知發展、生活學習、人格建構的一種範例。葉聖陶先生認為,語文教材的作用就是例子。當代學者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強化了這種理念,靳玉樂就認為:“隨著新課程的發展,教材的觀念呈現出新的轉向,這種轉向的基本特徵是‘範例性’,即把教材看作是引導學生認知發展、生活學習、人格構建的一種範例,不是學生必須完成的物件和內容,而是引起學生認知、分析、理解事物並進行反思、批判和構建意義的中介,是案例或範例。因此,它強調教材是學生髮展的‘文化中介’,是師生進行對話的‘話題’師生進行教學活動的目的不是為了記住‘話題’本身,而是為了透過以話題為中介進行交往,獲得發展。”這種觀點除了將教材理解為範例,更主要的還準確的說出了教材對教學的作用,“它強調教材是學生髮展的‘文化中介’,是師生進行對話的‘話題’師生進行教學活動的目的不是為了記住‘話題’本身,而是為了透過以話題為中介進行交往,獲得發展。”
範例教學理論也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興盛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德國範例教學理論,被理論界視為二戰之後與前蘇聯贊可夫教學與發展實驗教學理論和美國布魯納結構主義教學理論並列的三大新教學論流派之一。範例教學,又稱為“示範方式教學”、“範例性教學”等,根據瓦格舍因的理論主張,範例就是“隱含著本質因素、根本因素、基礎因素的典型事例”。“範例教學”就是根據好的、特別清楚的、典型的事例進行的教學和學習。按照克拉夫基的說法,“範例教學是這樣的教學(授課):它使學生能夠依據特殊(例子)來掌握一般,並藉助這種一般獨立地進行學習”。
中職語文教學越來越陷入一種困境:學生厭學,教師厭教。中職學生的文化基礎本來就差,這是個不爭的事實,面對激烈的生源競爭,我們沒有選擇,那就認真地教吧,可是學生根本不理解教師的所謂的良苦用心,多數情況是教學雙邊活動成了教師在講臺上自言自語,學生在下面各行其是,正所謂“落花有意流水無情”。因此,現在的中職語文課堂越來越沉悶,中職語文教學像掉了“魂”了。難怪有老師感嘆:做語文老師難,做一名中職語文教師更難!問題究竟出在哪裡呢?大家只能像魯迅筆下的那個九斤老太太一樣發出無奈的感慨: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
中職語文教學的靈魂在哪裡?我認為就是改變這種沉悶的課堂氣氛,啟用中職語文課堂教學。有活力的語文教學才是有靈魂的教學,而啟用中職語文課堂教學的切入點是啟用中職語文教材。任何一套語文教材都體現了一種教育思想,也蘊含了某些教學方法。好的語文教材可以使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教學相長,使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樂。從某種程度上說,中職語文教學的死氣沉沉與中職語文教材有很大關係。
一、現行中職語文教材的弊端
中職語文教材改版次數很少,有一部分課文比較經典,但總體來說課程內容已經很陳舊了,有些課文說教痕跡很重,缺乏對學生職業教育的考慮,缺乏時代精神,不適應青少年年齡特點和需求,教材中很少有反映中職學生現實生活的作品。有些課文難度較大,比如《諫太宗十思疏》、《謀攻》等文言文。課文中只有古代的、過去的“人”和“事”,沒有“現代人”,沒有“自己”,沒有學生自己感興趣的生活,沒有當今的社會圖景和種種矛盾衝突,以及隨之而來的新思想、新觀念和新的生活方式。像《包身工》、《風景談》、《雄關賦》這些所謂的名家名篇,學生根本不感興趣。學生對課文的興趣不大,教師如果只是一廂情願地將教材內容“灌輸”給學生,只會適得其反,並且使教師和學生的距離越來越遠。
從課程安排來看,長期以來,語文課在中職課程安排中佔有比較重要的地位,大多每週有四五節左右。不管什麼專業,都使用著統一的中職語文教材,按統一的教學計劃進行,最後進行統一的畢業考試。教學中,我們忽略了學生文化底子薄,學生水平參差不齊,仍然進行著整齊劃一的教學。本來應該非常豐富的語文課程內容,被這些“裝訂”成冊的限定,也“裝訂”成了統一模式。
因為沒有普通中學的升學壓力,多數教師也就把上課當作了一種簡單重複的職業,照本宣科,把“教教材”當作了終極任務,把語文學習和講授課文劃上了等號,每學期按時完成了教學計劃也就大功告成了,至於學生學到東西沒有就看自己的造化了。這樣,就造成了相當數量的中職語文老師的知識水平、思想水平、教學水平在一種有依賴的情形下,在低層次上的持久徘徊,很難形成自我的超越和提高,更多的情況是越教越熟,而不是越教越好。
中職語文教材的弊端日漸明顯,它已經不能適應當今社會的中職學生,中職語文教師自言自語地講授教材的日子也該結束了。有這樣一句話:“如果不能改變環境,就改變自己”。鑑於以上情況,與其坐等中職語文教材的改版,還不如從改變自己入手,改變自己的教材觀,自己創造性的使用現有教材。
二、重新解讀語文教材的含義
語文教材的一個本質特點就是“範例性”, 即把語文教材看作是引導學生語言文學的認知發展、生活學習、人格建構的一種範例。葉聖陶先生認為,語文教材的作用就是例子。當代學者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強化了這種理念,靳玉樂就認為:“隨著新課程的發展,教材的觀念呈現出新的轉向,這種轉向的基本特徵是‘範例性’,即把教材看作是引導學生認知發展、生活學習、人格構建的一種範例,不是學生必須完成的物件和內容,而是引起學生認知、分析、理解事物並進行反思、批判和構建意義的中介,是案例或範例。因此,它強調教材是學生髮展的‘文化中介’,是師生進行對話的‘話題’師生進行教學活動的目的不是為了記住‘話題’本身,而是為了透過以話題為中介進行交往,獲得發展。”這種觀點除了將教材理解為範例,更主要的還準確的說出了教材對教學的作用,“它強調教材是學生髮展的‘文化中介’,是師生進行對話的‘話題’師生進行教學活動的目的不是為了記住‘話題’本身,而是為了透過以話題為中介進行交往,獲得發展。”
範例教學理論也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興盛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德國範例教學理論,被理論界視為二戰之後與前蘇聯贊可夫教學與發展實驗教學理論和美國布魯納結構主義教學理論並列的三大新教學論流派之一。範例教學,又稱為“示範方式教學”、“範例性教學”等,根據瓦格舍因的理論主張,範例就是“隱含著本質因素、根本因素、基礎因素的典型事例”。“範例教學”就是根據好的、特別清楚的、典型的事例進行的教學和學習。按照克拉夫基的說法,“範例教學是這樣的教學(授課):它使學生能夠依據特殊(例子)來掌握一般,並藉助這種一般獨立地進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