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169188564904

    我認為中學生應該多做家務。

    中國有句俗話,叫:“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在我的父母那一輩人中,幾乎找不出來不幹活的人,或許那跟當時的家庭條件有關吧!可是另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為什麼家庭條件好了以後幾乎在我們中學生中找不到常做家務的人了呢?

    現代社會中許多都是三口之家,在這裡,我們並不難發現其實大多數養尊處優的不是父母,而是我們。可能因為我們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的關係吧!有的家長太愛自己的孩子了,那種愛不是真正的愛,那是溺愛。說到這裡,培養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就變成了比學習成績更為重要的當務之急。所以,做家務便成了培養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的首要選擇。

    做家務既是體力勞動又是腦力勞動。其實,在做家務的過程中我們學會了如何整理物品,如何把家務乾的又快又好。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做家務就像是學習,重要的是掌握好的學習方法。擁有了好的學習方法,做家務也就很輕鬆了,同時也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美國,有許多打零工的“少爺”們。比如美國孩子—-17歲的史蒂文。他是父母的獨生子,父親開了六七家文具連鎖店,母親溫妮是一家商業銀行的業務巡視員,按華人的眼光,他簡直是一個“少爺”。可是他卻利用假期來到奎恩鎮幫助畢力夫婦修理破舊的莊園。史蒂文到小鎮來,是溫妮開著自家的“雪拂萊”轎車送來的。溫妮說:“需要他幹些什麼說清楚,他一定會完成的很出色。”果然,史蒂文就住在那棟亂糟糟的房子裡,每天就吃麵包,喝熱牛奶,每週回家一次改善生活。三週後,他把需要修理的地方拆除的乾乾淨淨,裡裡外外沒積存下一點拆下來的東西。他也理所應當的得到了800美元。他的媽媽溫妮說:“史蒂文上個假期去我們銀行總部打工搞清潔。每天要掃四十多個廁所,同事們對我說,史蒂文打掃的廁所比以往任何一個清潔工打掃得都乾淨。”說著溫妮露出了自豪的神情。

    由此可見,我們要的不僅僅是學習成績還有自理,自立的能力。一味地追求學習成績,只會讓許多孩子變成“高分低能”的人。在這個千變萬化,科技發達的社會,我想肯定不會需要“高分低能”的人。親愛的中學生們,請看看父母日漸發白的頭吧!讓我們多心疼心疼父母吧 !社會,在實踐中增長知識,鍛鍊自己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檢驗一下自己所學東西能否被社會所用,找出自己的不足之處,以便更好的取長補短,完成自己的學業。

    不久前,中央電視臺播放了一個廣而告之的節目:有一個約十四五歲的男孩,早晨起來被子從來不疊,衣服從來不洗,出去玩夠了,回家張口便吃,吃完往沙發上一倒,聽著音樂看書。真可謂悠哉樂哉!而他的父母呢?洗碗、掃地等,螢幕上八個字做了最好的總結:“保姆媽媽,少爺兒子。”這反映了當前社會上普遍存在的一種傾向:學生不做家務活了。

    那麼,學生到底要不要做家務勞動呢?有的家長、學生認為,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只要學習好就行了,學生不要做家務活。這樣的家長、學生生怕因做家務活分散了學生的精力影響學習,所以,家長不讓學生做,學生自己也心安理得地不做,甚至連小手絹也由家長替洗。這樣的學生,即使學習再好,也只能是“高分低能兒”。老師曾給我們讀過一則新聞,一個研究生出國不到一年就死了。原來,他自幼受奶奶寵愛,一點家務活也不做,上大學後臭襪子、臭鞋、髒衣服一包一包捎回家讓奶奶洗。父母因他學習成績好,也不責備他。結果出國後因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又無人照料,不合群,就這樣孤獨死了。多可悲。

    活生生的事實說明,那種認為只要學生學習好,不需做家務活的看法是錯誤的。這對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以及孩子的健康成長是有害無益的。

    但是,這並不等於說讓學生多做家務勞動就好,有的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笨,不會有什麼大出息,學習上差不多就行了。因此,讓學生幹大量的家務活,有的甚至以賺錢為主,學習為輔。這樣一來,孩子分散精力過多,勢必影響學習。而成績愈下降,家長愈認為自己的看法正確,愈將家務活大量地堆給孩子,造成惡性迴圈。這樣下去,只能給社會增加“廢品”,於人於己於社會都不利。

    我認為:學生適當地從事一些家務勞動是有益的。一是可以“勞其筋骨”,學到“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本領;二是可以減輕父母及家庭的負擔,造成和諧美滿的家庭氣氛;第三,做點飯,洗洗衣服,美化美化環境,不僅可以調節緊張的頭腦,也是一種生活的樂趣。

    我希望全社會的人都重視這個問題,讓學生做適量的家務,健康地成長。千萬不要給社會培養“廢品”和“高分低能兒”

  • 2 # tdira1849

    不應該,有做家務的時間都不知道學了多少習了,還做家務呢。別再拿培養生活習慣這種破爛藉口來讓孩子做家務了,現在的孩子學習壓力有多大,你們家長知道嗎?就只會以愛為名逼迫孩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安東尼是如何與火箭和平分手的?他經歷了哪些?