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必爭的地點一般都是交通樞紐的位置,就是我佔領了這個地方,我可以向很多地方方便的運輸兵力,對敵人則是阻斷去路或者分割敵人;或者是依靠地理位置可以守護一方土地的地方,這種就像川北地區的很多地方一樣,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先說東北地區,來看個地圖。
從圖上可以看到,右上是東北大平原,左下便是山西、河北、山東。從東北入關,陸上最短的行程就是圖上箭頭所指,也就是中國地圖的雞脖子所在。將紅圓圈處放大,見下圖。
兩個紅圈,一個是錦州、一個是山海關。
當年遼瀋戰役,毛主席指示林彪先取錦州,目的就是阻斷國軍南下,實行關門打狗,其實就是將這一帶地區佔領了,從而阻斷了國軍南下。對於東北地區通往華北地區,可以說地理位置相當重要了。
再說山海關。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築城建關設衛,因其依山襟海,故名山海關。由於處在中原農耕文化和東北遊牧文化的樞紐位置,山海關在明清時期的商貿地位尤為顯著,中原和少數民族商旅往來頻繁,山海關既是軍事重鎮,又是商貿重鎮。山海關及其建築在明朝為防止東北女真族的崛起和元朝的殘餘勢力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清朝入主中原後,山海關一帶長城失去了軍事防禦作用,但仍然是東北和華北的交通要衝。
現在來說下中原地區。
徐州,地處蘇、魯、豫、皖四省交界,東襟淮海,西按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齊魯,素有“五省通衢”之稱。徐州是漢末十三州之一,戰略位置重要、富庶繁華。但是,也有個問題擺在這裡。徐州乃四戰之地,地形平坦,缺乏天險,典型的易攻難守。這是塊肥肉,漢末之時,南邊的袁術、西邊的曹操、北邊的袁紹都想要了這塊地方。容易受到攻擊,但是它的地理位置是不可否認的。
函谷關(圖中紅色所圈之地)。戰國時秦孝公從魏國手中奪取崤函之地,在此設定函谷關。函谷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中國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始建於春秋戰國之中,是東去洛陽,西達長安的咽喉,素有“天開函谷壯關中,萬谷驚塵向北空”、“雙峰高聳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戰場”之說,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周慎靚王三年,楚懷王舉六國之師伐秦,秦依函谷天險,使六國軍隊“伏屍百萬,流血漂櫓”。秦始皇六年,楚、趙、衛等五國軍隊犯秦,“至函谷,皆敗走”。
函谷關往西就是潼關,也是一處險關。東漢末,曹操為預防關西兵亂,於建安元年(196年)始設潼關,並同時廢棄函谷關。東漢建安十六年(212),曹操與馬超、韓遂在潼關大戰,潼關之名,始見於史。潼關關城始設於漢,在港口以南源上,即楊家莊附近。潼關作為關中的東大門,它經歷過大小戰役數十次。東漢末年,曹操與馬超戰於潼關,馬超據關抗曹師,後曹操憑其智謀巧妙地奪取了潼關。北周末年,揚堅在洛陽篡位立隋時,曾密遣楊尚希扼守潼關,以解其西顧之憂。唐中葉安祿山攻佔洛陽,進逼潼關,使用反間計佔據了潼關,震動京師,唐玄宗倉皇西逃。唐末黃巢起義軍攻取潼關直搗長安。宋代“靖康之變”後,潼關為金所得,金朝後來為蒙古軍隊逼迫,遷都汴京。將兵力完全集中潼關附近。有人曾對蒙古鐵木真說:“金廷居汴將二十年,所持以安者,唯潼關、黃河耳”。所以公元1233年當蒙軍包圍汴京時,首先奪取潼關。元末,朱元璋也是先破潼關,整個關陝地區才迅速得到平定。解放戰爭時人民解放軍陳賡、謝富治兵團乘陝南、豫西地區空虛之機,南渡黃河,在潼關洛陽段機動作戰,尋機殲敵,開闢了豫陝鄂根據地,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創造了有利局面。
荊州。溯長江而下可至武漢、九江各地,扼守長江中下游。這對於長江中下游流域來說意味著什麼呢,如果順風順水的話,在古代坐船順江而下,想打你我可以很快的運兵過去。而且向南可到長沙,向西就是巴蜀地區(上圖可以看出,出了四川盆地就到了荊州地界了),向北經襄陽地區便是河南地界,可以說位置非常重要,三國時期,吳國拼了命都在想著怎麼把荊州撈到手,因為有了荊州做屏障,一來可以經襄陽地區進兵洛陽、許昌各地(明顯比從南京、合肥等地過去要快),二來可以保護長江中下游的沿江地區,防止敵人順江而下出其不意。
再來看西南地區。
益州天府之國、沃野千里。有兩個重要的地方,一個是漢中,一個是重慶。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多山的環境造就了四川的道路難走,也因此古往今來戰火較少。
四川北方的門戶就是漢中地區。漢中西南方向,經劍閣、江油、綿陽可到達成都,漢中西北方向就是甘肅東部地區,定西、天水、隴南都在這邊,過了這些地區就是陽關、玉門關等地,在古代是通往西域必經之路。由漢中向北至寶雞,再向東便是西安,即古代的長安。所以漢中可謂是一個重要的戰略位置。
重慶地區是四川盆地東邊的門戶,也是沿長江入川必經之地,對於連線成都和湖北平原起著樞紐的作用,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些比較出名的地區,我就先介紹這麼多。還有別的許多地方,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兵家必爭的地點一般都是交通樞紐的位置,就是我佔領了這個地方,我可以向很多地方方便的運輸兵力,對敵人則是阻斷去路或者分割敵人;或者是依靠地理位置可以守護一方土地的地方,這種就像川北地區的很多地方一樣,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先說東北地區,來看個地圖。
從圖上可以看到,右上是東北大平原,左下便是山西、河北、山東。從東北入關,陸上最短的行程就是圖上箭頭所指,也就是中國地圖的雞脖子所在。將紅圓圈處放大,見下圖。
兩個紅圈,一個是錦州、一個是山海關。
當年遼瀋戰役,毛主席指示林彪先取錦州,目的就是阻斷國軍南下,實行關門打狗,其實就是將這一帶地區佔領了,從而阻斷了國軍南下。對於東北地區通往華北地區,可以說地理位置相當重要了。
再說山海關。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築城建關設衛,因其依山襟海,故名山海關。由於處在中原農耕文化和東北遊牧文化的樞紐位置,山海關在明清時期的商貿地位尤為顯著,中原和少數民族商旅往來頻繁,山海關既是軍事重鎮,又是商貿重鎮。山海關及其建築在明朝為防止東北女真族的崛起和元朝的殘餘勢力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清朝入主中原後,山海關一帶長城失去了軍事防禦作用,但仍然是東北和華北的交通要衝。
現在來說下中原地區。
徐州,地處蘇、魯、豫、皖四省交界,東襟淮海,西按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齊魯,素有“五省通衢”之稱。徐州是漢末十三州之一,戰略位置重要、富庶繁華。但是,也有個問題擺在這裡。徐州乃四戰之地,地形平坦,缺乏天險,典型的易攻難守。這是塊肥肉,漢末之時,南邊的袁術、西邊的曹操、北邊的袁紹都想要了這塊地方。容易受到攻擊,但是它的地理位置是不可否認的。
函谷關(圖中紅色所圈之地)。戰國時秦孝公從魏國手中奪取崤函之地,在此設定函谷關。函谷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中國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始建於春秋戰國之中,是東去洛陽,西達長安的咽喉,素有“天開函谷壯關中,萬谷驚塵向北空”、“雙峰高聳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戰場”之說,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周慎靚王三年,楚懷王舉六國之師伐秦,秦依函谷天險,使六國軍隊“伏屍百萬,流血漂櫓”。秦始皇六年,楚、趙、衛等五國軍隊犯秦,“至函谷,皆敗走”。
函谷關往西就是潼關,也是一處險關。東漢末,曹操為預防關西兵亂,於建安元年(196年)始設潼關,並同時廢棄函谷關。東漢建安十六年(212),曹操與馬超、韓遂在潼關大戰,潼關之名,始見於史。潼關關城始設於漢,在港口以南源上,即楊家莊附近。潼關作為關中的東大門,它經歷過大小戰役數十次。東漢末年,曹操與馬超戰於潼關,馬超據關抗曹師,後曹操憑其智謀巧妙地奪取了潼關。北周末年,揚堅在洛陽篡位立隋時,曾密遣楊尚希扼守潼關,以解其西顧之憂。唐中葉安祿山攻佔洛陽,進逼潼關,使用反間計佔據了潼關,震動京師,唐玄宗倉皇西逃。唐末黃巢起義軍攻取潼關直搗長安。宋代“靖康之變”後,潼關為金所得,金朝後來為蒙古軍隊逼迫,遷都汴京。將兵力完全集中潼關附近。有人曾對蒙古鐵木真說:“金廷居汴將二十年,所持以安者,唯潼關、黃河耳”。所以公元1233年當蒙軍包圍汴京時,首先奪取潼關。元末,朱元璋也是先破潼關,整個關陝地區才迅速得到平定。解放戰爭時人民解放軍陳賡、謝富治兵團乘陝南、豫西地區空虛之機,南渡黃河,在潼關洛陽段機動作戰,尋機殲敵,開闢了豫陝鄂根據地,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創造了有利局面。
荊州。溯長江而下可至武漢、九江各地,扼守長江中下游。這對於長江中下游流域來說意味著什麼呢,如果順風順水的話,在古代坐船順江而下,想打你我可以很快的運兵過去。而且向南可到長沙,向西就是巴蜀地區(上圖可以看出,出了四川盆地就到了荊州地界了),向北經襄陽地區便是河南地界,可以說位置非常重要,三國時期,吳國拼了命都在想著怎麼把荊州撈到手,因為有了荊州做屏障,一來可以經襄陽地區進兵洛陽、許昌各地(明顯比從南京、合肥等地過去要快),二來可以保護長江中下游的沿江地區,防止敵人順江而下出其不意。
再來看西南地區。
益州天府之國、沃野千里。有兩個重要的地方,一個是漢中,一個是重慶。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多山的環境造就了四川的道路難走,也因此古往今來戰火較少。
四川北方的門戶就是漢中地區。漢中西南方向,經劍閣、江油、綿陽可到達成都,漢中西北方向就是甘肅東部地區,定西、天水、隴南都在這邊,過了這些地區就是陽關、玉門關等地,在古代是通往西域必經之路。由漢中向北至寶雞,再向東便是西安,即古代的長安。所以漢中可謂是一個重要的戰略位置。
重慶地區是四川盆地東邊的門戶,也是沿長江入川必經之地,對於連線成都和湖北平原起著樞紐的作用,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些比較出名的地區,我就先介紹這麼多。還有別的許多地方,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